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园话浅深——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0-09-29 手机版 | ||||
游刘基故里,悟伯温情怀——刘伯温人物志撰写 一、 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了解刘伯温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精神人格。 2.掌握访谈法、文献法、实地考察法等多种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运用。 3.学会撰写人物志,深刻的认识刘伯温对家乡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 活动准备 (一)制定文献研究方案 包含四个方面内容:要找什么资料,去哪里找资料,如何去找,找到后如何处理资料。 (二)确定研究小组和研究方向 1. 以6人为一组,给自己小组取个组名; 2. 小组成员讨论并确定研究方向。(可参考老师的表格内容,从刘伯温的身份入手,确定一个组员们感兴趣的话题。) (三)教师推荐常用检索网站和检索途径 1.中国知网、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教育科研网等网络搜索引擎。 2.图书馆查询:校图书馆,县、市图书馆等可借阅有关书籍,如《明史刘基传》《刘伯温传》《刘伯温传说》。 3.向老师和专家求助。 (四)课时安排 课内两课时,课外1~3天。 三、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我是小小访谈家 ■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访谈法; 2.使学生初步掌握访谈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 3.知道访谈时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4.能够运用访谈法进行简单的访谈,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 教学重点 1.知道访谈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2.知道访谈时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访谈法进行简单的访谈,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文献法搜集了大量有关刘伯温的资料,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访谈法,并且学会访谈,通过访谈法再搜集整理一些刘伯温的资料。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做一名小记者的乐趣吧。 (二)访谈技巧大传授 1.先看一段“鲁豫有约”的一期节目《浦玮:铿锵玫瑰是一种力量》的视频。 同学们带着疑问看视频,他们在干什么,你所理解的访谈是什么? 2.教师“传授”访谈的相关知识。 访谈概念:访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适用范围: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査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访谈广泛适用于教育调查、求职、咨询等,既有事实的调査,也有意见的征询,更多用于个性、个别化研究。 ☆访谈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根据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交流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②根据访谈的人数,可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⑤根据访设过程中可控制的程度可分为结构性访谈性访谈、半结构性访资、无结构性访谈。访谈法一般要有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①设计访谈提纲。 ②恰当进行提问。 ③准确扑捉信息,及时收集有关资料。 ④适当地作出回应。 ⑤及时作好访谈记录,一般还要录音或录像。 (三)访谈工作大讨论 同学们,要进行一次成功的访谈,需要做哪些充分的准备工作?我们一起来完成访谈模板的表格设计。 1. 罗列访谈提纲,提纲包括采访目的、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方式、采访对象、采访问题。 (1)采访目的:通过采访了解民间刘伯温的传说,深入刘伯温文化基地,探寻刘伯温文化对当地的影响。 (2)采访对象:南田镇的村民以及刘基的后代。 (3)采访问题:①你听过有关刘伯温的哪些传说?②刘伯温文化对南田镇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 (四)课后布置任务 利用周末时间,参观“刘基故里”,并对南田当地人进行访谈,写出访谈稿。 第二课时 撰写人物志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期的准备,我们手头上已经搜集了很多刘伯温的资料,我们要怎么整合这些资料,最终撰写出一篇令自己满意的人物志,还需要同学们积极思考。 (二)从史书中“取经” 教师截取《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中的一小段人物描写,让学生从史书中“取经”。 