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新”说——必修(上)第六单元解读和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0-10-20 手机版


一、单元教学导语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核心话题是“学习之道”。这个单元一共收入了四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和两篇随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这些文章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学习的意义,或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或描述读书的经历与感受。根据文章的文体特征和内容,我们小组将六篇文章内容重组,设计了四课内容,分别为应时而作说“学习”、条分缕析明“学习”、千变万化证“学习”和咬文嚼字话“学习”。这四课的内容分别是从以下四个角度设置的:说理观点的针对性、说理结构的严密性、说理方法的多样性和说理语言的准确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期待学生在梳理、探究、反思的过程中学会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够关注到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会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会发现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辨析说理观点的针对性。梳理文本提出观点的背景,比较文本在说理时所提出的观点, 学会观点的表达要有明确的背景,有问题的意识,有清晰的对象以及有现实的意义。

2.能探究说理结构的严密性。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脉络,并以关联词的联缀呈现语言支架,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说理文的基本说理框架并运用于实践写作中。

3.能掌握说理方法的多样性。熟练掌握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并能运用多种说理方法进行说理。

4.能鉴赏说理语言的准确性。明确说理语言是准确鲜明的,具有是非判断性,同时说理分析又有为观点服务的限制性,能运用准确鲜明的说理语言来表达观点;感知不同文体说理语言的差别,明晰造成各类文体及其语言风格差异的原因,明晰说理语言差异背后的思维差异。

5.学生能结合对“学习之道”的学习体悟,分析在学习中遇到新的难题,运用“准确”的说理语言撰写论述性文章《“劝学”新解》,检验单元学习的效度,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质素。

三、学习活动设计

第一课段:应时而作说“学习”——说理观点的针对性

说理观点的针对性,不是指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指观点的表达有明确的背景(基于明确的背景而提出的观点),有问题的意识(基于明显的问题而提出的观点),有清晰的对象(此观点有清晰的说理对象),以及有现实的意义(此观点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 涉及篇目

《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

■ 学习目标

(一)说理观点我之辨

1.阅读《劝学》《师说》,借助学习提示、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并完成预学任务单。

2.辨析观点和事实的差异。

3.在梳理《劝学》《师说》文言知识点和熟读《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的基础上,准确说出四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有的放矢”我之探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荀子、韩愈、毛泽东和鲁迅的思想主张,梳理文章提出观点的背景,并完成预学任务单。

2.比较四篇文章在说理时所提出的观点,辨析作者在观点表达时是否存在逻辑谬误,厘清逻辑谬误和说理观点针对性的区别。

3.能够从文体特征和创作背景等角度,在对说理观点针对性的辨析中反思自己所动用的思维策略。

(三)推“陈”出“新”我之评

1.以演讲稿的“说理观点是否具有针对性”作为优先判断标准,通过小组互评、跨组互评、全班公评公改等方式,选择最佳演讲稿。

■ 课时安排 4课时

■ 所需资源

荀子、韩愈、毛泽东、鲁迅的介绍,《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的创作背景等课外资料。

■ 学习过程

(一)说理观点我之辨

1.思考与辨析:是观点还是事实?

说明:

A是事实。事实是记录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实从自然收集而来,使用观察、实验、记录等测量手段(一个人不可能直接搜集所有事实,大量事实来自他人收集和记录,便有了直接事实和间接事实);事实代表了客观,在语言陈述中体现出理性。

B是观点。观点是感官的主观判断;观点来源于头脑,通过学习、比较、判断、质疑等思维方法(观点可以来自直接观察的印象,也可在讨论或思辨中形成);观点代表着主观,在语言陈述中体现出感性。

2.小组合作交流:课前完成预学单,课堂小组成员交流预习成果。

预学任务单如下:

3.课堂小组合作辨析:《拿来主义》中事实与观点的辨析

说明:第二环节再一次检验学生是否能区分“观点”和“事实”;其次,在众多表达“观点”语句中,辨析并提炼作者的“中心观点”,能检验学生是否有效概括文本中心思想,为“说理观点的针对性”的探讨作准备。

第三环节以《拿来主义》一文为研读文本,辨析其中“事实”与“观点”相融合的语句。鲁迅行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或于陈述事实之际,见微知著,针砭时弊,呈咄咄逼人之态;或援引概念区分之法,一针见血,揭国人所不知,现睿智聪慧之思。

作者娴熟高超的说理艺术就在于“事实”与“观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始终基于明显的问题(事实)而提出观点,而每一观点的表达都有明确的背景(事实),使说理对象清晰不模糊,现实意义深远不肤浅。

(二)“有的放矢”我之探

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荀子、韩愈、毛泽东和鲁迅的思想主张,了解《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的创作背景。

2.思考与辨析:你认同A还是B?

说明:

说理观点的针对性需要有明确的背景。我们很多熟悉的谚语熟语的表达其实是有特定的背景的,只是在语言的流传过程中,那些隐含的背景容易被人忽略。教师可以借助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提出的对“‘一切天鹅都是白的’证伪仅需要一只黑天鹅的存在”以及刘瑜的“没有一个正义标准可放之四海且贯通古今”等说法作为思维引导的支架,提醒学生在表达观点时需要关注说理的背景。

3.小组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选择合适的选项,填写在相应的课文后面;

(2)填完后,将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补充到相应的空格内。

A 该作者曾“调授四门博士,转检察御史”,后“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复为国子博士。”他认为:“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 宜乎余之不也。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 为了“广圣人之道”,他以热情的、尊重的态度对待向他请教的青年。

B 这个时代,日本帝国主义已把魔抓伸向华北,而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投降政策,使大好河山沦于敌手,同时让英美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当时,左翼作家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中,出现了对文化遗产采取“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的两种偏向。

C该作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写实,讽刺不适“捏造”,不是“污蔑”,也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奇闻怪事,而是对人们习见的,然而又是可笑、可鄙、可恶的不合理现象,作精炼或夸张的描写。

D 这个时代重科举,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其中进士科以文章诗赋取士,文学“尚情灵,重个性发展,不重师承。”而当时的官学以讲授儒家经典为为主。据文献记载,当时“太学生聚为朋曹,侮老慢贤,有坠窥败业而利口食者,有崇饰恶言而肆都讼者,有凌傲长上淬骂有司者,其退然自克,特殊于众人者无几耳。”

