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赤壁赋》参赛学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0-11-09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积累文言知识。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学习重难点

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难点: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到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这里。这时的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尚未实现,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泛舟游览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开词中豪放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1079年,御使李定等摘其讽谕诗中的诗句,证陷他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总体感知

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泛舟赤壁。

第二部分:放歌奏萧。

第三部分:主客问答。

第四部分:主客喜笑。

四、导读理解

学习第一段:

1、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可分三层:

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学习第二段:

3、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分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4、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5、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同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6、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存。体现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7、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

学习第三段:

8、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9、“客”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学习第四段:

10、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11、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12、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学习第五段:

13、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情色彩为”吕”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c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14、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15、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自我检测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蛟龙听了飞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的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各句属于何种文言句式。

(1)何为其然也

(2)客有吹洞箫者

(3)渺渺兮予怀

(4)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3.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潘多拉效应”。(不超过30个字) 

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肯读书。为了让他们喜欢上读书,他们的父亲苏洵想到了一个“怪招”。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他就躲在旮旯里读书,孩子们一来,他就故意把书藏起来。父亲“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他们猜想父亲一定是在读什么好书。他们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趁父母不在家时,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  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苏轼、苏辙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这个典故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不顾宙斯禁止偏偏打开装满罪恶的盒子如出一辙。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乐—悲—喜”,试结合课文作具体分析。

1.答案:(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答案:(1)宾语前置句

(2)定语后置句

(3)主谓倒装句

(4)状语后置句

(5)判断句

3.答案:基于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结果与预期恰好相反的心理效应。 

4.答案:作者把泛舟游江的所见所闻所感,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不管是对事件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和对人生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至酩酊大醉。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