《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0-12-01 手机版


蓝冠华 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故都的秋》是高高教版上册第五课。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2文章特点:作者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同时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对“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经验和体会,选择一、两处景物,进行写作的迁移训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我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心上有秋便是愁。关于“秋’历代文人墨客也有一种传统的认识:言秋必愁。有诗为证:

(PPT演示)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一起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散曲中的秋是怎样的?(凋零,悲凉,凄楚。)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忧郁,悲怆。)你是怎样捕捉到诗人情感的?(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通过景物描写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是我们解读诗文的一把钥匙。 关于“秋”,郁达夫曾经说过:“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啊,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知人论世,作者简介(PPT演示) 

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听朗读音频 

整体感悟课文

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活跃学生思维,体会文章意境。

深入研读课文,整体把握,适时讨论,走进作品。 (1)提问:“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

学生找出相应的词语后,屏幕显示“清、静、悲凉”,并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2)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

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速读课文,读后,自由发言。最后,多媒体展示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1.体味:“客观实景、主观情感”的联系。

2.理清行文结构 文章是怎样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发展行文的?

明确(PPT演示)         思秋(1-2)

绘秋(3-10)

议秋(11)

恋秋(12-13)

3.归纳故都的秋的特点。

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这也是文章的文眼。(PPT演示)

4.文章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明确:通过描绘五幅图画:(PPT演示)

小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写作手法分析 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手法写故都的秋?

(1)运用对比手法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十分秋意(“浓”)

南国之秋:慢、润、淡       半看办醉(淡)

(2)运用比喻手法

本体: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 相似点: 秋味 

喻体:

黄鱼之于白干不烈 

稀饭之于馍馍不浓  

鲈鱼之于大蟹 寡味 

黄犬之于骆驼少形 

(3)运用反村手法

在秋天的故都,“青天下训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作者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移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和凄冷,这正达到王籍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4)运用呼应手法

明确:开头:惜南国之秋(“淡”)“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结尾:恋北国之秋 (“浓”)“愿折去生命的2/3留住”呼应第一段“不远千里”“饱尝一尝”.

掌握对比手法、比喻手法、反村手法及呼应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策略选择(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1.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2.PPT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领会故都的秋味。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学科授课人听课时间  听课人班级 

评价维度 权重 评价指标 等级

(分值)得分

A B C D

教学

目标 10% 符合《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学业质量水平等级,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具有可检测性。 10 8 6 4

教学设计 10% 以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施过程和教学评价,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位。 10 8 6 4

10% 突出教学评价的作用,以学定教,贯彻教学评的一致性原则。 10 8 6 4

教学策略

与方法 5% 围绕目标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 5 4 3 2

15%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第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5 12 9 6

10% 教学环节的组织有条理、有层次,衔接紧密,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能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反应参与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 10 8 6 4

教学效果 10% 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 10 8 6 4

5% 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表现为好学、乐学、会学有关知识,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 4 3 2

5% 学生认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和质疑。 5 4 3 2

教师素养 10% 对课程标准理解到位,教与学目标制定准确,教学设计与实施体现新课程理念,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到位,教学效果突出。 10 8 6 4

5% 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改革创新意识,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 5 4 3 2

5% 教学语言准确、精炼,有感染力,使用普通话,书写、绘图等基本功扎实,板书工整、合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 5 4 3 2

综合评价意见 合计得分

总体评价 改进建议



七、教学课件(本节课的教学课件)

八、板书设计(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板书(PPT演示)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十分秋意(“浓”)

南国之秋:慢、润、淡       半看办醉(淡)

比喻

本体: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

喻体:黄鱼之于白干                不烈 

稀饭之于馍馍                不浓 

鲈鱼之于大蟹                寡味 

黄犬之于骆驼               少形 

反衬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和凄冷.

呼应

开头:惜南国之秋(“淡”)

恋北国之秋 (“浓”)

作业:

作文:家乡的春天

 

蓝哈哈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