【教学实录】 (教师课前发《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和译文,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大致了解的情况下上这节课) 师:《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总共讲了哪几个故事?分别概括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性格。 生1: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和负荆请罪 生2:“完壁归赵”、“渑池相会”这两件可以说明相如的智勇。蔺相如身为门客,却对当时的战国之间的强弱形势有独到的分析和见解,并且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完壁归赵,表现出他的有勇有课,“渑池相会”表现他的英男果敢。 生3:“负荆请罪”这个事件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当他知道廉颇看不惯自己的时候,他选择隐忍,处处躲避廉颇,怕跟他发生矛盾而影响国家大计;同时,也体现了廉颇直率坦白、知错能改的性格。 师:司马迁为什么能把人物写得如此生动?给我们在如何撰写刘伯温传记上有何启示? 生4:虽然是两个人的列传,但是很明显,司马迁主要写的是蔺相如,廉颇只是配角。在人物笔墨上有侧重点。 师:那老师有个疑问,“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如果蔺相如是主角,为什么文章开头介绍人物身份地位时,廉颇较详,蔺相如较略呢? 生5:文章开头写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门客,这样强烈的对比其实是为后文他们产生矛盾做铺垫。 师:好的,那总结上一位同学的观点:写人物传记时要详略有当,还可以找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生6:我觉得写人物传记还要注意细节描写。比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上,司马迁运用的一系列动词,写得非常传神,也体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品格。 生7:…… (三)师生讨论撰写人物志要注意的方面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应。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两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真实性体现在: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详实的资料,一般包括: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贡献功绩,突出他对家乡的贡献和影响。 文学性体现在: 1.叙述生动,注重人物的细节刻画。把人物写活,赋予人物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躯。 2.有详有略,选材典型。在撰写人物志时,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可能会非常多,我们不能面面俱到,而应该从各种素材中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 3.评价客观。大量的历史人物功过参合,瑕瑜互现。有的功大于过,有的过大于功。因此,我们对历史人物要全面研究,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看人物的好与坏,功与过。 (四)总结 撰写“人物志”要突出家乡特色。记述人物,要写清楚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突出他对家乡的贡献或影响。“志”的表述方式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语言力求准确、平实、简明,在记述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思考与情感。 (五)布置作业 课后写一篇1000字的刘伯温传记。(附《季羡林:为学为人皆楷模》参考) 附: 季羡林:为学为人皆楷模 人物简介: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羨林先生生前曾撰文请辞头上的三顶桂冠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如今,他依然戴着这三顶桂冠走了。从20世纪初的山东临清,到清华的“四剑客”时代,从德国的哥廷根,到北大的数十年,不管是为学,为师,为友,还是为人父子,季先生经其一生都保持着淳朴的本性,为后来的学人树立了典范。 先生的学问是寂寞的 暑假的北大校园,显得有些冷清。季先生的灵堂设在百年讲堂。 姜景奎教授是北大印度研究中心副主任,也是季先生的学生,他则自谦为徒孙。笔者找到他时,他正在为季先生的追悼会做准备。他表示,自己只愿意给先生守守灵,干些实实在在的小事。 “全中国的人都知道季羡林,说他是国学大师,可是他在国学上到底做了什么工作,却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是件及其悲哀的事情。”姜教授正在为季先生撰写生平事迹,作为同是研究印度文化的学者,他很详细地介绍了季先生毕生的学术成就,而这些一直被我们忽略和漠视。“季先生的学术成果比较全的是在《季羡林文集》24卷本中,从来没有哪个媒体提过他24卷本的东西。” 季先生首先是一位古文字学家。他通晓十多种文字,大部分都是古代语言,而且是已经死亡、只以古文献的形式存在的语言,如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半摩揭陀语等。季先生这方面的造诣之高在国际上是无与伦比的。 在印度学方面,季先生是奠基者又是建设者。