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名师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0-11-03 手机版 | ||||
【教学对象】:初二学生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课时安排】:1 课时(40分钟) 一、设计理念 根据初中生个人身心发展特征,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培养中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领悟情感的提升等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壶口瀑布》 的教学设计。总之,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读书体验,让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落到实处,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学生合作交流,并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课堂效率,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根据分析,得出本堂课应达到的基础课程标准。(根据文件截取)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6)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教材分析 《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是另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个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学习游记类的文章,通过记述作者的游览见闻,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单元目标: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词句。感受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本课的教学设计应该体现此单元目标。 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与壮丽开阔之境,更由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特质联想到人的经历,想到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由对黄河的歌颂升华到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的歌颂。因此,将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的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的赞美确立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 另外,本文的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在教学设计中,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壶口瀑布的气势,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味语言,感受壶口瀑布的壮美与柔美,进一步去体验作者情感,理解文章主旨,所以将“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确立为本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 1.认知层面: 学生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学习了光未然的《黄河颂》有一定的基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初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这类文章除了要求学生能对生动的语言赏析外,还要掌握一些写景的方法。初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2.能力层面: 我们面对的是长江中下游的孩子,对于黄河的了解有限,时空的距离很难理解这篇文章,需要老师进行引导。 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 本文语言精美,文化内涵厚重让学生难以理解,难以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认识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 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 2.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作者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去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的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精神的赞美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文章内容,感受黄河的魄力,体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养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赋予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认识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 2.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赋予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 六、教学方法 1.教法: 情景教学法:用多媒体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用直观的影像让学生初步感知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 朗读教学法: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语言优美,意境雄浑的特点,深入品味壶口瀑布的壮美与柔美。 比较阅读法:通过删、改、换等多种形式,理解文章语言大气磅礴的特点,并通过散文与诗歌的不同文体形式,来共同体悟作者对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精神的赞美。 2.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 八、教学过程 1.导入(3min) 同学们还记不记得你们在七年级下册的时候学习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同学们还记得光未然是在哪里写下这篇文章的吗?(学生们可能想不起来,可以适当提醒,因为光未然在壶口瀑布看到了气势磅礴的景象,而1937年刚好发生了七七事变,有感而发写下这篇文章)生答:壶口瀑布这个地方。师: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梁衡的这篇《壶口瀑布》。 2.初读,感受写景之奇(12min) 图片展示正常瀑布的图片,同学们看这个瀑布就像一道白练从天而降,是不是就像李白说的一句诗,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壶口瀑布和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又有所不同哦,下面请同学们走进文本,自由朗读课文,并做好圈点勾画,并和自己小组的同学进行合作,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 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有什么不同? 明确: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师:同学们可能不太能理解,因为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瀑布都是像庐山瀑布那样的,但是像壶口瀑布这样的我们还没有见过,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小段关于壶口瀑布的枯水期的视频,来帮助大家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播放视频,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另一个问题,刚刚说这个视频是什么季节拍摄的呀?