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公开课导学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20-11-06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1、历史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为名。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三、字词 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ě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ó):慢慢地走。 4、弥望:满眼。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ǎo nuó):柔美的样子。 7、脉脉(m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olin,小提琴的音译。 10、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11、妖童媛女: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妖,艳丽。媛,女子。 12、鷁首(yì shǒu):船头。古代画鷁鸟于船头。 13、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又称羽觞、耳杯。 14、棹(zhào):船桨。 15、纤腰束素: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形容女子腰肢细柔 16、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 17、敛裾(jū):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 四、学习课文 1.第1段,“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2)这一句是本文的文眼,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2.第2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对比手法。显现出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和特殊心情。 3.第3段,“背着手踱着”,句中的“踱”如果改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提示:“踱”字表现了作者的悠闲、超然,照应了下文的“自由”,“走”字缺少这种情景交融的神韵。 4.第4段,“微风过处,送来继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通感。借助感觉的转移,贴切地写出了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 5.第5段,“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何不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字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提示:(1)“泻”字动感极强,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淌”字不及“泻”字有动感,显得被动、呆板,没有活力。 (2)“浮”字把水汽、月色交融以及雾的轻柔、自上而下扩散的特点写活了。“飘”字则无法表达薄雾与荷塘的交融。 6.第5段,“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两个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本体是月光,喻体是牛乳和梦。“牛乳”给人一种洁白欲滴的感觉:“梦”表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 7.第5段中“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合义? 提示:“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们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作者不主张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做不到投笔从戎,就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8.第6段,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提示:点面结合。 9.第6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 提示:衬托。作者用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衬自己心中难以排遣的苦闷和哀愁。 (一)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二)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3.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4.这一节依次写了荷_______、荷_______、荷_______、荷_______。 答案及解析: (一)B (二) 1.C(A.弥留:病重快要死了;B.更加;C.满;D.填满) 2.C 3.B(并没有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4.叶、花、香、波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