他在研究印度语言的同时,还透过语言研究文学、宗教和历史的问题。他翻译了《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印度最著名的两大史诗。 在中国,目前西方中心论仍很得势。作为一个东方学家,季先生却一直在倡导东方文学跟东方文化的研究。在季先生眼里,东方的文学、文化和文明绝不次于西方,甚至高于西方。 季先生又是一位佛教学家。他从语言的变化来研究佛教史,这些是从佛教到佛教,从古汉语到英语研究不出来的。季先生还是东西交流的专家。以前我们认为,中印文化的影响是单向的,只是印度文化影响中国文化,最明显的就是佛教。而季先生研究中印两国交往的《糖史》《丝绸史》,打破了定式,他认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绝不是单向的。在《糖史》中,他考证出红糖的制造是印度的发明,中国把它引进过来,并在红糖的基础上制出了白糖,又传回印度。 此外,他是翻译家,他是作家,也是思想家。 姜景奎历数了季先生的学术成就,却并不赞成季先生为“国学大师”。他说:“他只是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他应该被称道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学识和治学的态度。可是被提得最少的,却恰恰是这部分。” “这个时代,只能产生专家,不能产生大家了。”姜景奎说:“不过,大厦倾倒,地基永固。有了季先生给我们打下的地基,我们可以继续盖楼。” 季羡林曾居住的朗润园正是莲叶田田的时候。十五年前,季羡林把几枚洪湖的莲子敲开,投入楼前的湖水中,三年后,它们开花,便有了著名的《清塘荷韵》。又十二年后,荷花依旧寂寞地对影而落,如同一切喧嚣背后的冷清。“季先生的学问是寂寞的。”姜景奎说。 生活中像慈父,治学时是严师 姜景奎记得他入学时候看到的季羡林——一位普通的北大老师,总是拎着个包,穿着风衣去上课。课后,他也只是执着地坐着冷板凳,研究他的学问。尽管后来季羡林名气日增,但他对待学生,生活中像慈父,治学时是严师,从无改变。 季羡林去世后,许多赶来吊唁的弟子回忆起与恩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每每哽咽难言。北大教授张保胜师从季羡林时,季羡林的叔母还在世,季羡林就常常邀请学生到家里吃叔母的拿手菜“山东醋卤酱菜”。张保胜对当年的美味记忆犹新:“炖了以后,他拿两大盒饭给我扣在一起,叫我带回家吃,每年如此,有什么好吃的他给你留着。” 张保胜说,季老生活中对学生关爱有加,但是如果学生交了一篇让他不满意的文字,那他就会毫不客气地退回去:“他平时非常客气,到这时候就直接说,你重做,不用改了。” 季羡林的另一位学生葛维钧回忆,季羡林在讲台上和讲台下,是两个不同的状态:“他在讲台上很严肃,穿着蓝布中山装就在那儿讲。而在生活中,他对待年轻人非常宽宏仁慈。每次去看他,离开时,他都要送到门口,看你骑上车走。一直到2007年年初,我带一位30多岁的女编辑去医院看他,刚落座,季先生就对这位女士表示歉意,说他站不起来……” 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与季羡林交往不多,但他仍深深感佩季先生的人格魅力。他尤其提到了季先生对年轻知识分子的呵护。季羡林的弟子钱文忠说:“季先生无论自己多忙,总是乐于为年轻学者的著作写序。季先生还往往会在为某个人写的序言里面列举一大串年轻人的名字,唯恐人不知道。至于替年轻人看稿子,推荐发表,那简直是家常便饭了。”反过来,季羡林很少要求年轻人为他做什么。“哪怕他偶尔找学生帮忙查查资料,最后也要在文章里、书里写上一笔。” 生活简朴,为人慷慨 2008年年底,季承终于有机会去探望长年住院的父亲。他通常下午4点去医院,给父亲带去家乡的小吃和妻子做的饭菜,陪父亲聊天,6点多离开,周末待的时间要长些。谈及寻常却久违的天伦之情,季承脸上溢出温暖的笑容。 季承说,在父子相聚的数月时光里,季羡林非常开心,每次见面,他总是笑呵呵的。他们一起聊天、读报、写毛笔字,相处得很融洽,最后那些天,季老的胃口很好,从中式的饺子到西式的罗宋汤,他都很爱吃。季承就变着法子给父亲做好吃的,其他来探望季老的朋友也投其所好,给他带来不同的美食。季羡林多次向周围的人说,这半年过得很愉快。 2009年7月10日,季承照样去探望父亲,发现父亲状况不错,还坐在床上写毛笔字,给两家单位题了词。季承为父亲按摩手臂时,老人精神依然很好,谈笑风生。可第二天一早,季承突然接到医院打来电话。他回忆说:“父亲突发了心脏病,8点我赶到了医院,当时他已经昏迷,没有抢救过来。” 季承觉得,生活中除了学问之外,还能让父亲提起精神的就是猫。季羡林爱猫的故事可谓尽人皆知。读书之余,季羡林跟爱猫亲密无间,小猫跟着季羡林散步,成为燕园一景。 “夜阑人静,虚室凄清。万籁俱寂,独有孤灯。往事如潮,汹涌绕缭。伴我寥寥,唯有一猫。”从1989年到1995年,季羡林的叔母、妻子和女儿相继离世,心境低落时,季羡林写下了上面的句子。在他精神最苦闷的时候,猫给了他极大的安慰。 季羡林生活简朴,在北大是人所共知的。但是,知道他慷慨的人却并不多。季羡林常往家乡的小学寄钱寄书,连在他家里工作过的保姆,倘若喜欢读书,他都会给予资助。 前几年,北大接受了一笔最大的捐赠,就来自季羡林先生,仅仅古字画就有四百多幅。季羡林这辈子省下的钱,几乎都用于此。 如今,大家爱戴的季羡林先生走了,他的为人风范和人格魅力将长存于每一个认识他的人心中,也必定会在将来感召无数人。 (苏婷婷 浙江省文成中学) 了解温州,明晓风俗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做访谈并撰写风物志。 2.收集家乡的传统风俗,辩证看待这些传统风俗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二、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做访谈并撰写风物志。