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名师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20-10-13 手机版 | ||||
素养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3、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概括: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境凄凉。 二、背景介绍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渡不久,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辗转逃亡时,她又丢失了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书画。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这种背景下,她写下此词。 李清照的的这首词与她早期的此作相比,在情感内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去了丈夫,词人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亮色。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活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三、资料链接 意境是由意象及意象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组成的,品味意境要从意象上入手。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 柳——惜别之情 明月——寄托相思 雁——鸿雁传书,盼望亲人的消息 鹤——君子的象征,蜜蜂——勤劳 菊花——恬淡自然的胸襟 梅花——孤傲,绝不同流合污 中国的文学作品讲究含蓄,讲究意境,披文入境,是很重要的鉴赏方法。但文学作品中,从来就没有单纯写景的,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服务,入境并非最终的目的,入境是为了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怀。 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 一、巩固旧课 1. 背默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此词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乐” 。 二、进入新课 1.诵读《声声慢》。 2.这首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句话直接传达出了这种感情?并指出词眼所在。 这首词写了李清照南渡后的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愁苦感情。 “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传达了这种感情。“愁” 是该词的词眼。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1.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2.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如 《醉花阴》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含蓄深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如 《菩萨蛮》、 《武陵春》、《声声慢》等。《声声慢》是李清照震动词坛的名作,作者也因此被誉为婉约派正宗词人。 3.清代沈谦赞叹婉约派词家二李“极是当行háng本色”,“词家二李”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和南宋时期的李清照。清代王士嫘léi将号易安居士李清照)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四、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 (1) 凄凄惨惨戚戚 戚戚:忧愁悲哀的样子。 (2)乍暖还寒时候 乍:读zhà,初,刚。这里指写深秋忽冷忽暖的多变气候。 (3)最难将息 将息: 调养,静息。 (4)有谁堪摘 堪:能够。意思是没有人能有摘花的兴致。 (5)怎生得黑 得:捱得到。怎样挨得到天黑呢。 (6)梧桐更兼细雨 更兼:更加上,更夹杂着。意为细雨打在梧桐上。 (7)怎一个愁字了得 了:概括。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 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 《声声慢》赏析 品味意境,鉴赏佳妙,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预设问题: 问题一、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 (引导:“眼”,传神之所。“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问题二、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词中作者选取那些意象?这些意象表现出怎样的色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由选取诗句赏析,自由讨论,自由回答。名句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明确: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何?(选取此句鉴赏的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以下词句鉴赏方法相同。) 教师引导:挖掘“寻寻觅觅”这四字后面隐含的信息;挖掘“冷……”后面隐含的丰富情感。 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细细地体味,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词人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是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金石拓片?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引导: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为何已是暮春还会感觉“寒”? 这两句,要说的是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看到写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说的是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引导:古诗词“雁”意象的固定内涵。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古有雁足传书之说,而此时见雁,却无亲人的音讯,那份思乡之愁绪怎能不油然而生。真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花满地。“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古人有九九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但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欣赏金石拓片。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悲哀。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试分析结句之妙。 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 “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闲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即是收,又是放;即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全词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 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绪作者却始终不说破,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你能说说这首突出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吗? 1、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声声慢》写的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2、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 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 声声慢,词牌名。