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简明学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0-11-02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景象时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景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1、历史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2、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集《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

三、字词

潭柘寺(zhè) 椽子(chuán) 落寞(mò) 鲈鱼(lú)

普陀山(tuó) 落蕊(ruǐ) 浑沌(dùn) 幽远(yōu)

四、学习课文

1.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这故都的秋呢?这几幅画面,生动精彩,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幅呢?

明确:秋院(小院秋晨)、秋槐(秋槐落蕊)、秋蝉(秋蝉残声)、秋雨(秋雨话凉)、秋果(秋日异果)。

2.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一笔带过?

明确: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腰壁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文章紧扣“清”“静”“悲凉”这三个带文眼性的词,来描写景物的特点。对景物的描绘,作者往往只用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3.能表现文章感情基调的是哪几个词?作者对它们是分别描写的,还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演染和刻画的?试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能表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而不是分别描写的。

举例分析:

(1)牵牛花:“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是在写“静”,又突出了“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2)槐树落蕊:整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4.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明确: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

5.简述课文的结构,文章是怎样前后呼应的?

明确:(1)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3)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1.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3.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并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在横线处再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便文段语意完整。

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种子,需要我去播种,培育;

答案及解析:

1.D

2.D

3.示例:

理想不是壮美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我去描绘,渲染;

理想不是葱茏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我去开垦,改造。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