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家乡的传统风俗;掌握融洽流利的访谈技巧;收集家乡传统风俗,辩证看待这些传统风俗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收集家乡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增进对这些传统风俗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并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为家乡留下一段美好记忆。 三、 教学重难点 收集家乡传统风俗的资料和采访调查。 四、 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四人一小组设计一份访谈提纲,并利用课余时间选择收集记录的对象并完成提纲。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生于温州长于温州的你们,在这里有着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那我们了解家乡吗?今天我们一起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请让我们走进《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二)课前访谈任务反馈 (展示设备:电子白板和实物投影仪) 1.抽签选择3-5组成员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前期收集的对象和具体的表格内容。 2.让其他组同学积极发表各自不同的补充和改进意见,共同完善和提升。 (三)访谈记录表示例 示例:春节习俗的调查研究 (四)写作实践 各组成员仿照示例将各自的访谈表格进行修改调整,当堂汇总修改意见! (五)课后作业 整理归纳撰写风物志。 风物志示例:《西村坊建筑志》 西村坊古民居坐落在湖南省新宁县一渡水西村坊村,该建筑群由廪生李昌富在清嘉庆年间创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全部竣工。分住宅、宗祠、会馆三大部分,总建筑面积达6218平方米。宗祠和会馆分别毁于1985年和1993年.现存住宅部分,面积为3168平方米.西村坊距今当有300余年历史了。 这是一个古老神秘而富有江南文化气息的院落。住宅群坐东北朝西南,主体三纵三横排列,组成九座风格各异,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四合合院落.各庭院之间相距为2米,用青一色鹅卵石铺成的梅花图案形的防滑路面作为通道,且与水沟纵横交错,建筑布局十分规整,井然有序。 建筑群雄伟古朴,座座飞檐翘角,画卉雕花,每座庭院外为卵石白粉花墙,内为木质结构,各院皆有精工石砌开井,每栋壁板门窗饰以各种花纹图案雕饰,古香古色,令人赏心悦目。此建筑群规模之大,工艺之精为邵阳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堪称古建筑艺术之上乘之作.西村坊的房子建造全部是用青石一块一块搭筑而成,没用任何水泥等粘合材料.内部的构造就更独特了,错综的回廊在院内比比皆是,屋通屋,房通房,内部就像一个大家庭全部汇集在一起,外部就更像一个大堡垒了,一条小溪围绕全村。据说,古时这样的建筑是了防止土匪及盗贼的入侵。 西村坊古民居东北有小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河上架有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修建的长21.6米、宽3.66米、高4.65米的三亭翘角飞檐、重檐悬山顶谢式风雨桥——回溪桥。该桥造型玲珑古朴,亦给风景如画的西村坊居民带来了画龙点睛的美感效应。 如今,一渡水镇西村坊村正式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个沉寂数百年的小山村终于引起世人关注 ☆附录: 1.拦街福,拦街福是浙江省温州市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汤和庙会,汤和节是浙江省的汉族民俗节日。基本内容包括巡游和祭祖两部分。 3.插香球,七月三十插地香·插香球(柚球) 4.端午台阁,温州台阁,也叫作水上台阁、温州彩舫,汉族民俗文化之一,是温州传统历史独特的一种供观赏用的龙舟,即在龙舟基础上搭建亭台楼阁,一般设有三层,中亭高耸,用木材搭设,因形似亭台楼阁,故而得名,属温州独有的一种观赏用龙舟,有着强烈的地方性特色。端午节有“划台阁”的习俗。 5.三朝。结婚和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都叫“三朝”。后者俗称“三日儿”。洗生婆要在“三朝”为婴儿洗浴、更衣和检视脐带痕。外婆家要送礼,内有寿桃、红蛋、花生、福寿糕及四季衣物。主家要摆酒请洗生婆和女客。 6.芥菜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瑞安县志》记载:“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7.吃巧食。每逢七夕吃“巧食”习俗。“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午;六月六,晒霉臭;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塘糕印壮元”这首温州民谣能更好诠释温州代表性的传统习俗! 参考资料:《温州民俗》——叶大兵编著·海洋出版社(后附目录图片供参考) (陈玲玲 龙港市第二高级中学) 走访家乡的图书馆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 2.学习如何开展文化生活调查,并尝试撰写简短的调查报告。 3.学会分析调查所得的材料,对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二、 学习资源 毛泽东《调查的技术》 王思斌《访谈法》 三、 课前准备 1.在高一年级开展一次“我和家乡的图书馆”的问卷调查。 2.在班级里组建若干调查小组,对家乡图书馆的藏书、借阅等情况开展一次调查活动。 3.