E 该作者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F 这个时代,学术下移,民间藏书增多,使得底层教育成为可能;私学兴起,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为普通人接受教育提供了机会;士阶层的崛起,有学问的读书人受到新兴地主阶层的重用,在列国争雄中施展才华,得以加官进爵,从而激励着读书人勤奋学习,以期将来成为“士大夫”。

G 这个时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根据地的生存极为艰难。

H 该作者认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 虽然作者认为人性本恶,但却并非不可改变,而学习正是“化性起伪” 的主要途径。

参考:

说明:

《劝学》是否有明显的“性恶论”的提示,学界善有争议。

3.小组合作探究:

(1)问题意识:思考作者基于什么问题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2)说理对象:思考作者潜在的说理对象是哪一类人。

说明:

说理对象会影响作者的言语表达方式。以《劝学》为例,开头的“君子曰”,这三个字看似平常,但是其实它暗含了表达观点的针对性特征,如说理对象为想成为君子的人。《师说》在谈“从师求学”重要性的时候,其说理对象为士大夫,要求“师”官学之师,“学”之内容为六艺经传等。

作者拟解决的问题也会影响作者的言语表达方式。如演讲稿《反对党八股》,文本中有对延安政治工作、宣传工作中出现的不当学风、文风现状的揭露,尤其是党内特殊时期的文风等问题,所以,从严格的逻辑来看,“党八股”的内容有交叉的部分,但是它是符合作者对问题的表达和演讲稿这种文体的特征的。

补充资料:

“说”这种文体属于一种论辩类文体,但是其其论证的规范性、严密性、复杂性是远低于“论”(“论”注重的是说理的精密)。关于“说”体文,陆机《文赋》表述为“说炜晔而谲诳”,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认为“说者,悦也” “言咨悦怿”“喻巧而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他们所言的“说”主要是指战国策士的纵横游说之词, 两人都强调“说”具有生动形象以感染打动人的特点。汉代以后,“说”体不仅在内容上有了突破,在功能上也有所转变,重在说明解释道理。到了唐代, “说”体文颇为兴盛。从文体的归属看,这种“说” 体文应属于论辩类,但作为“论辩”类中一种独立的文体,“说”体文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题材多集中在与修身、治学等有关的问题上,至于政治、军事以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家大事则较少涉及。二是形式活泼,不拘长短, 不限方式。三是解释性、说明性的语言较多。”因此,《师说》符合韩愈《送孟东野序》这类“赠序”的特点,不重在应酬,而是申述己意。许嘉璐先生在谈到韩愈的赠序时说: “他的许多序并非赠人以言,而是借题发挥,倾吐自己的牢骚。”

4. 小组合作探究:

(1)情境探究:以《师说》为例,在历史语境中探究其意义。

(2)思维迁移:结合现实生活,探究文本的当下意义。

说明:

这个环节,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入具体情境中,提醒学生重新审视韩愈的说理观点,即韩愈为什么如此斩钉截铁地表述“古之学者必有师”。在具体可感的情景中了解说理性文本在观点体提出是所关注的现实意义。

5.观点总结:一个优秀的说理观点,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参考:

具有针对性的四个特征:

(1)明确的背景(基于明确的背景而提出的观点)

(2)问题的意识(基于明显的问题而提出的观点)

(3)清晰的对象(此观点有清晰的说理对象)

(4)现实的意义(此观点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三)推“陈”出“新”我之评

1.预学任务一:以“劝学‘新’说”为核心目标,结合当下热点事件或者时代的普遍特征,完成下列任务。

2.预学任务二:根据表格,撰写一份演讲稿。

3.课堂活动:

小组间互评,对其他同学的演讲稿写评价,并选出最佳演讲稿;跨组互评,选出最佳演讲稿十份;以其中一份演讲稿为范例,全班公评公改。

(观察角度:以同学的“说理观点是否有针对性”作为优先判断优劣的标准,兼顾其他。)

说明:

“班级演讲赛”,是这个课程总结式的检验。当前课时的重点观察角度为演讲稿的“说理观点的针对性”。在学生学习“说理结构的严密性”“说理方法的多样性”“说理语言的准确和形象”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演讲稿内容和结构进行反复修改,最终在整个单元任务结束后,形成一份较为满意的演讲稿。

(四)资料链接

1. 段宗社:荀子名辩思想及其与文学思想的关联[J].安康学院学报,2011,23:41-45.

2. 杨蓉蓉:不妨为《拿来主义》做点减法[J].语文学习,2012,7-8.

3.李梦清:谈鲁迅杂文与中学语文教学——以《拿来主义》为例[J].学周刊,2013,1.

4.张云涛:也谈《师说》的中心论点[J].语文学刊,2014.7.

5.郑晓艳:浅谈韩愈创作《师说》的动机[J].文学教育,2015.8.

6.潘行:从《师说》看唐代“师道不存”的现象[J].黑龙江史志,2014.20(333).

7.汪波:古今文体视角下的《师说》[J].中学语文教学,2018.2.

8.何元俭:再谈《师说》之说理[J].中学语文教学,2017.10.

9.吴民祥,路世鹏:中国古代劝学思想的流变与教育内容之变迁[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10.李福建:《劝学》教人学什么?——荀子对孔子“君子学”思想的继承与阐发[J].管子学刊,2017.3.

