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优质课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0-10-09 手机版


 【学习指引】

《登高》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的三篇课文选取了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不同体式的诗歌,要在诵读之中体会其不同的抒情方式和创作手法。《登高》写诗人登高远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齐聚心头。这首诗每联对仗,句法谨严,历来为人称赞。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中感受诗歌营造的沉郁悲凉的意境,体会作者圆熟的律诗创作技巧。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试就此联作一番品析。

【素养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鉴赏和概括本文沉郁顿挫的语言特点,感受杜甫语言的魅力。

3.鉴赏和把握本文的艺术特色,着重把握选取意象,精于炼字,多种角度写景的手法。

4.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杜甫(712年—770年),字       ,自号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2.人物轶事

显赫的家境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3.了解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4.解题

登高诗就是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从创作时间看,既有登高时的即景之作,也有登高过后的有感生发和应命奉笔之作;既有重阳旧俗登高时的抒怀之作,也有四时登高的即兴之作。从创作地点看,登高临远之地既有高山叠嶂,也有亭台楼阁,只要地势高,视野开阔,适宜远眺赏景即可。

5.文体知识—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     、      、      、      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      律诗和     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     、     、      、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渚清沙白(     )     萧(    )      繁霜鬓(    )    潦倒(    )

2.解释词语:

①啸哀:               

②渚:               

③鸟飞回:               

④落木:               

⑤萧萧:               

⑥万里:               

⑦常作客:               

⑧百年:               

⑨艰难:               

⑩苦恨:               

9322;繁霜鬓:               

9323;潦倒:               

9324;新停:               

【译文】:

(二)诵读感悟

1.标划停顿,注意节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补充:

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 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有的是四三式的。三四式的很少见。

2.自由诵读,划分层次。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思考2】体会意境

任务:阅读诗歌的前两联,找出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杜甫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意象 特点 意象 特点









语言特点:                                                                     

意境:                                                                               

【思考3】鉴赏“语言”

1. 这首诗精于炼字,那么你认为诗歌的前四句哪个词最精妙,说说你的理由。

2.朗读整首诗歌,试分析这首诗歌在句式结构和音律上的特点。

3.试概括整首歌的语言特点

【思考4】感悟情感

1.有这么一种说法,说颈联十四个字写出了八重悲,你如何解读?

2.试概括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拓展】登高习俗

(一)依重阳旧俗登高

重九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满地黄花,是登高远眺,舒畅胸臆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欣赏深秋的美景,一面赏菊饮酒,一面吟诗抒怀,留下了许多生动的诗篇,唐诗尤多。 

(二)即席酬唱,切磋学问。 

规模可大可小,少则数人,多至几十人,主要是亲朋好友和文化名人。流传至今的“登高”名作,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 ,就是在这样的文化集宴中诞生的。

(三)独上高所,借景抒发隐怀

正因登高和古代文人心理的契合,不管是仕宦出游,还是羁旅漂泊,文人异地登高的渴望总是在所难免,登高一则可以饱览异地风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感;一则可以放松身心,或抒发心志, 或排遣郁闷,可谓一举两得。如王粲《登楼赋》,杜甫《登高》、《登楼》、《登岳阳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崔颢《黄 鹤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等名篇,都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写成的佳作。 

(四)登高怀古 

今昔比照中表达对时世的关心和对个人处境的反省,“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登高可穿越历史的长河,在今昔沧桑中凭吊遗迹,悼念往事,给文人们提供自省和生发豪情的机会,更加理性正视现实和人生。

(五)登高饯别

每逢家人故友外出远游,登高设宴,举杯畅叙离别之情和人生感慨,目送对方渐行渐远,已成古代文人最富有情调色彩和最衷情的告别形势。还有借登高念亲怀友的,在远眺中寄托思慕之心和惆怅之情。 

【思考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思考6】分析概括艺术手法

【思考7】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虚幌:透明的窗帷。

1.两首诗词的主题都是_______,时令都是_______。

2.两首诗歌都刻画了女性形象,但在写法上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四、技巧点拨—写景技法探微

【任务引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追求的境界。诗是主情的,作为抒情的常用载体——景物描写,在古诗中,被中国古代文人运用得出神入化。

【任务活动】分析本首诗歌写景的精妙之处。

五、明晰主旨

六、拓展阅读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轮渡复七律直言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七、杜甫诗句积累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2、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5、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6、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

7、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八、随堂巩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夔州一向以猿多著称,峡口以风大闻名,杜甫在《登高》中体现这一特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3)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4)《登高》中写杜甫一生坎坷,晚年也很艰难,生活困苦,身体多病,所以只好戒酒的句子是:“__                  __,                     。”

九、作业

完成同步习题。

答案

一、1.子美,少陵野老, “李杜”,“大李杜”。 

5.字句、押韵、平仄、对仗,五言,七言,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一)1.给加点字注音:

渚清沙白(zhǔ)     萧(xiāo)      繁霜鬓(bìn)    潦倒(liáo)

2.解释词语:

①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②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③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④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⑤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⑥万里:指远离故乡。

⑦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⑧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⑨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⑩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9322;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9323;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9324;新停:刚刚停止。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二)诵读感悟

2.明确   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三、【思考1】明确   诗人登上高处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哀”字奠定了全市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为诗文画面增添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思考2】明确

意象 特点 意象 特点

风 急 天 高

猿 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回

落木 萧萧 长江 滚滚

语言特点:凝练准确,精于炼字。

意境: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萧,万木凋零,江水滔滔,落叶飘飘,鸟鸣猿哀秋肃临天下的秋景图,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思考3】1. 明确   例1:“急”,写出了秋风之凛冽,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其次,这个“急”字,还寄予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江边高处的风就会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彻透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例2:“高”,秋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对于像杜甫这样一位被家愁国难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例3: “白”是冷色调,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那种凄凉的情感。

例4:“不尽、滚滚”, “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显得短暂。

2.明确   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

3.明确   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

【思考4】1.明确   ① “万里”: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音讯隔绝。

② “悲秋”:秋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③ “作客”:客居他乡。

④ “常”:客居他乡时间之久,悲上加悲。

⑤ “百年”:一辈子,晚年。

⑥ “多病”:百病缠身,病痛对身体的折磨。

⑦ “登台”:之前说过是九月九的习俗。

⑧ “独”:祈求长寿的竟是孤单一人。

2.明确   ①孤独之感 ②思乡之情 ③壮志未酬  ④悲秋之情 ⑤老病之哀 ⑥家国之忧

【思考5】明确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又有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渐增多的白发,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位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思考6】明确  ①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②锤词炼字精练传神;

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

④写景方法灵活多样,如动静结合,对比,移步换景等。

④语言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思考7】

1.明确    “思乡怀人”或“思念亲人”    “秋季”或“深秋”或“秋”   

2.明确   ①第一首中,所刻画的女性是抒情主人公自己,通过“正面描写”“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拟人化”等手法,描写女人公的所见所思,生动表现其怀人而不得的孤独寂寞和哀怨之情。②第二首中,所刻画的女子是杜甫想象出的形象,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或“虚写”(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自己的妻子在家中看月思念远在长安的自己,来表达思念亲人(乱世漂泊,家人难聚)之情。

四、明确   (一)景物状态变换写景法 

描写景物时,通过对景物的形态变化,即动态和静态交替的描写,达到刻画景物神态之目的。诗歌首联由一对对偶句入手,其中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江水、洁白的沙子属静态之物,而劲急的秋风、悲哀的猿啸、盘旋于空中的水鸟则为动态之景,一联中动静结合。如果将首联宏观地视为静态之景,那么颔联两句中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则纯为动态,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格调高亢的秋景图。 

(二)视角方位变换写景法 

描写景物时,从不同的视角、位置去描写,方能全面表现景物的神韵,远景近景变换,高处低处结合,俯视仰视更替是常见方式。首联中上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既为远观之景,亦是仰视之物,而下句“渚清沙白鸟飞回”,则为近看之物,俯视之景。与此同时首联两句相对颔联两句则为局部之景,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滚滚来”则为作者登上高处,远眺全面之景,如此变换写景,描写二幅气势恢弘,境界阔大之景。 

(三)感官形象变换写景法 

感官形象即人的不同器官所获得的外界景物形象,即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在景物描写中的表现。 诗中意象: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溪流,洁白的沙子,盘旋飞舞的水鸟,奔流的江水,皆为眼睛所见之视觉形象;劲急的秋风声,悲哀的猿猴声,飘坠的落叶声则为听 觉形象,诗人不仅视通万里,而且凝神谛听,在广阔的时 空中去感受秋天的气息。 

(四)景物色调写景法 

景物色调即冷暖色彩两种类型,暖色调景物一般对应着喜悦明丽之景;而冷色调则常用来描写忧愁灰暗之物。诗中首联下句“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通过暖色调之景,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图来。由此想到杜甫诗中其它诗句,如《绝句四首》(其三)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运用“黄、翠、白、青”四 种,明丽的色彩,绘出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五)点面结合写景法 

点面结合法即在景物选取时变换角度写景,通常有局部与整体,个体与群体的变化形式。诗中首联所选意象: 风、天、渚可以说是一种整体形象,而猿啸声、沙、鸟则 为一个局部之物的个体特征。与此同时首联中景物:风、天、猿啸、沙、鸟,相对于颔联中“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而言则又是局部与整体之变化。杜甫借助这些景物将夔州之地的景物特征如同电影镜头般,由局部特写到整体表现写得淋漓尽致。 

五、明确  全诗抒发了诗人飘荡无依,老病孤愁的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全诗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

八、明确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