各小组将调查结果制作成演示文稿,准备在课堂上分享交流。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如果这个世上真的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是汲取前人智慧的地方,也是展示各地文化的窗口。 “走进公共图书馆,是了解一座城市的开始。”请问,你了解家乡的图书馆吗?展示一组当地图书馆的照片(最好选取新、旧图书馆的照片)。 (二)问卷调查反馈 调查对象:高一部分同学 调查时间:学生走访图书馆之前 调查内容:你知道当地的新、旧图书馆在哪里吗?你最近一次去图书馆是什么时候?你去图书馆是看书、做作业,还是借阅图书?你觉得当地图书馆的藏书多吗?去图书馆的读者多吗?你印象中当地图书馆有何特色? 课件展示: 问卷调查的初步结论: 1.高一年级的学生九成以上了解或去过家乡的新、旧图书馆,其中多数人在近一年内去过; 2.去图书馆的目的依次是看书、做作业、借阅图书; 3.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图书馆的藏书比较多; 4.家乡的图书馆除了环境安静、整洁,有书香气息,适合读书外,并没有其他突出的特色。 (三)分享交流 第一组:分享家乡图书馆的藏书、借阅情况 访谈对象一:图书馆的负责人或管理员(1-2人) 访谈内容:图书馆现有藏书多少册?每天到馆的读者大致有多少人,主要是哪个年龄段的?平均每天借阅的图书有多少册,其中热门的是那几类图书? 访谈对象二:图书馆的读者(若干人) 访谈内容:你觉得本地的图书馆的藏书多吗?你来图书馆是读书,还是借书?借到你想看的书了吗?你对图书馆有什么希望或建议? 第二组:分享家乡图书馆的特色(如设立展示当地文化特色的图书室,安排流动图书车等) 访谈对象一:图书馆的负责人或管理员(1-2人) 访谈内容:目前图书馆有何特色?具体表现在哪里?今后图书馆的建设有何筹划? 访谈对象二:图书馆的读者(若干人) 访谈内容:你觉得本地的图书馆有何特色?具体表现在哪里?你觉得本地的图书馆可以呈现什么文化特色? (四)思考分析 依据学生的调查报告,思考以下问题(预设): 1.为什么家乡的图书馆藏书比较丰富,但借阅的读者不多,且集中在低年龄段? 2.为什么家乡的图书馆的特色不突出? 3.为了凸显家乡的图书馆的特色,请你提一点建议。 (五)拟写广告语(二选一) 1.今年,浙江省将评选“读者最喜爱的基层读书馆”,家乡的图书馆被列入推荐参评对象。请依据家乡的图书馆的特色,拟写一则宣传广告语。 示例:舟山图书馆的宣传广告语——舟载智慧,山纳书香。 2.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方便偏远地方的读者借阅图书,家乡的图书馆最近策划了“流动图书车”下乡活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需要准备一条宣传横幅,请帮助拟写一则宣传广告语。 (蔡灵智 浙江省泰顺中学) 家乡记忆之老物件与文博馆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课堂 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生活中的老物件以及有关的故事。 2.探究老物件的功能和本质,并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评价。 3.通过分析调查所得的材料,体会理解文博馆与老物件对家乡的文化生活的意义,并鼓励学生据此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进行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二、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外收集记录单,布置学生课外收集记录自己感兴趣的老物件,并用自己的话点评阐述自己的认识。 2.事先分小组,针对自己小组所收集记录的老物件进行调查。 3.在班级里组建若干调查小组,对家乡文博馆的建设、收藏、展览等情况开展一次调查活动。 4.尝试用某一方式呈现自己的调查结果在课堂上分享交流,如课件展示、演讲、借鉴导游介绍稿等。 三、 教学过程 (一) 认识老物件 教师课前准备的资料:家乡图片 2.引导语设计 一类 回忆总是会暴露年龄 但正是这些随年龄一同增长的经历 才有了我们这些美好的回忆 下面这些拼凑起儿时回忆的“老物件” 你还记得几件? 二类 老式缝纫机 六七十年代 老式缝纫机是四大件之一 小时候穿的棉裤都是奶奶用这个做的 磁带 在兜里没有几块钱的年纪 攒了个把月的生活费 才能买到心仪已久的磁带 那种幸福感绝不是现在 等待下载的几秒钟时间可以填满的 搪瓷杯 小时候最喜欢听爷爷讲故事 口渴了就会端起杯子喝两口水 黑白电视机 那时候电视机算是“稀有物种” 谁家要是在有台黑白电视 邻里老少都会拿着板凳 聚在那家人的院子里 等着节目开始 泡菜缸 这个北方小伙伴应该比较眼熟 每家都有一个腌菜的大缸 腌上满满一缸 一家人能吃好久呢 顶针 小时候总是偷偷带奶奶的顶针 觉得自己就是最美的少奶奶 小三轮车 有了这第一辆座驾 每天睡醒的第一件事就是 ”妈妈,我要下楼骑车!“ 然后享受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 3.课中学习步骤 (1)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导入使用的老物件材料,让学生体会老物件的时代性。 建议:①图片对比;②联系家庭生活或者电视电影片段,鼓励就地取材;③教师不做定论;④几个概念的涉及(老物件 旧物品 废品 古董),引导学生辨析表达。 (2)学生展示老物件收集记录单,学生与教师交流点评。 建议:①二类文字中读出了什么;②尝试给老物件下定义;③教师不下定论。 每个人家中都会有几件“珍品”请你来展示。 (3)小组分享自己的调查。 教师适时适当地普及调查的知识以及撰写调查报告的激励点评。 此块细节问题很多,也是引导学生学会调查的关键环节。 (4)尝试归类,认识老物件。 可尝试让学生再次依据自己的归类对老物件进行下定义。 教师展示文博馆的常见的物品归类原则,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认知与评价。 (“360百科尚未收录”此环节是基于学生对自我认知寻求认可的心理而设计的,在课堂上生成的学生认知可以根据学校的基础设备条件来处理,若能课堂上通过网络创建词条为佳。下一环节中创建词条“老物件的作用”设计与此同,后不赘述。) (二)体会作用 1. 引导学生探讨老物件的作用。 教师准备辅助性材料帮助深入探讨 引导语设计: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变成老物件,很多只能变成垃圾,并且大多最后只能变成垃圾。环顾你自己的四周看看,是否有三十年前的东西,或者这些东西三十年后还能要吗?二十年呢?十年呢?上面的老物件肖像是一个叫Robert Moran的外国人拍的。拍摄对象有报刊杂志,鸟笼,打字机,暖壶,洗脸盆,橄榄球,电视机,手提箱,电话,收音机,风扇,手摇粉碎机,电热壶等,有些我甚至叫不上名字。 此处播放Robert Moran老物件照片。 引导语设计: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老物件的存在都能引发或驻留。 (提示角度:个体意义 群体意义 文化指向 文化底蕴) 2.小结老物件的作用。 (三)老物件的负面作用探讨 有小组的调查涉及这个方面吗? 建议:如果没有,可以根据时间的充裕程度来自行安排此环节。 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相关材料。 (四)展示数据报告 教学地区的文博馆观看人次统计表与学生小组相关的调查报告。 如果没有,可以参考其他途径搜索到的文博馆的观看意愿数据。 在数据与材料前,鼓励学生自己分析与探讨数据所反映出的本质、文博馆建设的意义与老物件留存的意义。 (五)写一写家乡老物件推荐语 读懂老物件,就读懂家乡。 (六)课堂总结 提示:个体意义 群体意义 文化指向 文化底蕴 建议:课堂总结语根据学生当堂的生成而形成最佳,围绕着学生的认知教师可做适当地提升。 (周雪飞 浙江省苍南中学) 风物民俗探春节8226;眷恋深沉忆旧年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春节民俗。 2.引导学生探求春节历史渊源,挖掘文化内涵。 3.从春节民俗淡化的实际出发,提出合理化建议,学习写建议书。 4.建立与时俱进、吐故纳新的文化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将当代文化发展和区域文化生活的理解融入建议当中) 5.通过对家乡春节文化生活的了解,参与家乡春节文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识。 二、 准备材料 1.鲁迅《祝福》中过年祭祀、胡适《我的母亲》、老舍《北京春节》、视频。 2.文章冯骥才《四堡雕版》、鲁迅《祝福》、胡适《我的母亲》、老舍《北京春节》。 3.建议书格式资料和三份左右建议书范文。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人笔下的“春节” 鲁迅《祝福》(视频)、胡适《我的母亲》、老舍《北京春节》(视频合集) 界定春节时间,狭义的春节是正月初一到初八,广义的春节是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 (二)任务一 我们身边的“春节” (眼中主要的春节民俗活动:饮食习俗、祭祀习俗、交往习俗等) 吃吃喝喝、压岁钱、春节联欢晚会、掸新、放爆竹、贴春联、守岁(以前)、祭灶神爷、拜年…… (三)任务二 文化浸润下的“春节” 如果春节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吃吃喝喝、热热闹闹,那么这样春节是没用生命力的,但是在每个同学心中我相信你们肯定或多或少感受到“春节”各种民俗活动背后的与众不同!请问这春节的吃喝放爆竹等与众不同在哪里呢?(蕴藏在每个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 1.饮食类(吃这些东西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吃年糕——年年高; 吃饺子——“饺子”谐音“交子”,即旧去新来的交子时象征着春节的到来; 吃发菜丸——发菜,发财; 吃鱼——年年有余,吃时留头留尾,接下来一年有头有尾 2.压岁钱 压岁,是为了驱邪、扶正,特别是民间认为孩子的魂魄不全,用压岁钱压服邪祟,以保孩子健康成长,这虽是迷信,却反映了一种愿望,愿后代硬硬朗朗茁壮成长。但是现今这压岁钱的意义似乎成了形式,有时更是一种炫耀与攀比,原来的意义也渐渐消失。 3.春节联欢晚会(2019年春节联欢会节目背后的文化意义,展示节目单) 春节联欢晚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艺活动、联欢活动或者一台简单的电视晚会,他已经成为了一场全民的文化盛宴,财富盛宴。春节联欢晚会的影响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春节联欢晚会从其诞生便承担着其特殊的功能和意义。从大的方面说,春节联欢晚会起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加中华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功能。从小的方面说,春节联欢晚会起着陪伴全国人民过除夕,提供一场盛大的狂欢活动释放人民积压一年的情感需求,满足人民大年三十喜庆欢乐的精神需求。 4.放爆竹 早在《诗经8226;小雅8226;庭燎》篇中就有关于爆竹的记载:当时人们用火烧柴草和竹子之类,竹节受热燃烧发出嘭嘭的响声。有关爆竹的早期记载又见于汉代的《神异经》:“西方山中有人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着火中,爆扑有声,臊皆惊惮。” 《荆楚岁时记》亦有类似记录:“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以上相似内容在《史记》中也能找到。