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实用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0-11-07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诵读能力,从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超越身体的、心灵的局限,把握好生命的过程。

重点: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难点: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一、导入新课

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失聪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奏响人生的最强音。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

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写作背景

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文章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诸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三、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 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作品】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四、题目解说

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

五、层次结构

全文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

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

六、全文分析

1.文章开头绍地坛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自己的小说引出地坛,并说明它是一痤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首先表明我是一个作家,同时又为下文埋下伏笔,促使人们思考,地坛为什么能进入“我”的小说,“我”与地坛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请根据原文回答。

明确:①虽然搬过几次家,但越搬越近。②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⑤地坛的荒芜冷落和“我”的失魂落魄相怜相惜,同时地坛又给“我”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去处,让我从容地思考人生的真谛。⑥地坛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让“我”懂得了活着的情感与意蕴。

3.作者是怎样对“古园”进行具体而细腻的描写的?

明确:抓住古园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特点,选取了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等事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运用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古园的动态美,语言富有诗意。

4.作者写“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写“十五年中”“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请结合史铁生的心理,探究其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明确:①这个世界是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个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它们可能是寂寞的,甚至是悲哀的,但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它们同样在演绎着生命的美丽。②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它们是生命本身最真实的律动。

5.我们明白,没有母亲的陪伴,作者是难以走过那段历程的。母亲在他的求索过程中,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帮助。那么,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明确:作者写道:“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母亲顺从儿子的任性,宽恕儿子的烦躁。这不是溺爱而是尊重。她试图从尊重入手接近儿子的心灵,从而了解儿子,帮助儿子。作者描写母亲,着重写了母亲内心的斗争、内心的矛盾。从感情上讲,姐不放心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的视线,让她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但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忧心忡仲,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做对了选择,使史铁生得以在地坛拯救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6.品味“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母亲的脚印”一句的含意?

明确: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7.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课文写的是“我”与“地坛”及“母亲”之间的事情,“我”在“地坛”与“母亲”之间建立了联系。“地坛”与“母亲”给了“我”怎样的生命启示?

明确: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了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不变,超越了个体有限的生命。文中的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从而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

七、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通过写作者与地坛的关系,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写母亲,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及他所体悟到的母爱。透过这些朴实、纯净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史铁生的精神魅力,以及他澄净的思想和深切的感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思考。

八、写作特点

1.本文是一篇融议论、记叙、描写为一体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感人,通篇都洋溢着对母亲的深切的爱。在抒情中夹杂一些议论,突出了主题,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记叙的一些细节深化了主题,如“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等等。在内容上,本文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内涵深厚。

2.本文还较多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地坛的荒芜却充满生机,与“我”的残废自伤对比;“我”不顾母亲的感受常来地坛,与母亲承受痛苦而总是顺着“我”对比;“我”重来地坛,想看到母亲的身影而母亲却不在,与过去母亲常来地坛看“我”而“我”却不理睬她对比等等。通过这些对比,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自省和哲理性的思考,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深深的关爱之情和“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九、补充资料

散文:

(一)基本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二)线索:

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类:

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

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

3、以时间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三)分类: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十、总结全文

地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大家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的写作特点给史铁生拟写一则颁奖辞。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对象,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生命的高贵作者从中获得了灵魂的皈依。

C.本文写作风格独特,在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从始至终自由洒脱而又饱含情感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D.文中的地坛既是一般的人文景观,也是作者的灵魂栖居地。作者写地坛突出的是一种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

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B.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

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3.史铁生调动了视觉、嗅觉、味觉描写,展现地坛的博大深沉而动人的生命力。请你试着运用各种感官以一段描写性的文字展现“秋季的雨”,200字左右。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C

3.示例:

孤寂的清秋,只我一人,唯一陪伴我的是这场迟来的秋雨。我松了松衣襟让雨水同我嬉戏。她是那么顽皮,轻弹着我的发梢,轻点着我的鼻尖,轻轻地把我引人她的世界。清香的,我呼吸着这花香似的空气;甜蜜的,我吮吸着这乳汁般的雨。为何你也一人,却如此清香如此甜蜜?或许生命就该这样吧,哪怕一人奋斗,也要进步;哪怕再多困难,也要乐观。我微笑着,看着我头顶的秋雨,心底默念,谢谢你,教我如何面对坎坷的人生。

解析:

1.A项“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错,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B项应为“衬托出个体生命的微不足道”。D项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地坛在文中“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

2.A、B、D三项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