(生答:枯水期)对,作者曾经两次去过壶口瀑布,枯水期和丰水期,那么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些关于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壶口瀑布的特点。 2. 作者曾两次去过壶口,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雨季的壶口瀑布:声:震耳欲聋;势:一股劲冲过去;景:水浸沟岸,雾罩乱石。用一个词概括:惊心动魄。 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雄伟壮阔,刚柔并济。 3. 课文写水,为什么第五段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如钢似铁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目的是为了写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到一定程度时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从而表现黄河之水无穷的力量。 3.细读,欣赏表达之美(10min) 刚才,我们跟随作家梁衡细腻的笔触,感受到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节不同的美,下面同学们小组合作在文章第三段找出最能体现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并且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的一句话。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等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让我们一起将目光投向描写枯水季节时的壶口瀑布。(同学们最初看第三段的时候,可能不能直接找出这句话,可以先分析同学们找到的话,看看是否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最后找到这句话,学生对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说不完整。或者知道使用了这种修辞手法,但是不能具体明白这么使用到底是好在哪里。展示ppt)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这个句子为什么好呢?同学们先读一遍,看看从中能读出什么来?(生答:水很急) 下面我们通过比较法,和下面这些句子比较一下,看看梁衡为何要这样描写河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1)第一组:删动词。 改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点拨:“挤、撞、推、搡、呼、拥”罗列,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将“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生动。写出了水很急,流的很快的样子 (2)第二组:删叠词。 改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搡着,前呼后拥,撞向石壁,黄浪霎时碎成白雪。” 点拨:叠词的运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3)第三组:换“白雪” 改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沙。” 点拨:体会白雪和白沙的特点,白雪,轻盈,细密,洁白写出了黄河水流的快,撞击的具体形态,换成白沙则没有这么好的效果。 (4)第四组:赏析原句艺术手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景色什么特点) 原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两个比喻,把黄河水比作千军万马,写出了黄河水的急,水流量大;把黄河比作白雪,写出了黄河水的密,快。 一个拟人,把水流当作人来写,赋予水生命力,写出水流的急,黄河气势磅礴的特点。 师:同学们带着气势磅礴的感情再读一遍这个句子,通过情感判断轻重缓急,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注意读出作者对黄河的惊叹赞美之情。(从刚刚这遍,我能充分感觉到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了这种思想感情) 4.深读,感悟哲理之深(10min) 通过前面的分析,相信同学们能够从这句话中感受到黄河水的气势磅礴,但是这篇文章作者仅仅只是在说黄河水是如何气势磅礴的吗?同学们看到文章的最后一段。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篇游记散文,“所感”是它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究竟是什么呢?(小组讨论,派小组代表表达观点)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明确:点题,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写出了黄河博大宽厚、顽强不屈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写出了一个人、一个民族危难的时候应该表现出的精神。 从壶口瀑布的特点(磅礴雄壮),写到黄河的特点(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写到中华民族,写到炎黄子孙,写到我们每一个人,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黄河象征意义: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 诚如同学们所言,黄河水正是在和山石的搏斗中,汇聚了各种各样的情感,也正是她与山石的搏斗中,铸就了伟大的性格,她博大宽厚但绝不软弱,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第一句,黄河博大宽厚,柔中带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下面让我们来齐读最后一段,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和她的伟大坚强。 全班配乐齐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5.教师总结(3min) 如果黄河是中华民族一部读不完的史诗,壶口就是这部长诗的惊叹号!如果说黄河是我们民族之魂,壶口就是黄河之魂!歌颂我们中华民族,激励我们传承民族精神,遇到困难绝不退缩。今天每当我们的民族面对危难的时候,不管是98年的洪灾还是08年的地震,支撑我们不断前行的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同学们在面对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也不能轻言放弃,要勇往直前。 6.作业布置:(2min) 1.背诵文章最后一段最后,欣赏其深刻的哲理美。 2.运用排比句式,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3.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这伟大只有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结尾处标注写作日期1986年6月有何用意? 7.教学反思 (1)课前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精妙的语句是学习的重点,所以在初读,感受景物特点的基础上,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的细腻与独特,将眼前之景用文字再现,使读者也能身临其境,然后体会情感,感悟黄河之美所寄予的内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辅助了多媒体手段,但学生对黄河磅礴的气势仍然感受不深,对作者语言文字之美的体悟也相对肤浅,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才是语文真正的内涵。 对于文本的处理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大胆设计,反复思考,防止不恰当的设计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 (2)课后反思:(课后填写) 8.板书设计 声:震耳欲聋 一、雨季 势:一股劲冲过去 景: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二、枯水季节 雄伟壮阔,刚柔并济 石 水无穷的力量 语言上:动词、叠词 细致生动、有韵律感、音乐美 气势磅礴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水量大,水流密、水流的很急,很快 三、思想感情 壶口瀑布 黄河 (磅礴雄壮 ) (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 9.课文原文 壶口瀑布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986年6月 曹盈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