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参赛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20-10-23 手机版 | ||||
素养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学习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3、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二、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一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资料链接 1、《劝学》原文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2补充注释 [君子]开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君子”,是作者用虚拟法发表议论,用以增强观点的权威性,加强观点的说服力。后文的“君子”,如“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君子生非异也”则是泛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 “已”,废止,停止。 [揉]一作“煣”,用火烤,使竹、木弯曲。 3、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酉,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 一、正音 槁暴( gǎo ) 輮以为轮( róu) 须臾( yú) 跂而望(qì) 舆马( yú) 锲而不舍( qiè) 骐骥(qíjì) 靛青(diàn) 跬步( kuǐ) 金石可镂( lòu ) 驽马( nú) 木直中绳( zhòng ) 二、疏通文意 君子(有学问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取之于(从)蓝 而(表转折)青于( 比)蓝;冰,水 为(凝结)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符合)绳,輮(用火烤来使木材弯曲) 以为【把(木材)做成)轮】,其 曲(弯曲) 中( 符合)规; 虽(即使) 有( 通“又”) 槁暴( 曝晒),不复挺者,輮使之 然(这样)也( 句式: 判断句)。故木 受(经…划过)绳 则( 就)直,金 就( 靠近) 砺( 磨刀石)则 利( 锋利),君子博学 而(表递进) 日(每天,名作状) 参省(对照反省) 乎(对)己, 则(就) 知(通“智”,智慧)明 而(表递进)行无 过(过错)矣。 吾 尝(曾经)终日 而(表修饰)思矣,不如 须臾(片刻,一会儿)之所学也;吾尝 跂( 踮起脚跟站)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 而(表修饰)招,臂非 加(更)长也,而( 表转折)见者远;顺风 而(表修饰)呼,声非加 疾(强,大)也,而(表转折)闻者 彰( 明显,清楚)。 假( 借助) 舆( 车)马者,非利足也, 而(表转折) 致( 达到,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 水(游泳)也,而(表转折) 绝(横渡)江河。君子 生(通“性”,本性)非 异(不同,有差别)也,善假 于(引出对象)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 兴( 兴起) 焉(兼词,“于之”, 在那里);积水成渊,蛟龙生 焉( 于之,在那里);积善成德, 而( 表因果)神明 自得( 自然达到),圣心备 焉(语气词,了)。故不积 跬(半步)步, 无以(没有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 千里马)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 劣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 雕刻)而(表顺承)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 表顺承)不舍,金石可 镂(雕空)。蚓无 爪牙(爪子和牙齿) 之(定语后置的 标志)利,筋骨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强,( 句式: 定语后置) 上( 向上,名作状)食埃土, 下(向下,名作状)饮黄泉, 用(因为)心 一(专一)也( 句式: 判断句)。蟹六跪 而( 表并列)二螯,非蛇鳝之 穴( 洞穴)无可 寄托(寄居托身)者, 用(因为)心 躁(浮躁)也。(句式: 判断句) 三、整理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用火烤木使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暴”通“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4.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二)古今异义词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有学问修养的人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也 以为:把…做成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广泛地学习 4.蚓无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齿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黄泉:地下水。用心:因为思想(精神) 6.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居托身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作状 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作状,向上,向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作动,游泳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使动,用火烤木使弯曲 5. 用心一也 数作形,专一 (四)一词多义 1.一 ①用心一也 专一 ②骐骥一跃 数词 ③一如既往 一概,都 ④六王毕,四海 一 统一 ⑤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一旦,一经 2.焉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 于之,在那里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么 ③惧有伏 焉 句末语气词,不译 ④以俟夫观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指《捕蛇者说》文章 ⑤ 盘盘 焉,囷囷焉 …的样子 3. 于 ①青,取之 于蓝 ,而青于蓝 从 比 ②善假于物也 引出对象 4. 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并列 ③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表递进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表顺承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因果 ⑦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表转折 ⑧吾尝跂而望矣 表修饰 (五)特殊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于蓝取之)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者也”式判断句)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壮的筋骨。