清毛先舒《填词名解》曰:“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宋蒋捷以此调咏秋声,均用“声”字收韵,故名曰“声声慢”。双调,九十七字。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这是词人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是迭字修辞。“觅觅”与“寻寻”意义相同,是重说修辞格。 迭字“冷冷清清”又摹状环境。迭字“凄凄惨惨戚戚”是摹状忧伤悲哀的心境。“冷冷清清 ”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寻寻觅觅”所表现的是一种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 周围“冷冷清清”。于是, 内心的 “凄凄惨惨戚戚”的悲苦意绪便汹涌而来。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突然,骤然。乍暖还寒,刚暖和又寒冷了。指深秋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将息,调养休息。是唐宋时方言,为借语修辞。借语,是选择借用非汉语普通话词语(汉语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等),引用原词义或运用双关语义来显示语词意义的修辞手法。“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气候冷暖不定,难以保养身体,“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杯”与“盏”都是酒器作量词,是避复修辞。淡酒的“淡”是摹味。孤独寂寞,秋风砭骨,以酒消愁愁更愁,让酒驱寒心更冷。说“晚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这两句是上文写环境与心情的延伸,词人故意将心情的恶劣隐藏在字里行间,而把环境的难堪 推到表面,以做解释。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当伤心时,雁儿飞过,那是去年曾飞来的旧相识。雁过也,是物侯修辞格,即借用自然现象或生物活动表示季节、节气或时间的转换。此利用北雁南飞的习性表示季节。雁每年南来北去,故云相识。当时北方被金人占领,南北不能往来,故见雁过而伤怀。所以说“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在周围一片沉寂的冷漠中,大雁蓦然闯入,使人有“空谷足音”的感受;因是“旧时相识”,又有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伤。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满地黄花堆积,是摹状秋景亦是运用物候修辞格。损,憔悴到了极点.。憔悴损,是将黄花拟人化。如今有谁堪摘,是设问。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无论是 “旧时相识”的大雁,还是“满地黄花”的新知,引起的都是物是人非的感觉,光景今昔不同的愁苦。“南来秋雁”与“满地黄花”就空间来说,一个在天空,一个在地上;从时间来看,一个是旧识,一个新知,都是引来愁之物像。词人身心憔悴,无心赏菊。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生,助词,无义,是镶字修辞。黒,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挨到天黑。是转类修辞。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有过之而无不及。守着窗儿,满眼愁苦,日长难熬。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两句典化温庭筠《 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好容易熬到黄昏, “梧桐更兼细雨”,越发叫人难受。雨打梧桐,心烦意乱。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犹言光景,情形。得,概括完毕。结句是全词各种描写的总束。面对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黄昏细雨、梧桐声响,这一连串的光景,以及在这种光景中的万般滋味,就非一个 “愁”字所能概括。如果就用一个“愁”字,未免太单一、太浅薄了。结句看似简单,实际上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词人“守着窗儿”,越想安宁越得不到安宁,越想摆脱越无法摆脱,思绪万千、心潮翻滚的特定心境。 这首词在结尾部分非常巧妙地运用了移情修辞格。移情,是指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情感、生命、情绪、意趣投射、移注、输入到客观的对象之中,使客观对象具有与主体相同的情感生命。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一种审美移情作。词人将情感注入点点滴滴的雨,落叶的梧桐。当时,词人相濡以沫的丈夫赵明诚已离开人世,词人因战乱流落江南。落叶梧桐,触发愁伤。雨像伤心泪,除愁外,亦有伤感,隐痛,故谓“怎一个愁字了得”。整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五) 李清照最著名的一首《声声慢》,将忧愁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代,是我国古代诗词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宋词,代表了宋代成就最高的文学形式,在那个时代,诞生了不胜枚举的词人,如欧阳修、晏殊、柳永、苏轼、周邦彦、辛弃疾等,但是,在宋代,有这样一位女词人,后人称其为“词中皇后”、“千古第一女词人”,她的作品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们要来欣赏的就是李清照的一首词——《声声慢》,全词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独自一人在房间内寻觅,但究竟在寻觅什么呢?自己也说不清楚,在这冷冷清清的陋室里,哪里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隐匿?能失去的,早已经失去了。心爱的人、珍爱的画、校订的书……一切都已经失去了。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调养保息。只能独自一人饮三两杯酒,来抵御萧瑟的寒风了。抬头望,大雁南飞,仔细想来,我和大雁应该算是老朋友了。而如今,物是人非,伤感涌上心头。 满地黄花堆积着,仿佛到了岁数的老人一样憔悴,一片又一片,堆堆叠叠,此时,谁能同我一起摘一片花瓣?黄花啊,你们还是自己默默凋零,化作春泥,等到来年再会吧!我已无暇顾及你们,只能默默地守在窗前,从太阳升起直到落下,从月亮升起直到落下,时间,是无聊的,对于我是一种煎熬与折磨。好不容易挨到黄昏,却又下起了恼人的细雨,滴滴答答地拍打着梧桐叶。此情此景,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呢? 这首词作于靖康二年,也就是“靖康之变”发生的时期,与岳飞的《满江红》大约为同一时期作品。李清照在“靖康之变”后南渡,与丈夫赵明诚相会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可惜不久丈夫去世,自身生活艰难,境遇极其糟糕。这首词便抒发了词人对丈夫的怀念以及对自己寂寞感伤的难以排解之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首句连用叠字,音韵和谐,历来被世人欣赏。词人连用七组叠字,这在古代诗词中是极为少见的,最重要的是,叠字在此处的使用使得词意步步逼近,将寂寞之感渲染到了极致,回味无穷。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酒和雁的出现暗示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正所谓“举杯消愁愁更愁”,酒的出现就是愁的出现,同时,“鸿雁传书”典故的运用,再次点明了词人的忧愁心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时,词人回忆起了丈夫在世时二人东篱把盏,共赏菊花时的情景,只是此时,菊花已经憔悴,他也已经不在了,再也没有人陪在自己身边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他不在了,那自己能做些什么呢?只能守在窗子边,打发余生了,到了无尽的黑夜,内心不禁悲从中来,自己只能抑制、再抑制了。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中的名句,叠字的出现,梧桐、细雨的出现,突出了词人的绝望与无助,词人内心的忧愁,至此,达到高潮。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