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优秀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0-10-22 手机版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 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一、 导入: 

1、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 读文

1、 师范读课文。 

2、 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 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 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课文。 

三、 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6、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7、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归纳文章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2.简介作者:(见教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3、课外延伸: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③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高邮﹒秦观《秦观劝学》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③勒:编。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一见辄能诵(        )        ②然负此自放(           )

③足抵君羸卒数万。(         )   ④心善其说(         )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旬朔之间       何陋之有?     (《陋室铭》)

B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C.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D.庶几以此补之。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口技》)

12.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译文: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译文: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译文:                   

1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结合具体文字说明。(3分)

答案:

10.就、凭借、疲惫的、以……为善(认为……好)(各1分)

11.B(2分)

12.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2分)课内翻译略

13.秦观在这篇短文中叙述了他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至后来常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荒废学业。(3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道理解说准确2分)

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差不多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注释

1 本段文字选自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精骑集序》。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2 辄:常常。

3 诵:记诵,记熟。

4暗疏:默写。

5 负:依仗。

6 自放:放,放纵。即放纵自流。

7 滑稽:诙谐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

8旬朔:古时十日为一旬,泛指较长的时间。旬,十天。朔,农历的每月初一,也指一个月。

9 把卷:看书。

10 比:近,近来。

11惩艾(yì):惩:戒止、警戒;艾读yì。即惩治过错,警戒将来。

12 殆:大概、恐怕。

13 曩时:昔日。

14 十一二:十分之一二。

15 必寻绎数终:寻绎:思考。数终:多遍,多次。从头到尾翻阅数次。

16 辄:总是,就。

17 省:懂得、明了,此处指记住。。

18 善忘:健忘。

19孙搴答邢:北齐的大将。

20 精骑:精锐的骑兵。

21 赢卒:疲弱的士兵。

22 经: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周易》等。

23 传:人物转记作品。

24 子:诸子百家。

25 勒:编。庶几:差不多。

26 题:写上

27庶几:差不多。

4.布置作业:

(1)作文(任选一题) 谈学习       试论“锲而不舍”

(2)预习《师说》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