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0-10-13 手机版 | ||||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对李清照较熟悉,本课关键在于让学生学着通过抓住“词眼”,抓住诗歌意象品味“读懂”诗歌,读出词人写作时所处的“国破家亡夫丧”的悲惨处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家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离乱的哀愁教学重点: 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2.分析词作如何以意象传“愁”。 教学难点:抓住词眼,抓住意象,体验愁情,读懂诗歌。教学方法: 其一,教法上以激发兴趣,问题导引,讨论分析等方法进行。其二,学法上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 其三,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 自主鉴赏本词与合作分析意象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便是大家熟知的李清照,我们知道,李清照的后半生经历着无数磨难,国破家亡夫丧,对她而言,“物是人非”,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她满腹辛酸愁苦,她将所有的忧愁化作诗篇,飘进我们的思绪里,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李清照,走进《声声慢》,品味她的多愁善感。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 1151) :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61656; 1101 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情投意合,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61656; 1127 年—1156 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夫妻二人被迫南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61656; 1129 年:赵明诚孤身赴任,病故。 61656; 1156 年: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辞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国破家亡、流落异乡、丈夫死别、悄然辞世,一系列的重大变故使得李清照由幸福的巅峰跌进痛苦的深渊,词风也由南渡前的欢畅明快转为后期的沉郁凝重,《声声 慢》正是创作于她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三、朗读感知 1.听录音,正音,把握节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 /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朗读指导:读时语速要慢,要读出深沉忧郁的情感、叠字的节奏→哀痛中有一 线略带苦淡的欣慰→无奈与无助→情感再也无法掩饰,道出万般悲绪,读时语速加快,语调上扬,“愁”要重读强调,然后稍作停顿,“了得”二字,语速放慢,轻声传出,如在喉咽。 2.学生模仿录音集体朗读 3.探讨: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愁 4.词眼是“愁”,词人主要通过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也就是借助景物来表情达意) 的方式来抒写愁情的。 思考:缘何而“愁”?如何写愁?围绕这个“愁”,作者又写了哪些景? 四、品读鉴赏 (一)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很妙,妙在叠字,根据以往的经验,叠字有何作用?(音韵美,加强感情)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 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 “寻寻觅觅”,是动作,寻觅什么?(爱情、幸福生活、婚姻) 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找得如何?(找不到) 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 (连细微之处都不放过) 几番寻觅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孤身一人,家里变得冷清,人去楼空,受环境感染, 心里也变得空虚寂寞。 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 也。 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 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这种空虚的感觉不断沉积于心,终于不堪忍受,肠断心碎,伏卧在枕头上放声哭泣。 问:这些词语的顺序能互换吗? 明确:不能,开头三句,由词人的动作行为,过渡到环境,再到作者的心境,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把词人的凄凉愁苦抒发得淋漓尽致,为全词奠定了“哀怨凄 凉”的基调。看似平平淡淡的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词人的空虚寂寞、怅惘失落,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运用叠词,多角度写愁: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惨淡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愁苦 内容上: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音乐美 可以说,正是她遭遇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她每日生活于愁苦之中,而这时候又恰逢令人哀伤的季节—— 61557; “乍暖还寒时候” 时值悲秋,天气忽暖忽热,忽高忽低的气温在作者看来就如同自己人生的大起大落, 变幻无常,令人感到悲伤无奈。 61656; 在悲伤无奈之际,所见所闻所感又让她触景生情,感到更加愁苦。 