(开发者:温州中学李铮铮(任务二、三)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蒋洋洋(任务一))

第二课段:条分缕析明“学习”

——说理结构的严密性

说理结构的严密性,指的是作者在说理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说理脉络的清晰、说理逻辑的严密。说理文的基本结构由论点、论据、论证组成。但文无定法,只要是符合事理逻辑、能让听者信服的说理结构都是科学合理的。但结构的呈现,一定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本课段试图通过对多篇说理文说理结构的梳理、语言支架的呈现的异同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说理文的基本说理框架。

■ 涉及篇目

《劝学》《师说》《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

■ 学习目标

1.绘制《反对党八股(节选)》整体和局部的论证思路图,寻找联缀内容的关联词,清清说理逻辑;

2.比较《拿来主义》和《师说》的论证思路,明确逻辑推理在语言层面上的呈现方式;

3.以辩论稿的要求对《师说》内容进行重组,并以关联词进行连缀;

4.选择立场,确定观点,拟出说理结构,以表格形式呈现。

■ 课时安排

2课时

■ 学习过程

(一)绘制论证思路图

1.学习任务

(1)课前任务:

阅读《反对党八股》《师说》,借助学习提示了解该文的写作背景和主要观点。

(2)课堂任务:

以《反对党八股(节选)》为例,绘制整体和局部的论证思路图;寻找联缀内容的关联词,明确其背后的说理逻辑。

2.学生活动

(1)绘制《反对党八股(节选)》全文论证思路图。

先画出观点句,抽取关键词;再理清脉络,用直观的方式绘制出各部分的逻辑关联。要求观点句明确,逻辑结构清楚,形式可不拘一格,可选择思维导图、结构图、概念图、图表等形式呈现绘制结果。

(1)《反对党八股》全文结构图:

总说反对党八股的重要性

说明:以寻找关键句、关键词的方式,能通过快读的方式快速理清作者的整体行文脉络。

(2)通过找过渡词句,梳理八大罪状之间的逻辑关系。

说明:全文的总体结构为总分总的结构,而八大罪状之间又按照从“表现(1-5)—根源(6)—危害(7-8)”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但文章的总体结构和八大罪状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体现了其在说理逻辑上的严密性。

(3)从1-6条罪状中任选一条,绘制论证思路图,重点关注过渡词句,从而理清每一条罪状的论证思路。

以第一条罪状为例,呈现局部的说理结构:

展示八大罪状共同的说理脉络:

说明:通过对第一条罪状的说理结构的梳理,我们发现其局部的说理脉络是按照“表现——原因危害——对策”的顺序展开的,在这个局部的说理结构中,呈现了先破后立的说理脉络。而在“破”的过程中,大的层面是“长而空”和“短而空”两个并列结构,在“长而空”中又呈现了由现象到后果到原因的说理脉络。本文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呈现了清晰严密的说理脉络。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侧重说理的文章都要有合乎逻辑的说理脉络,才能把道理讲清楚,才能把听者讲明白。这一点体现在论述文的写作上,则要求我们在下笔之前就要建构一个相对有逻辑性的说理结构,其实质就是一个说理的框架。

(二)学生仿照任务1编写《劝学》《师说》《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图,并进行解说、交流、展示、评选。(作业形式)

说明:学会通过寻找关键词句、绘制论证思路图的形式快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并通过把握文章核心内容。

(三)比较《拿来主义》和《师说》的论证思路,明确逻辑推理在语言层面上的呈现方式。

1.学习任务

(1)课前任务

互相交流《劝学》《师说》《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图。

(2)课堂任务

展示不同的说理思路图并比较异同,利用关联词呈现说理的语言支架;以关联词的联缀对《师说》进行内容重组,呈现说理基本模式。

2.学生活动

(1)比较异同:展示《拿来主义》结构思路图,从厘清概念入手分析现象背后的文化心理,了解鲁迅先生的说理逻辑,利用关联词呈现说理的语言支架;展示《师说》《劝学》结构思路图,比较三者论证脉络的差异。

说明:三篇文章,写作时代不同,写作缘起不同,但都呈现了特定的说理逻辑。《拿来主义》先破后立,尤其是在批驳几类不同现象的过程中呈现了自己的说理逻辑;而《师说》则开篇亮明观点,正面阐述“古之学者必有师”,再从反面批判“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尚,再到正面举例,最后借作文缘由再次强调从师的必要性。但两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破立结合。而《劝学》则呈现出一个相对简单的说理结构,即提出论点,然后从多个角度论证论点。无论采用哪一种说理结构,其本质都是说理者说理思维(逻辑)的一个呈现。

(2)内容重组:以辩论稿的要求对《师说》内容进行重组,以关联词进行连缀。

过渡语:我们都知道辩论赛是非常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的。就最简单的辩论模式而言,一辩主要是阐述本方观点,要具有开门见山的技巧和深入探究的能力;二辩、三辩主要是针对本方观点,与对方辩手展开激烈角逐,要能抓住对方纰漏,加以揭露并反为己用;四辩则需站在更高的角度总结本方观点,并能加以发挥和升华。四位辩手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其实就是一篇逻辑严密的说理文。我们不妨做一个尝试,将《师说》的内容按辩论稿的模式进行重组。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个语言支架,请同学们完成划线部分的内容填写。

示例:

说明:说理的基本框架无非是选择立场,提出观点,再到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观点,最后站在新的高度上概括总结。但文无定法,仅拿《师说》与《拿来主义》而言,两篇文章的说理逻辑就是不一致的,所呈现的说理结构当然也是不一致的。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说理逻辑和说理结构,其最终目的都是尽量避免说理的逻辑漏洞,尽可能达到让人信服的目的。但真正的辩论赛绝非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说理过程,它一定会涉及到驳和立两个方面,你要抓住对方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中的漏洞,并以此增强已方的说服力。因此,在论述文写作的初始阶段,应该要在明确立场的前提下,分别从已方和对方的角度思考观点的合理性与逻辑漏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说理的脉络,呈现相对严密的说理逻辑,从而形成说理的基本框架。

(四)学以致用(作业形式)

韩愈所处的唐代,依然沿袭门阀制度,于是针对不遵师道的贵族子弟提出从师的重要性,以改变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现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方式的多样化又会让我们对“学习”产生新的认识。

在“从师是当代学习的主要途径”和“从师并非当代学习的主要途径”两个论题中选择立场,确定观点,拟出说理结构,以表格形式呈现。

说明:以作业形式,结合单元核心内容,进行建构说理基本模式的实际运用,以检测课堂教学的成效。

(五)参考文献

1. 李林:“党八股”一词的时代语境及意涵源流辨析[J].中共党史研究,2015.3

2. 黄勇智,赵宁宁:学习之道——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6单元专题学习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9.11

3. 郑朝晖:《师说》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6.1.