由此可见,爆竹在古代是一种凭借声驱邪避灾的工具,这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古时的人们用爆竹巨大的声响,扫去对原始自然的恐惧。 爆竹在古代是一种凭借声驱邪避灾的工具,这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古时的人们用爆竹巨大的声响,扫去对原始自然的恐惧。如今,烟花爆竹的驱邪意味早以不再是主要内涵,加强节日喜庆气氛,成为了烟花爆竹的主要功能。此外,爆竹满足了在人们的心理需求——辞旧岁,迎新春,人们压抑了一年的情绪在爆竹声声,漫天绚丽的烟火中得到了释放和满足。爆竹燃放后红色的纸屑为城市灰色的水泥森林添上了一抹亮色。 5.贴春联 在辞旧迎新的节日里,人们早期是在门上悬挂桃板或者桃符,后逐渐演变,人们开始在桃板或桃符上写上形式工整、意义吉祥的词句。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就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直到明代初年,桃符才改名为春联并普及全国。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经过朱元璋这一行政手段的推广,加上悬挂桃符春联的习俗自古有之,由来已久。过年贴春联成为春节习俗中的重要内容,广为流传。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贴春联的习俗在农村保留得更为普遍。在城市中,大量的小区住宅楼房成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场所,贴春联的习俗也逐渐在消失。往往大部分人家都忽略了贴春联这一习俗。春联这一文学和书法结合的艺术形式、节日风俗也被消解成为了快餐。往日手写的春联被大批量的由机器印刷出来。一些企业和公司为了回馈客户,往往赠送带有企业印记标识的门联,在春节期间发送给客户。传统的习俗沦为商业传播的手段。 6.守岁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或者不同的条件下,守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差别,比如有这样一种说法,年龄大的人守岁,有珍惜时间的意思,相比年轻人来说,日子相对不多,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而年龄小的人守岁,有替父母或家人延长寿命的含义。 7.拜年 旧时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在“拜年”这一节日场景中,老人是节庆的核心和主角,是最受人崇敬的角色,由晚辈向长辈郑重行礼,向长辈表达健康长寿、幸福如意的真诚祝愿。老人受到人们的尊敬,既是年高德劭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幼有序观念的现实反映。 ☆总结: 春节的本质在于,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和祝福,是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亲情、重人伦、重礼仪、重和谐的精神和文化特征。春节的文化内涵,是几千年来中国的年文化得以传承延续的基础,也是年文化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具有永恒魅力的源泉所在。 (四)现实状况下的春节 任务三 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国家旅游局数据 2018年春节全国共接待游客人数3.86亿。 2017年春节国内旅游市场接待3.43亿人次,同比增长13.6%;出境游客预计超过600万人次;春节国内和出境旅游总人次达3.49亿。 结论:物质文化水平提高,春节民俗活动被进一步淡化,甚至有断层的危险。冯骥才的《四堡雕版》“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小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春节习俗的某些内容已逐渐弱化或消失,不得不承认春节已逐渐失去原有的韵味,很多时候我们感到春节已变得冷冷清清、索然无味。面对春节被淡化甚至断层的情况,请问你如何来“拯救”我的春节! (五)任务四 建议书(为春节文化插上时代创新的翅膀) 弘扬春节传统,重在以创新的精神挖掘春节的文化内涵,构建中华民族和谐的精神家园, 立足现实,为家乡春节文化生活振兴建言献策,并交流分享。 任务要求:“我为家乡文化生活振兴献一策”倡议书(建议可以少但是不能空) 建议书是个人、单位和有关部门为了开展工作、完成任务、进行某项活动而提出意见时使用的一种文体,有的也叫意见书。写建议书要认真负责、严肃对待,内容要具体,语言要精练。 建议书的写作格式 1.在第一行正中写“建议书”或《关于XXX的建议书》。 2.第二行顶格写接受建议方的名称,后加冒号。 3.正文:空两格。(1)建议的原因或出发点(2)建议的具体事项。可分条 4.表达建议者的愿望,末尾用“希望XX能采纳我们的建议”。 5.结尾:敬语或祝福语,如“此致敬礼”等。 6.落款:右下角写建议者姓名或团体名,日期写在建议人姓名下方。 (六)总结 春节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浓缩人们精神生活的有效载体,亲情伦理的传承、安定团圆的企盼、神灵祖先的崇拜、对真善美的向往,都在这样一个祥和、安宁、喜庆的春节文化氛 围中得到淋漓的宣泄和释放,从而超过了现实生活的原本意义。 (七)板书 (韩宾宾 苍南钱库高级中学) 浓浓家乡情,拳拳赤子心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教案设计 一、 涉及的课程内容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二、 活动目标 1.考察家乡的风俗人情、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名人文化等家乡文化,深入认识家乡。 