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精品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0-10-26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作者详情,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但是社会背景下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

2.学习本文运用的“破立”行文方法,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全文。品味犀利幽默和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感悟“拿来主义”,掌握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语言的品味,由文及人,由论及人,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探究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青年时代,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译著:《死魂灵》(俄果戈理),《毁灭》(前苏联法捷耶夫)等。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统一思想,鲁迅先生特意写了这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虽然鲁迅着重写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但“拿来主义”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四)《且介亭杂文》的缘起及文体简介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现实。

杂文:是报刊上常见的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是以形象说理为主的,短小,活泼,犀利的文学体裁,是“战斗性的文艺作品”。

杂文的基本特征:

感应敏锐,战斗性强;内容博杂,手法灵活;

亦庄亦谐,议论形象;以小见大,文短味长。

四、带着问题听朗读

请同学对以下字词进行注音和改错。

孱头càn       国萃(粹)

自诩xǔ        辩别(辨)

蹩进bié       残羹冷灸(炙)

剔除tì        冠免堂皇(冕)

脑髓suǐ       礼上往来(尚)

犀利xī        瞌头(磕)

给予jǐ

五、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全文分三个部分,概括每部分和每段大意

3.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大度(dù)    鱼翅(chì)    国粹(cuì)   故弄(lòng)玄虚    掘墓(jué) 

B、摩(mó)登    吝(lìn)啬    给(jǐ)予     残羹冷炙(zhì)      存膏(gāo)

C、古董(dǒng)     孱(càn)头     脑髓(suí)       礼上(shàng)往来     譬如(pì) 

D、奖赏(shǎng)    自诩(xǔ)       蹩(biē)进      鱼鳍(qí)        茅厕(cè)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古董   摩登   恬不知耻   礼上往来   B.羡慕   脑髓   残羹冷炙   栩栩如声 

C.嘉节   唐皇   浑蛋废物   积重难返   D.剔除   给予   装腔作势   勃然大怒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洛阳一场大火,309个生灵涂炭.,这一灾难震惊四方。 

B.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C.他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今年才回到家乡,享受到天伦之乐。 

D.蚯蚓断成两截,就成了两个生命,从此南辕北辙,各奔东西。

二、句意理解。

1.《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 

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2.“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正确理解是    。 

A.反映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

B.中国人信奉“小国寡民”的思想,习惯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D.反映有些中国人对外国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外思想。 

3.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具备聪明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拿来自己需要的好东西。 

B 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才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拿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C.要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要心明眼亮,要自己去拿,而不要别人送来。 

D.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脑筋”,放出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眼光”,才能具 有实行“拿来主义”的胆识。

答案

五、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2.全文分三个部分,概括每部分和每段大意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3.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来源:ziyuanku.com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一、1、B  2、D  3、C

二、1、C  2、C  3、B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1、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2、阅读第3段,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明确:

3、请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残羹冷灸(ɡēnɡ)    冠冕(miǎn)  脑髓(suǐ)    吝啬(lìnɡ) 

B.礼上往来(shànɡ)  自栩(xǔ)    蹩进(bié)     鱼翅(chì) 

C.发扬国光(yánɡ)     国粹(cuì)   玄虚(xuán)   磕头(kē) 

D.佳节大典(jiā)     孱头(chàn)   摩登(mó)    针灸(jiǔ) 

2、分析第 8、9 段使用的比喻论证手法。 

(1)“大宅子”比喻: 

(2)“孱头”比喻: 

(3)“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 

(4)“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然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 

(5)“鱼翅”比喻: 

(6)“鸦片”比喻: 

(7)“烟枪和烟灯”比喻: 

(8)“姨太太”比喻: 

答案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1、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

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阅读第3段,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明确:

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请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明确:

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本文的论证艺术

①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②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③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1.C

1.文化遗产 2.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3.虚无主义者 

4.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 投降主义者 5.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6.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必须区别对待 7.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8.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