4. 李廷勇:《师说》的事理逻辑解构[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5.郑晓艳:浅谈韩愈创作《师说》的动机[J].文学教育,2015.8.

6.欧阳林:议论文教学内容辨析——以《拿来主义》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9.6.

7. 赵福楼: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现实选择——构建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复合教学模式[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9.1

8. 高翀骅:在辩驳中体会学习之道[J].中学语文教学,2019.11

(开发者: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周芳)

第三课段:千变万化证“学习”

——说理方法的多样性

对于论点的论证,需要用到不同的说理方法,不同的说理方法所指向的功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说理过程更加生动形象,让论点更加深刻明确。不同的说理方法特征不同,而同一个论点可以用不同的说理方法进行论证。

■ 涉及篇目

《劝学》《师说》《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

■ 学习目标

1.研读课文,熟练掌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并明晰其特征;

2.能够有条理地、清晰地运用多种说理方法进行论点阐述和论述的展开;

3.在课文的说理方法探讨中逐步了解学习的不同方式以及注意的问题。

■ 课时安排

2课时

■ 所需资源

《劝学》《师说》《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以及说理方法补充的课外资料。

■ 学习过程

(一)课前任务

1.阅读《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师说》《劝学》四篇课文。

2.完成表格中相关内容的填写,明确四篇课文所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示例:

1.《劝学》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强化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2.《师说》

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

3.《拿来主义》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破中有立,立中有破,在揭示批判错误中,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一针见血地触及事物的本质,尖锐地提出问题,体现鲁迅杂文特点。比喻论证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论证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4.《反对党八股》

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资本论》与有些老爷的长文章。比喻论证:长而空的文章像“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引用论证: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举例论证:斯大林的演说和《资本论》。

(二)学习情境

无论身处什么时代,人们对学习的追求从未停止;“劝学”的名言警句也层出不穷。为了让高一的同学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鼓励大家追寻求学之道。中学最近召开了一场隆重的“古今‘劝学’研讨会”,组委会邀请了荀子、韩愈、鲁迅、毛泽东作为特邀嘉宾来校与同学们分享交流自己对学习的感受。作为校报记者的你,也想写一篇《“劝学”新说》作为头版头条发送。但发现自己对于说理方法的使用并不得心应手,决定通过采访,向四位大师请教。

(三)活动一:新闻采访

1.展示课前任务,了解不同的说理需求可以有多样的说理方法。

2.根据采访大纲,以选入课文的《劝学》《师说》《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为例,对四位嘉宾进行采访,让他们谈谈自己说理时所倚重的方法。(小组活动:一人扮演记者,其余同学扮演荀子、韩愈、鲁迅、毛泽东,集体完成表格,分角色表演展示。每组选择两篇课文。)

示例:

3.采访任务初步完成,你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整理采访资料,形成了几种说理方法的初步报告。(小组讨论完成填空)

(1)比喻论证:

含义: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

作用:

(2)正反对比论证:

含义:是把两种事物加以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出现的论证方法。

作用:

(3)举例论证:

含义: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作用:

(4)引用论证:

含义: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作用:

示例:

(1)比喻论证:

含义: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

作用:形象生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化虚为实,使说理内容更加浅显易懂。

(2)正反对比论证:

含义:是把两种事物加以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出现的论证方法。

作用:正反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强化了论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举例论证:

含义: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作用: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4)引用论证:

含义: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文采和说服力。

(四)活动二:“旧酒装新瓶”

1.你掌握了许多说理方法,然而准备下笔写《“劝学”新说》时,又产生了苦恼:到底用哪一个方法才是最好的呢?此时,鲁迅先生看到了你的苦恼,为你送来了一张他的“新作”,上面写着:

2.你拿着纸张,若有所悟;与此同时,四位特邀嘉宾为了解决你的困惑,纷纷送来了更多“新作”,让你渐渐找到了方向。只见这些纸张上写着:

(每个小组选择一篇课文,设定执笔人,集体完成后展示。其它组听完后点评:从对论点的论述角度看,原文好还是改文好?为什么?)

示例:

3.你仔细阅读了这些内容,发现可能原文更准确,或许改文更惊艳,但不管用什么说理方法,好的标准就是能够清晰、准确地说好那个理。说理的方式千变万化,抓住每一种方法的特征,运用得当,就能够让我们想说的那个“理”明白、生动。

(五)活动三:确定《“劝学”新说》写作思路和方法

小组讨论确定《“劝学”新说》大纲以及在写作中可使用的说理方法。

(六)课后任务

选择《“劝学”新说》大纲的一部分,运用说理方法写一个片段。

(开发者: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卢蕾蕾)

第四课段:咬文嚼字话“学习”

——说理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既是文章的载体,也是思维的体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素。我们似乎很难脱离说理观点、说理结构、说理方法去单纯地研讨语言,但就语言本身而言,它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质素,否则,混为一谈,难以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脚手架。事实上,从语言构成要素而言,由小到大可以分为字词、句子句式(修辞)、篇章风格等,因此,本课便以这些要素为抓手,探讨说理语言的准确性。

■ 涉及篇目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反对党八股》

■ 课时安排

2课时

■ 学习目标

1.明确说理语言是准确鲜明的,具有是非判断性,同时说理分析又有为观点服务的限制性,能运用准确鲜明的说理语言来表达观点。

2.感知不同文体说理语言的差别,明晰造成各类文体及其语言风格差异的原因,明晰说理语言差异背后的思维差异。

3.学生能结合对“学生之道”的学习体悟,分析在学习中遇到新的难题,运用“准确”的说理语言撰写论述性文章《“劝学”新解》,检验单元学习的效度,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质素。

■ 所需资源

张文宏医生经典语录、苏教版《获得教养的途径》文章资料。

■ 教学过程

任务一:扶弹幕上墙,激发学生探究说理兴趣。

疫情当下,医学界“李佳琦”之称的硬核医生张文宏也是一位说理高手。如何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思考把流感和疫情防控的“理”,说入寻常百姓心呢?

