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赤壁赋》优质课学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20-11-08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二、回顾“赋”的文体知识。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语。) 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 四、赏析评价 1.学生齐读第一段 (1)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 (2)为何而乐呢? (3)本段景物描写胜似仙境,请同学们试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图,并思考有何作用? (4)诗人在欣赏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诵起来。为什么苏轼在船中朗诵“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5)作者紧接着描绘“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何在?请同学们谈谈。 (6)在这个月光如水、气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无边的江上,用了哪两个字表现泛舟时的情景?品味这两个字,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第二段 (1)客由乐而悲,悲又从何而来呢? (2)如何写箫声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还在哪篇课文学过? (4)文中“美人”指什么?作者远隔千里,被贬黄州怎么还惦记仕途呢?大家交流一下。 第三段。 (1)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么,“客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讨论作答) 第四段 (1)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2)由此得出什么道理? (3)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如何评价? (4)那么诗人主张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 第五段。 (1)结尾段主客感情如何?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2)本段写酒后一片狼藉,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有何作用? 第三课时 一、字词知识归纳 1、通假字: 2、活用词: 3、特殊句式: 4、成语: 二、写作特色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三、延伸阅读 江城子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思考: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简析: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后赤壁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林西仲所说:“若无前篇,不见后篇之妙;若无后篇,不见前篇之佳。”前后《赤壁赋》被认为是苏轼散文中的“双璧”。 请同学们阅读比较前后《赤壁赋》在内容、体裁、情感和写作特点等方面比较有何不同。 四、作业布置 1.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一句话加以扩展。(不少于30字) (1)(在句首扩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句尾扩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身系眉州父老的期望,心系海南百姓的嘱托,带着文章太守的英气,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 (2)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向你走来,向无数热爱他的读者走来,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胸襟,什么是气度,什么是才华。 2.校要举办一场诗歌朗诵会,请你结合诗歌内容、风格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首诗词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50字。 第一首诗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结束,串联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听著名诗人徐志摩的深情告白《再别康桥》。朗诵结束后,串联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下来,请欣赏配乐诗朗诵戴望舒《雨巷》。 答案:(1)离开“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古战场,穿越历史的烟云,我们来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康河河畔。 (2)挥一挥手,告别柔美、静谧的康桥。让我们走进江南烟雨中的石巷,去邂逅一位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 五、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rén xū)举酒属客(shǔ)窈窕(yǎo tiāo) 旌旗蔽空(jīnɡ) B.桂棹(zhào) 冯虚御风(pínɡ)嫠妇(lí) 横槊赋诗(shuò) C.渺渺(miáo) 倚歌而和(hè)扁舟(biān) 用之不竭(jié) D.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渔樵(jiāo) 山川相缪(liáo) 【解析】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横槊(长矛)匏樽(葫芦) B.肴核(菜肴) 相与枕藉(枕着垫着)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 C.倚歌(循、依) 扣舷(船的两边)下江陵(攻占) D.盈虚(满) 嫠妇(寡妇)危坐(端正) 【解析】肴核:菜肴和果品。【答案】B 3.对加点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③倚歌而和之 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A.①凌驾②逆流而上③靠着④细丝B.①越过②顺水而下③靠着④一条 C.①越过②逆流而上③循④细丝D.①凌驾②逆流而上③循④一条 【解析】“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答案】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与子之所共适②始适还家门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②举匏樽以相属 C.①扣舷而歌之②倚歌而和之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A.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C.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D.两个“虚”分别为“太空”,“月缺”。【答案】B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答案】D 6.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③而今安在哉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①⑥/②⑤/③/④/⑦ B.①/②③/⑤⑥/④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①⑥/②⑤/③④/⑦ 【解析】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答案】A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歌窈窕之章歌曰B.望美人兮天一方西望夏口 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D.纵一苇之所如如泣如诉 【解析】B项均为“遥望,眺望”之意,动词。A项歌唱,动词;歌词,名词。C项下面,名词;攻下,动词。D项往,动词;好像,动词。【答案】B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⑤舞幽壑之潜蛟⑥扣舷而歌之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⑤和⑥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⑤和⑥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⑤和⑥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⑤和⑥相同 【解析】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③为意动用法,④为名词作状语,⑤为使动用法,⑥也是名词作动词。【答案】B 9.下列各项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A.山川相缪举匏樽以相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物各有主 而未尝往也 举酒属客 C.夙遭闵凶 杯盘狼籍 逝者如斯 D.知不可乎骤得 侣鱼虾而友麋鹿 哀吾生之须臾 【解析】A项中“缪”通“缭”,“属”通“嘱”,“冯”通“凭”;B项只有“属”通“嘱”;C项中“闵”通“悯”;D项无通假字。【答案】A 10.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解析】①中“乎”相当于“于”;②中“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③中“之”代词;④中“之”助词“的”。【答案】D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七月既望 西望夏口 B.纵一苇之所如 起如厕 C.而卒莫消长 卒起不意 D.举匏樽以相属 两狼之并驱如故,耽耽相向 【解析】A.阴历每月十五日/远看,C.最终,到底/同“猝”,D.互相/偏指一方。 【答案】B 12.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虽一毫而莫取B.杯盘狼籍 如怨如慕 C.凌万顷之茫然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D.驾一叶之扁舟 可怜体无比 【解析】A项中“虽”古义为即使;C项中“茫然”的古义是模糊不清的样子,“知”为了解;D项中“可怜”古义是“可爱”。【答案】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凌万顷之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 B.望美人兮天一方美貌女子白露横江二十四节气之一 C.盈虚者如彼缺冯虚御风空 D.既白已经洗盏更酌更换 【解析】B项中美人指所思慕的人;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气。【答案】B 1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两次游览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两次游”不恰当,应是“常常游”,另外与《前赤壁赋》同期的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三个月后的作品。【答案】C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