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大家找出词中属于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到黄昏点点滴滴” 61656; 词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 明确:【意象】 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思考:这些客观物象对于渲染环境,烘托人物情感有什么作用?是怎样表现“愁” 情的?我们能不能从其他古诗词当中获得启示? 【淡酒】【急风】 我们知道,古人无论高兴还是愁苦都喜欢喝酒,俗话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里的酒,应该代表着一种“愁”。【板书,愁的象征】 而秋风萧瑟,使得原本愁苦的作者更感到一股寒意,愁上加愁。【板书,渲染愁情】作者希望能借酒暖驱寒,借酒消愁,可她却没有达到目的(“怎敌它晚来风急”),落得个“借酒消愁愁更愁”的下场。 现在,我们能理解词人运用“淡”来形容酒的原因吗? 明确:并非酒淡,而是因为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过雁】 难以忘记遭遇的一切,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突然间,一群大雁闯进她的视野,打破了当前的孤零死寂。 61656; 词人为此感到开心吗? 明确:不开心,“却是旧时相识”(细看之后发现,大雁正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 61656; 为什么“是旧时相识”? 秋天,北雁南飞,大雁从北方而来,作者也从北方流寓南方,从沦陷的家乡飞来, 所以说“旧时相识”。思考:“大雁”这个意象还有没有其他深层含义呢?先看看几个句子寻找启示。 相关诗句: 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李师中《菩萨蛮》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给予学生思考,提问学生回答。 古有“鸿雁传书”,雁,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代表羁旅之愁,思乡念亲。 思念谁?丈夫——当年丈夫几度任职在外,夫妻俩常常鸿雁传书,互表衷情,正所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些雁儿,正是当年给她夫妻俩捎信 传情达意的。 而现在,大雁飞来了,丈夫却已经逝去,词人借助过雁,表达对亡夫的悼念。 大雁凄厉的叫声,渲染出了一种凄苦的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让人心痛,心酸,心碎! 明确: 1、雁声凄惨,惹人哀思; 2、鸿雁可传书,而昔日传书人安在?触发亡夫之痛。 3、北雁南北,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忆及国破家亡之苦。 让我们带着这种切肤之痛,把上片再次朗诵一遍,感受词人的愁苦和凄凉。 【赏析下片】 上片写作者仰望见到南飞的过雁,俯视看到了什么呢? 赏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黄花”指的是菊花,该句描绘了一幅菊花凋零的场面,一丛丛的菊花堆积满地, 枯萎憔悴,还会谁来采摘? 61656; 词人是如何借助“黄花”来传达“愁”情的? 我们常常将花与女子联系起来,形容女子面容姣好,我们会说“花容月貌”“如 花似玉”,而这时候的花却是憔悴枯萎的,比喻女子的容颜憔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 作者对花自怜,想到“无人惜花”,不由黯然神伤,感到孤独寂寞,觉得时间是那么 漫长,真是度日如年,当她独对阴沉的秋日,独守窗儿,不由得发出感慨“独自怎 生得黑”,如此空虚孤苦,如何能熬到天黑呢?即使熬到天黑,漫漫长夜又该如何度 过?这时候的词人,没事可干只能守着窗儿,她该是多么空虚寂寞啊。 终于,她好不容易熬到黄昏,环境却更加恶劣更让人触景生情了。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窗外又下起了雨,黄昏时分,淅淅沥沥的秋雨夹着秋风洒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 这里的两个意象:梧桐和细雨,又是如何来传达“愁”情的呢? 我们 我们知道“细雨”象征着愁丝, 61656; 梧桐又象征着什么呢?我们曾经学过的哪些诗句有梧桐这个意象? 相关诗句: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刘媛 《长门怨》)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桔柚林中的村落(人烟)显得幽暗寒冷。梧桐枯黄凋落,秋色已经很深了。 由此可见,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绵绵,如同一缕缕扯不断的愁丝一样, 词人借助风吹落叶,雨滴梧桐,描绘了一片凄清景象。 “细雨”的点点滴滴,正是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听得到,对于 一个伤心孤寂的人来说,与其说是用耳朵听到这种微弱凄凉的声音,不如说是用心 灵来感受,雨点打在梧桐叶上,更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 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不知何时是个尽头! 最终发出绝望的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是宋代口语,即‘这种情况”“这般光景”的意思,指前面一连串的情况,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能概括得了的了? 五、探究: 作者究竟因何而愁呢?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 孤苦飘零(幻灯片19)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结合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你能不能归纳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六、写作练习——我为清照写碑文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 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 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 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七、结束语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向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