请你为张文宏男神制作的剪辑视频弹幕,同时作为弹幕解说员附上理由,说服管理员挑选其中精彩点评上墙。

1.防火防盗防同事。

2.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

3.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

4.流感不是感冒,就像老虎从来不是猫。(“CC讲坛”《让流感病毒不再肆虐,你必须知道的真相》)

5.大家只要闷两个星期,少说话,你知道伐,语言少了,思想就出来了。所以,闷两个星期对广大的大学生,是很好的锻炼噢。”(复旦大学《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课》)

6.你如果从武功上面来讲,上海现在的防控体系很好,我们是属于什么派门的,我们属于少林派,非常干净有力,社区防护强大无比。新加坡属于武当派的,你表面上看不出来,而且是非常佛系,但它内部是非常厉害的。(《张文宏论防控体系:中国属“少林” 新加坡属“武当”》)

【教师预设】

1.思维清晰,有理有据,一语中的,言简意赅。

2.简单化、口语化,让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

3.张爸的话句句将在点子上,老百姓一听就懂,还听得进去!

4.讲话接地气,通俗易懂,不讲空话,不讲大道理。

5.简单直接,公平公正,有理有据!

6.这个男神有点幽默,有点硬核。太上头了,听他!听他!

7.除了给我们带来专业解读,更重要的是讲话。妥妥的医学界的沈腾。

【补充网友评价】

车语者屠龙刀:相对于钟南山位高权重下的发言谨慎,张文宏更像一个科学家中的科普作家,他的话充满循证医学的辩证逻辑,也有着江浙人的务实精神。 听他说话痛快,喜欢他。

小肖:讲话逻辑思维清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不讲大道理,不讲官话套话,很务实,不上纲上线,有理有据有节,不做作。

斥候醒着:思路清晰有魄力,没一句废话。

穿越!:谢谢您相信您说的通俗易懂的话,假设它是你说的“吹牛”,那也绝对是相当靠谱的吹牛。

茹果有如果:每次看张医生的访谈或者是视频,都想抓一把锅巴边吃边看,张医生的话真的是是深入简出,一针见血。

Elynzhang:每一个词都看的(得)懂,每一个句子都亲切。

大大:如见其人,如见一个真实的人在与你娓娓道来。谢谢张主任,谢谢您的家国情怀。

【教师点评】

科普有两种,一种是把真的事情告诉你,另外一种故弄虚玄把你带到沟里面去。我想张医生就是稀缺的有趣的灵魂。李佳琦直播买单,买账就是说理的成功;医界男神张文宏金句频出,老百姓听了照做,就是说理的成功。

【明确】

说理不是将理束之高阁而是把所懂之理说得让人懂。

【教师小结】

生活中处处有说理。好的说理语言,需要一语中的(概括简洁)、严谨思辨、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幽默诙谐。既要有逻辑清晰,观点独到,有内容上的干货,又要有形式上的金句,抽象深奥的道理,说的清,说得透,说入寻常百姓家,让人喜欢听,也耐听。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说理无处不在,通过金句频出的张文宏教授的金句说理效果激发学生探究说理语言的兴趣。同时理解说理句不仅要有硬核让人信服的观点,还要形象性说理能让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具体浅显,让读者更容易更乐于接受。

任务二:比较两篇随笔,观点句的判断限制性特点。

活动一:列表对比,探究说理性观点“限制判断”的特点。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英德汉专业写作社的同学要编写一本以“说理写作”为主题的社刊,编辑组的几位同学尝试从说理文的语言表达特点角度,结合《读书:目的和前提》和曾任校长的王佐良先生《上图书馆》。

(1)对比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语句比较句子表达形式差异。

【明确】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是说理类随笔,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在表达方式上夹叙夹议,偏重说理;《上图书馆》是记叙类随笔,记述了四个图书馆的读书经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按时间顺序来记述。

《读书:目的和前提》行文思路的语句特点是大多含有是非判断、形成赞成或者反对。这是议论性的表达。《上图书馆》,没有是非判断,只是记叙了四个图书馆的读书经历,属于记叙性的表达,偏重写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写出自己的“意见”。说理文一般会采用简洁的短语和单句等浓缩性的语句论证道理。

(2)对判断句《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中是非判断句的中心语的附加语的特点进行探究。

【明确】

《读书:目的和前提》是非判断句“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是限制关系,为了论证“真正的修养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没有爱”“没有敬重”“没有心”“戕害性灵”和中心语的限制关系,是为了论证“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的观点。

《上图书馆》中的是非判断句的中心语的附加语是修饰关系,“愉快”“我的”“我常去”“我知识最多的”“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都是用于描述记叙关系。

活动二:

为了突出杨武能编译的《读书:目的和前提》选文的说理性,需要对其进行编写,其中有六段记叙了黑塞的读书经历没有观点句,请你运用学到的说理语言具有判断性和限制性段的特点,分别为这6段经历增加的观点。

【教师示范】

1.读书的确可以拓宽人的视野,但若是将读书视作纯粹的学习并责任化,奉教养与公平为阅读圭臬,无疑与真正的读书相左。真正的阅读,不应带有任务驱动的色彩,反而应是兴趣使然,在阅读的海洋中自然而非蓄意地获得自我的满足与升华。

黑塞曾以广泛涉猎为己任,视读书为学习的任务,但如此的任务驱动并未契合他的天性,相反,兴趣使然的阅读与他本身的个性挂钩,而他也自然而然获得了自我的满足与升华。诚然,黑塞曾经的刻意阅读,的确使他了解与懂得许多生疏的事物,但强行的任务并不是真正的阅读,强行塞入的内容总与个体有距离感,而真正的阅读如同黑塞后来的兴趣阅读,令他神往,令他着迷,这样的阅读获得的升华才真正的吻合个体灵魂。

2.真正的藏书,不应以数量作为标尺,而应以契合兴趣作为导向。车载斗量,倘没有真正迎合自我口味的书,不过是徒劳无功,满足自我虚荣型的形式主义;寥寥几本,若能与自己的兴趣挂钩,方可真正从藏书中获得精粹与沉淀,使寻书的付出与阅读的成效相等价。

