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秀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0-11-10 手机版 | ||||
教学目的: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太阳是光明、温暖、激情的象征。我们也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文人的笔下,太阳却是那样神奇瑰怪,多姿多彩。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虽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壮丽。诗人金哲在《通往太阳的路》中写到“大海、日出 碧波上漾出一条彩绸路”。奇特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浑壮丽景象。泰山观日出是泰山顶上一道特别的风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二.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解题: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 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山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四.熟悉课文: 听朗读录音、订正生字读音。 五.讲解字、词、句 (一)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稍见雪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稍,古义:逐渐,渐渐;今义:稍微,略微) 6.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二)通假: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通“于”,在,在……的时候) 2.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3.少圜(“圜”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三)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象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5.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照耀) (四)一词多义: 当: 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僻不当道者(同上) 余: 1.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同“于”,在,在……的时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等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 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3.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阻隔) 4.皆不可限以时月(限制)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限度) 道: 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 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政策,方法)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6.万户侯岂足道哉(说) 有: 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2.及既上(等到,介词) 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云: 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3.是日(天,日子,名词) 漫: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2.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 居 1.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居住) 3.居十日(过) 4.居庙堂之高(处在) 5.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坐) 6.其居仅仅足(住所) 乘 1.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 3.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趁) 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或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有时) 4.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有人) 极 1.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3.初极狭,裁通人(非常) 4.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最困苦的地步) 5.南极潇湘(望尽) 6.屋极有窗以达气(顶点) 视 1.回视日观以西峰(看)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审察) 3.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眼力,目光) 坐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 2.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判罪) 3.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座位) 4.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 始 1.余始循以入(开始)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最初)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 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开头、开端) (五)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雪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所不至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判断句) 3.此东海也(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判断句) 5.至于泰安(介词结构后置) 6.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皆不及往 观道中石刻(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8.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9.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10.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11.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12.中谷绕泰安城下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以上两句中,“绕”、“坐”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六.翻译课文: 指名基础好的学生串讲翻译;有困难处,师生共同完成。 七、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八、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 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风、雪、云)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形、色、光)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2.第四段写了泰山的自然景观,也写了人文景观,试列举这些人文景观,并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列举: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自然景观的? 答:写土质-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写树-多松,生石罅,平顶;日观数里内无树。写雪-冰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布。写鸟兽-无。 4、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5、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九、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十、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学习作业评价》上练习。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附:板书设计: 总写泰山地理形势、位置 时间、路径 记叙登山的经过:周围山川形势 险峻 山顶所见 日出前------风、雪、云 描写泰山日出:日出时----形、色、光 壮观(详写) 日出后-------山峰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建筑、石刻------------悠久(略写)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神秀壮美、瑰丽雄浑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