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赤壁赋》精品教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0-11-09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难点: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对于苏轼,我们已经不陌生,他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脍炙人口。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1079年,御使李定等摘其讽谕诗中的诗句,诬陷他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已经两年。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到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这里。这时的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尚未实现,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泛舟游览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三、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曲折。他虽才高八斗,却总不得重用,或因做诗不慎,或因出言直率,一再被他的政敌们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害得他在将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 苏轼一生为官,就任过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也出任过中书舍人、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朝廷命官,却在62岁高龄时出任儋州(海南岛)别驾(知州的佐官),并且做了将近3年。 苏轼有着多年的贬谪生涯,然而他并不灰心丧气,每到一地,总想着造福一一方百姓。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四、题目解说 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五、层次结构 全文分为四大部分: 1. (1) 月下泛舟 乐 2. (2~3) 吊古伤今 悲 3. (4) 阐述哲理 乐 4.(5) 开怀畅饮 乐 六、全文分析 第一段: 1.第一段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景?找出语句。 明确: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2.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心旷神怡 怡然自得 3.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 明确: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第二段: 1.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2)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3.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第三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明确: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明确: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第四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明确:主人以水月为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对宇宙人生、生命进行哲理性思考,显示出乐观旷达的胸襟,感情色彩变为喜悦。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明确:(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2)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3.探究第四段的思路,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为两个层次:(1)变与不变 ;(2)取与不取 (1)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缺来说明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也可理解为“人的精神可以不朽”),又是永恒的。 (2) 从“取”与“莫取”的角度。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此处表达了苏轼对名利的淡泊。大自然中有无尽的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有这份天然的馈赠。 4.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明确: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第五段: 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七、中心思想 通过泛舟赤壁之下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转为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仍然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八、写作特点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作者采用的是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 3、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 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面。主客驳难其实就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最终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处积极一面战胜了消极一面,即以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取代了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 九、补充资料 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 十、总结全文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箫吹奏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认识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任务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中,满腔悲愤寄寓旷达的风貌之下。 1.背诵《赤壁赋》 2.苏轼用“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描写曹操的一世之雄,请你通过想象对这两句话进行扩展描写。要求:(1)要描写出曹操的英雄气概;(2)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3)不少于60字。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去 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晦:农历每月第一天。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乌鹊南飞 ②西望夏口 ③东望武昌 ④顺流而东也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 (2)动词的活用 ⑦舞幽壑之潜蛟 ⑧泣孤舟之嫠妇 (3)形容词的活用 ⑨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答案及解析: 1.D 2.A 3.(1)名词作状语,向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落泪 (3)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