如同黑塞第一次见到祖父卷帙浩繁的藏书阁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觉得繁多的书籍大部分都索然无味,毫无价值,藏书若以数量作为价值评判标准,实为失当。真正的藏书正如黑塞言“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那么不多的几本书”,应当采撷吸引自己、契合兴趣的书籍,才有面对文山书海的动力,“发掘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吸纳内化其中的精粹与沉淀。

3.读书以内在的兴趣为驱动力,不是只有所谓的哲学大作或长篇巨作才会获得兴趣的青睐,小说童话也可视为文学兴趣中的珍珠。在索然无味的浩瀚书海前,如若明了心中的兴趣导向,在群书中追寻心中兴趣价值的动力自然应运而生。

黑塞言:“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祖父的藏书阁汗牛充栋,盛放着众多的哲学大作与长篇巨作,但在黑塞眼里不过是一篇灰色的大海,索然无味,弃置一旁。反而插图的《鲁滨逊飘流记》,恰恰在最初获得黑塞的青睐,被他视为珍珠,驱使他在群书中探求更多贴合兴趣价值的书籍。由此观之,真正的读书与书籍取舍滥觞于兴趣。

4.但是完全依凭兴趣,仅据第一印象来判定是否阅读,诚然是失当的。许多文集的魅力价值往往蕴藏深处,需要反复阅读方可通透作者的文字艺术,剖析出其中的文学内核。

黑塞第一次阅读巴尔扎克的书籍,囿于完全依凭个人兴趣的桎梏,略翻几页便因内容的看似枯燥否定了所有巴尔扎克的书籍。兴趣使然固然重要,但并不是阅读的唯一导向,多年后黑塞重新阅读巴尔扎克的书,才真正挖掘其中的精粹。诚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浅显易懂,单一兴趣驱使的第一印象表面阅读往往错失其中真正的文学内核。

5.了解他国的文学书籍,不能仅仅直截了当的随意翻译,必不可少地需对他国的文化底蕴、民俗风情有深入的探析。而中华文化的典籍作为人类文化的精粹瑰宝与文学水源,毋庸置疑更应由有着深入中国生活经历的译者来细细推敲翻译,从而让国民对中国精神有着适当的文化理解与价值判断。

黑塞格外欣赏一套中华典籍系列丛书,它是由一位长居中国,精通中文的德国人编写的。与直截了当的翻译相悖,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入探析,其鞭辟入里地翻译,廓清曾经德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半知误解,真正赋予了他国人民于中国精神的文化理解与价值判断。由此观之,对他国文化低俗的剖析甚至是民俗风情的亲历,于译者是必不可少的。

6.不同国家的文化修养,各有千秋,而中华典籍作为世界文化中的独特瑰宝,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他国文化的部分内涵。如自然与精神,与他国的绝对倾向于其一方面相左,中华传统于崇高精神与纯真享乐从不偏颇,恰到好处的分寸拿捏反而使其相辅相成。

黑塞言:“印度人所欠缺的一切,在中国人的书里都异常丰富。”诚哉斯言!中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国文化的许多内涵。黑塞不否认印度禁欲僧侣式的弃绝尘世,各国文化修养,各有千秋,但他更是称中国精神修养为创造奇迹。正是因为中国相左他国的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于崇高精神与纯真享乐从不偏颇,最终可以相辅相成。

【教学意图】

让学生能用具有判断性和限制性的说理语言表达观点和分析。

【附文】

1.为了说清楚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大概是个什么情况,我别无他法,只好将我本人迷恋阅读的一些情形如实相告。我早早地开始了读书生活,也知道应该努力去正确而恰当地选读世界文学。我广泛涉猎,认为了解和懂得某些生疏的事物乃是自己的责任。殊不知这种将读书当作学习,以教养和公平为阅读外国文学的目的和准则的方法,实在不合我的天性;相反,在书籍的世界中,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许多这样的热情交替出现,有的过一定时期去而复来,有的出现一次便永远消失了……

2.少年时代,我熟悉并可以利用的唯一藏书是我祖父的巨大藏书室。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一点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再感兴趣。我真不理解,人们怎么可能将下述书籍如此大量地搜集在一起:一长排一长排的历史和地理年鉴,英语和法语的神学著作,烫金边的英国青年杂志和消遣读物,满书架的学术期刊,有的用硬纸封面装成了合订本,有的按年份捆扎在一起。这一切在我眼里都索然寡味,布满了灰尘,几乎毫无保存的价值。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也发现了另一类东西。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那么不多的几本书;但正是它们,促使我慢慢地将这显得如此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并且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3.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的插图的《鲁滨逊飘流记》,以及两巨册一八三O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O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一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

4.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书架上有几册还是他生前出版的十六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我没有忘记,我怎样第一次翻开他的作品,却几乎不懂他说些什么。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他每个月入息多少,从母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到多少遗产,以及欠债多少等等,等等。我大失所望。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是前往野蛮国度的旅行或者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谁知没有这一切,却要我去操心一个年轻人,一个还完全陌生的年轻人的钱包!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5.又过了若干年,一次与书籍有关的新的体验带给我了满足——如果对这种事情也有满足可言的话。在此之前,通过父亲的指点,我已认识了老子,最先读的是格里尔(Grill)的译本。随后开始出版“中国丛书”,即卫礼贤(RichardWilhelm)翻译的中国经典著作;在我看来,这是当今德国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高度发达的、最高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的一支,以往对于德国读者只是陌生可笑的稀罕物,现在已为我们所拥有,不是象往常那样从拉丁文和英文转译过来,经由第三者或第四者倒手,而是直接地由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半辈子、对中国精神了如指掌的德国人所译。这个德国人不只精通中文,也精通德文,并亲身体验到了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洲的意义。“丛书”由耶纳的迪特利希斯出版社出版,头一本是孔子的《论语》;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地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于我如何地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这套丛书到今天已相当可观。《论语》之后又出了《道德经》《庄子》《孟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与此同时,还有好几位译者在努力重译中国的抒情诗;对中国通俗小说的介绍则更加成功,在这方面,马丁·布伯、H.卢德斯贝格、保尔·屈耐尔、雷奥·格莱纳等人都有所建树,为卫礼贤的业绩锦上添花。