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也”式判断句) (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居托身,(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接近磨刀石(经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因而精神和智慧自然获得,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五、整理出自本文的成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日三省、锲而舍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 分组讨论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 三个分论点。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 试赏析《劝学》的思想美、逻辑美、语言美。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荀子》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而作为该书开篇之作的《劝学》,更是闪射着美的光辉。那么,它美在何处? 第一,深邃的思想美。在荀子生活的时代,接受教育还只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他倾心办学,执著地著书立说,高扬“劝学”的旗帜。 文章主旨“学不可以已”的学习观,正与我们当今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异曲同工。荀子的这种观点缘于环境可以改造人的唯物主义思想,同时也与他的“性恶论”一脉相承。荀子认为,人能够通过后天的努力、圣贤的教化、文化的熏染,逐渐克服自己与生俱来的“恶”。而这一学习观也客观地遵循了人的认识规律。 文章在“学不可以已”这一主旨的统摄之下的许多观点,同样诠释着荀子深邃的思想。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命意,揭示了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使人对克服自身固有的缺欠、完善自己的品行充满信心,从而引人向善,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我们从《劝学》中不难看出,文中许多重要观点已超出了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 第二,论证的逻辑美。集中笔墨论述一个问题是荀子议论性散文的一贯风格,《劝学》也不例外。文章不枝不蔓,始终围绕学习展开论述。作者在首段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中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学习非常重要,所以不能放弃;二是说学习要有所得,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能一曝十寒,半途而废。接着分别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论点进行阐释。第二段论证学习的意义在于使人“知明而行无过”,第三段论证学习的作用是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第四段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贵在积累,坚持,专一。从以上分析可看出,首段总揽后三段,而后三段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全文浑然一体,让人明白了为什么学习和如何学习的深意。 文章不仅在整体安排上环环相扣,而且在单独的一段中也显示出逻辑的严密性。比如最后一段,主要从三个角度论述学习应具备的正确方法和态度。自“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着重强调一个“积”字,说明学习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要靠日积月累,不能一蹴而就。自“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着重强调一个“恒”字,论述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段末则着重强调一个“专”字,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积”“恒”“专”,三者相对独立,而又密不可分。 第三,鲜活的比喻表现出的语言美。《劝学》的说理性很强,但作者并非正襟危坐,枯燥地论道,而是巧妙设喻,娓娓说理。文中比喻论证铺锦列绣,显示出“鲜”“活”的艺术魅力。 “鲜”,是说比喻的内容通俗明了,毫无陈腐的学究气。荀子善于发掘生活的宝藏,将深奥的道理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连类比物,启迪思考,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如文章开始的“青胜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五个比喻,都来自生活,充满了智慧。 “活”,是说比喻的形式多样。有的正面切入,直陈观点,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反面迂回,论证道理,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同类并列,反复强调,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有的正反对照,蕴涵深意,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有的单独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领会,如“青胜于蓝”“冰寒于水”。 全文比喻众多,变化多姿,毫无罗列重复之感。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气势恢弘,说理流畅,内容形式和谐统一。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五) 荀子是一所文化金矿 在荀子的思想宝库里,有执政能力、经济发展、思想教育、治学修身、为人处世、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理论,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荀子15岁时去齐国求学,曾三次被奉为齐国最高学府稷下学宫的祭酒——学术领袖,并被称为是最有学问的老师;他受邀与秦昭襄王议论国家大事,谏言秦王儒法并用的重要性,强调儒法并重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他同赵孝成王议兵,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战略战术的高低,武器的优劣,而是君民一心。他曾两次担任兰陵县令,17年政绩斐然。他数十年教书育人,硕果累累,弟子李斯和张苍分别做了秦国和汉朝的宰相。我国著名的法家人物韩非,《诗经》的传承者毛亨等大儒都是荀子的学生。荀子还开创了赋和说唱文学的先河,被称为赋体之父,说唱鼻祖。 梁启超说:“自秦朝统一,汉朝继承封建制以来,所有的政治制度,学术精神,都是源自荀子学说”;章太炎著《后圣》称:“自孔子而后,还有谁能称得上是圣人呢?只有荀子可以”;郭沫若认为“荀子是先秦诸子中的最后一位大师”;毛泽东指出:“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布朗盛赞荀子为世界社会学的老祖。 荀子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即天和人是应该分开的,天是天,人是人,君王不是天,人们要遵循天道自然的规律来生活;礼是根本,法是方法,要崇尚礼仪,重用法律;认为人的本性有恶的一面,通过教育学习是可以改恶为善的,“涂之人可以为禹”,经过后天努力,人人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提倡劝学自强等思想发人深省,震烁古今。 经专家考证邯郸系荀子故里 荀子(前313-前238)是我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和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32篇是一部流传了2300多年的不朽经典,其代表作《劝学》千古流传。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