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优质课学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0-11-06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学习重难点: 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学习过程:

一、作家作品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他的作品一方面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二、字词

展示部分重点难点字词如下:

妥帖 熨帖 (用字用词帖切,妥帖;心里平静) 请帖 熨烫 碑帖

坍圮 亘古不变 隽永 恪守 猝然 炫耀 窸 祈求 安详  

遐想 瑕疵 自顾不睱 铤而走险 肄业 

三、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概括段意

四、讲解学习第一部分

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 地坛呢?

2. “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宿命?

3、前半部分追寻了哪几个问题 (作者在地坛对人生做的思考)

4、“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5、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6、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

5、“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六、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七、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二课时

一、赏析探究

1、如果不是读了史铁生的这篇呕心沥血之作,我们很难想到自然与人之间会有如此不寻常的关系。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请问摆在母亲面前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难题?

2、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3、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4、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而这正给作者“怎样活”递了一把钥匙。速读课文,找出下文中写出母亲给我“影响”的一句。

5、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了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6、如何理解“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的含义?

五、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灼热(zhuó) 熨帖(yù) 猝然(cù) 亘古不变(ɡèn)

B.坍圮(qǐ) 隽永(juàn) 渗透(shèn) 失魂落魄(pò) 

C.恪守(kè) 倔犟(jiànɡ) 蝉蜕(tuì) 暴风骤雨(zòu) 

D.窥看(ɡuī) 捋须(lǚ) 宿命(sù ) 玉砌雕栏(qì) 

解析 答案 A

2、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 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B.太阳循着亘古不变 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 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这件事搞得我声名狼藉 。   

解析 答案 C “心想事成”应改为“急于求成”。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B.地坛的每一棵树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C.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你只有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D.园子衰败但并不荒芜。 

解析 B.“树”改为“树下”。C.“你只有”改为“只有你”。D.“衰败” 与“荒芜”换位。 答案 A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 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 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 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 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 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 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 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 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 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 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 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 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 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 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 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 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5.作者反复说“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作者到园子里去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到园子里去观察景物,在对景物的观察中获得对生命的感悟,即如何 活的问题。

6.在作者笔下,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暴雨中的草木和泥土气味常 有什么情状?为什么是这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笔下的景物,既平静又鲜活,既清纯又灼烈,既明晰又模糊,既 苍凉又微苦。这样写,是与作者的心境密切相关的。

7.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 

8.下列对全文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母亲希望儿子有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和儿子自己碰撞开的那条路 的内涵不同,但都需要克服艰难和付出坚忍。 

B.儿子的任何不幸,母亲虽然不能代替,但这不幸却要成倍和几倍地加在 母亲的身上。 

C.作者通过对母亲的怀念,歌颂了圣洁而伟大的母爱,课文结尾处的心理 描写,正深化了这一主题。

D.文中说“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这说明母亲不顾赤日炎炎,为了 寻找儿子而走过了很多路。 解析 答案 此处的“路”应该不仅仅是具体的路。 答案 D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 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 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 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 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 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 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 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 在那儿呆坐, 张望, 暗自地祈求或怨叹, 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 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 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 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 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 唯一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 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 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 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 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 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 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 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 Q 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 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 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 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 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 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 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 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 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 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 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 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9.(1)第三段末为什么说“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能“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反思的仍是世间的问题。(2)经过对命运、生命、死亡反复痛苦的思 索,心灵获得了解脱。 

10.(1)作者认为“写作”应该“寻的是什么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提到“比赛、擂台、排名榜”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命的意义,心灵的困惑。(2)批评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 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增强文章的现实性。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