6.几十年来,我对这些中国典籍的喜爱有增无已,床头多半总是摆着其中的某一部。印度人所欠缺的一切,在中国人的书里都异常丰富:对现实生活的接近,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的和谐协调——自如地周旋于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纯真的生活享乐之间。如果说印度在禁欲和僧侣式的弃绝尘世方面已臻佳境,令人感动,那么,古代中国在精神修养方面创造的奇迹也不逊色,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相互敌对和矛盾,而是相反相成,各得其所……

活动三:社刊“阅读与成长”专题选取了王佐良《上图书馆》,请你结合王佐良先生上图书馆阅读学习的经历,用判断性和限制性段的说理语言为选文写一段导语。

【小结】

说理文对中心词的附加语多往往是限制关系,往往为说理的观点而服,达到说理的目的。

【教师小结】

可以说生活中无时不刻都在说理,不同的文体都有说理的思辨思维。本单元“学习之道”《劝学》为古代议论性散文,《师说》为古代议论文,《反对党八股(节选)》为演讲稿、《拿来主义》为杂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为说理性随笔,文中都有向读者说理。说理是表达主观判断、阐发见解、提出主张、论述事理。说理既要有是非的观点判断,做到观点鲜明,又要有说服力,能让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设计意图】

《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均为随笔,两位作者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通过比较,让学生将说理的语言和初中熟悉的记叙描述性语言予以区分。明确说理议论性的语言特征是有是非判断性,附有同时有限制性,分析性语言需要为所说之理服务,附加于表达主观判断、阐发见解、提出主张、论述事理。

任务三:表达自我且须想着对方(作出“判断”且须证明“判断”),明晰说理语言差异背后的思维差异

我们已经知道,说理语言往往具有是非判断性,但这种判断一定是准确的吗?一定能让人信服吗?如何让我们这种判断更具有说服力呢?

环节1:比较《反对党八股》和《读书:目的和前提》典型语段,感知说理语言的差异。

《反对党八股》: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读书:目的和前提》: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明确】

1.二者都有大量判断性的语言(加点处),本质上而言,这是在“提出自己的观点”。

2.《读书:目的和前提》均是在作判断,它当然具有说服力,但没能考虑到反面或其它面的意见,可能不很能让人信服。

3.《反对党八股》在作出判断后,用了大量的设问句、反问句、假设句,能考虑到反面或其它面的意见,并能对这些意见作进一步分析,然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断,显示出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说理过程,更具有说服力。

环节2:寻找其它类似语段,填写下表。

学生填完表格后,教师抽样展示评价,过程中视情况补充修辞手法等文学理论知识。

【资料】

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它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 反复、双关等。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明确】

《反对党八股》多用反问、假设句(明确:驳论、假设论证),表达目的在于批判党八股现象,建构正确文风,针对性强,体现的多是一种以概念、判断、分析为手段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读书:目的和前提》多用陈述句、肯定句,表达目的在于表述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和感悟,体现的多是一种以自身生活为依据、具体形象的经验思维。

二者在表达目的、思维运用等方面的差别是较大的,前者偏理性,后者偏感性,这恰是议论性时评文与说理性散文的文体区别、语言差异。

可见,说理不仅只是作出是非判断,还应“想着对方”,对各种意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论述,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判断更有说服力。

任务四:撰写《劝学新说》,抒发我对“学习之道”的体悟

结合本单元的六篇文章的学习体会,随着社会发展,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新的难题。针对当下的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说理文,表达你的看法和体验。

要求:

(1)说理语言要具有议论性,观点鲜明;

(2)说理语言做到形象生动。

【学生范例展示】

见附件

【教学意图】

用说理文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对“学习之道”的理解和体悟,能力要求从阅读欣赏升级到思辨性表达,既落实本单元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又能够引导学生对单元人文主题“学习之道”的理解感悟。

【教师小结】

希望今后能够用说理的语言准确鲜明又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无止境,我们对“学习之道”的思辨性理解和思考也一直在路上。

【学生范例展示】

范例一:劝学新说——通往心灵的学习之道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有空前的机会去探知这广阔世界的知识,理应比前人更能学有所成,丰盈自我。可不管是当下泛娱乐时代盛行的碎片化阅读的方式,异军突起的“贩卖焦虑”的知识付费应用,还是销量远高于文学经典的成功学宝典,都反映着当代人学习思维的异化和学习目标的偏移,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功利和急躁。但需知,学习所学并非单一而割裂的碎片知识,而是独特的理解万事万物的思维,而学习所向更非名声地位,而是充实的人生与灵魂。

抱着功利的态度学习,所识只是无关痛痒的知识片段,无法获得真正宝贵的学习思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曾道“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韩寒则评现代人“手中拿着世界地图却无处可去”,皆一语道破现代人学习模式的真相。时代的快速发展在让人展望未来的同时,也让人们深陷对被时代抛弃的恐惧的泥潭挣扎不已,难以逃离。在这份焦虑的趋势下人们争分夺秒地多途径学习,状似勤奋努力,而事实上人们在生活间隙汲取的知识,记忆效率和应用潜力都极低。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过于重视每日纷繁的信息的大众的哀叹,便是看清了信息流除了僵化疲化人们的视野和大脑,并不能帮助人们增长学习能力,形成自我思想的残酷真相。

真正的学习充实心灵,用源于内心的深厚底蕴而非填鸭式的单薄知识武装灵魂,直面时代挑战。周国平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追寻其意义,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便是其意义本身。摆脱被社会逼迫前进的姿态后,单纯地出于喜爱读一本经典,或深究某一领域,都是在时代洪流中稳立的桥墩,是人们逐渐理清生活与自我的脉络的一步又一步。梁晓声曾思“当书改变你的时候,你看这世界的眼光是不一样的”。每一次的潜心研习,每一次源于内心的好奇,都在塑造着一个人独特的自我思想。

“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才能发现。”布雷默此语精准地描述了充实的内心的强大力量。所谓学习并不局限于埋首书海,丰富的生活经历,逐渐理解社会世事,都是人不断学习世界的过程。每个人都是在时代浪潮中夜航的孤帆,驶向未知的未来,而通过不断学习而充实的内心,则是扬帆的厉风,指引方向的灯塔。

查理芒格曾道:“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 坚持学习,是面对生活的大智慧。无人能知晓未来的模样,努力学习也并非能克服一切苦难,可这是不可撼动的社会运动规律之下个体的极致。做到这一点,无论命运如何折磨世人,人们都将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和底气肯定自己的人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摒弃功利,潜心研习,是用心之人铸造的时代利剑,让人不惧挑战与风波,坦然而从容地前行于纷繁世间。

范例二:劝学新说

随着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海量信息裹挟着我们前行,学习,成了人们每天有意或无意间都会做的一件事。可在如今这个“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社会,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有人努力学习为谋取一份好职业,有人考上好的大学只是作为自己夸耀的谈资,甚至有人学习只是为了了却父母的心愿。我认为,这些都是对于学习赤裸裸的亵渎。“学习是为了报效祖国,拥更好的未来”这样的话于我们太过遥远,也太过虚假。学习是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人的一生太过短暂,一晃而过,谁都不甘于平庸,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唯有学习,才能是我们实现从平庸到卓越的飞跃的极好的途径。若不学习,只能轻信、冒从他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自己的见地,沦为名副其实的墙头草——风吹即倒,软弱无力,又如何来谈自己的理想?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清楚到底为何学习。父母常说:“学习是为了有个美好的未来。”可我们依旧很迷茫。是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如今现代人们读书最大的迷茫就在于: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究竟在为谁学习?———这也是当下热门的一个话题。若搞不清这个问题,那么学习便没了动力,会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累赘。学习绝不是一时兴起,一味高喊“为国而读书”的口号而缺乏行动是毫无意义的。真正的读书,需要回归本身,即孔子所谓“为己而学”。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人若不学习,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会寸步难行,甚至被社会淘汰。唯有学习,能使我们改变这一切。学习是为了我们自己而学,从来都不是需要在他人催促下完成的,而是一项出于本愿而自主完成并且自己受益的事。

学习向来不是在学海中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更不是到处拾取几句“箴言”来装潢门面。这非古时崇尚的 “博学”,真正的博学是在广泛涉猎后的开阔思想下研究、寻找突破口。什么都涉及又不精学,无异于什么都不涉及。正如诗人郑燮所言:“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学习应深入钻研。深入学习能带领学者全面认识一个完整的事物,能在博览群书后高屋建瓴,产生新发现、新观点,思路开阔,不会死守条条框框——那是在“支离破碎”的知识中所体会不到的。现代人们所谓“学习到必要信息”往往造成学习的碎片化,时间一长怎会不乏味?到头来,也只是明白些皮毛,除了能在他人提及时泛泛而谈以外,实无他用。因此,浅学习只能带来时间的损耗,深学习才能让花出去的时间变的有意义,变得有价值。

在如今尘世,学习一事似乎一直备受争议。学习不优秀的人却走向了成功的例子被媒体大肆宣传,误导我们成功不需要努力。可我们不妨问自己“将来到底什么是我们的安身之本?”所谓“容颜易老,富贵难留”,将来的我们真正能够依靠的只有自身的才华和技能,而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我们的刻苦学习来获得。

范例三:劝学新说

古有荀子言:“学不可以已”,窃以为其所言极是。然今之关乎“学”,我们唯有继承古人的治学精神的同时,在书山稗海开辟新的道路,注入新的元素,方能成器。

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至始至终是打开求学之路的大门。知识的海洋,科学的天地决不允许“差不多先生”的插科打诨,容不得“失之毫厘”的粉尘细沙,而是欢迎对真理的追求,恭候对极致的打造。即使是看似随意的田园散文《田园之秋》也少不了陈冠学教授对“暗淡”和“黯淡”的细致推敲,纵有豪放不羁的七律绝句背后更是隐藏着苦吟诗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须茎”的彻夜灯火。“欲事成则必正其心”,当我们的求学之路充满着快餐文化和扮丑式搞笑的冷眼相待,治学之心遭受到“囤积癖”“朋友圈式学习”的蛮横冲击,是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连接了人类与书本,知识与世界。我们或许也只有通过告别浮躁、试着去斤斤于治学态度而得以窥见世界一角。

新乐府派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早已教导我们经世致用,而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在生活变迁的同时,我们是否要往“学”注入新元素?诚然。而扎根生活正是于不断变迁的生活中寻找人类新的命题、新的思考的最好方法。在为打发时间的“漫威”等“快乐电影”蔚然成风,空洞无物的所谓文艺片方兴未艾,伊朗导演法哈蒂没有迎合西方想象去展现猎奇的伊斯兰景观,以自己“诚实勇敢的爷爷”以及整个伊朗的中产阶级为研究对象拍摄出的《一次别离》正印证了他“生活本身就教会你许多东西,你也要在学习的同时寻找出路”的创作观点。同时,也正是聚焦于生活的事例、故事与情感让他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扎根于生活,正是对书本知识在社会层面的证实与升华。白纸黑字的知识为我们素娟般的生活绘上了阅历和经验的底色,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皓首穷经迸发不出莫言对高密乡的情怀,也会让苏童笔下的黄雀记少了生活的真实。对于我们来说,所谓“学”也不在于尽可能多读、多了解,而在于于生活中沉浸这些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在于往阅历和生活的底色中注入生活、情感、注入人类的大命题,在于让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在于让自我在物欲横流中保持一份同理心,让自己的心脏随人类的跳动而跳动。

然而这所学,终应在理想和梦境的浇灌中成长,终应在人类的大沉默中划出一份连接未来与现实的桥梁。“为天地立心,为生灵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教诲应该始终是我们的初心与终点。新时代的洪流会冲破“八股取士”的迂腐刻板,会打倒“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歪斜之论,却永远不会泯灭“留取丹心照汗青”“浩然正气”的雄伟身影。90后“现代性突越”、“ACG文化”的出现纵然可贵,但浮夸之风会被淹没,在注入新思想的同时也需拥抱一颗“为万世开太平”的初心。

我们要报以学习一颗赤子之心,一个严谨的治学精神,去为之注入新的命题,新的故事,让古之学在现今之时更能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

(开发者:浙江省温州中学 王若聪(任务一、二、四)温州第八高级中学 肖德昶(任务三))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