2.根据自己的了解与考察,谈谈家乡文化存在的问题。 3.从家乡实际出发,提出有利于家乡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的合理建议,并写成建议书。 三、 课时安排 1课时。 四、 所需资源 1.搜集有关家乡文化的照片。 2.课前考察并搜集家乡文化的相关资料。 3.《I AM WENZHOU》温州城市宣传片。 4.搜集建议书示例。 五、 活动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家乡文化承载了许多人的记忆,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我们的责任。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能丰富我们的学习内容,而且还能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二)万紫千红笑迎开 任务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拍一组或搜集有关温州家乡文化(可以是自己所在的镇或县,也可以是温州市区)的照片,教师也可靠网络等其他途径搜集,然后从中挑选精美的有代表性的照片制作成PPT,供大家欣赏。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美丽的家乡,感受家乡的别样风情与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山清水秀物富饶 美丽的照片记录了温州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等众多美好的方面,这些只是温州文化的冰山一角,照片无法一一记录,下面我们来观看一个视频,它比照片更具视觉冲击力。 任务二:观看《I AM WENZHOU》温州城市宣传片,关注家乡文化的方方面面,进一步认识家乡,请两个学生代表谈观后感。 (四)百花齐放怒争春 美丽温州是生养我们的母亲,是我们亲爱的家乡,更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应该深入地了解她,并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任务三:课前考察家乡的风俗人情、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名人文化等家乡文化,可以并谈谈自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谈谈关于家乡文化的趣事。 根据学生的喜好,大致分成四组(课前安排同组坐一起),即风俗人情组、饮食文化组、旅游文化组、名人文化组。分组畅聊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其中饮食文化组畅聊完毕后,教师可附加提及李子柒。 近两年来,四川绵阳90后姑娘李子柒因其打造的“中国式田园生活”系列视频在国内外媒体走红。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我也频频刷到关于她制作美食的诱人的视频,从手工阿胶糕、桂花酿酒、佛跳墙到腊味合蒸、苏式鲜肉月饼等等,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美食文化被李子柒完美展现。李子柒的视频打开了一个精巧别致的窗口,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 (五)合作探究揪问题 家乡文化有很多方面是让我们骄傲自豪的,但也有存在缺失或令人担忧的一面,或者是政府保护没有注意的一面?下面请大家深入思考,我们家乡文化存在哪些问题?或是政府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足的? 任务四:教师当记者,现场自由采访3-4个同学,被采访者需大胆积极发言。 (六)家乡文化齐建设 家乡文化需要每一个人出力建设,语言、行动、文字、宣传等均是建设的途径,唯有齐心协力,家乡文化才能发扬光大,才能造福家乡人。 任务五:针对现阶段家乡文化存在的问题,拟写一份家乡文化发展建议书,小组合作探究完成。 附建议书相关资料: 建议书是个人或者单位有关方面为了开展某项工作,完成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而倡议大家一起做什么事情,或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时使用的一种文体,也叫意见书。 建议书内容很广泛,像弘扬精神、实施措施、开展活动等都可以写建议书。 建议书面对群体时,主要是宣传、鼓动对方去做,具有一定的号召性;建议书面对领导和有关部门时,一般是中肯地提出自己对对方工作的意见和自己的建议,没有要求对方去做的意思,不具有号召性。 建议书的格式,一般书信大体相同: 1.标题——通常只写“建议书”三个字,或《关于×××的建议书》。 2.称呼——顶格,提出的建议希望得到哪些人的响应,称呼就写哪些人。 3.正文——空两格,就是建议的内容,从第三行空两格开始写。先写这个问题是什么,再写提出建议的理由,最后写建议的具体内容。如果内容较多,可以分条写。 4.祈愿句“希望X X能采纳我/我们的全部建议。” 5.结尾写祝福语。 6.署名——在右下角写出建议人的姓名,即提出建议的团体的名称或个人的名字。 7.日期——写在建议人姓名的下方。 写建议书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实事求是地提意见、写建议,要根据具体问题,不能不着边际地提,应有助于改进工作方法,开展有益活动。 2.说话得体,提意见和建议应当比较准确合理。意欲晓之以理,首先动之以情,这样写建议容易被接受。 3.建议的内容要写清楚,使人一目了然。这样领导、机关单位等在考虑和采纳时才容易落到实处。切忌空话、套话。 4.语言要准确精练,要言简义明地把具体的办法、具体的措施写出来,而不是过多的分析和去论证。 完成后,展示建议书,并合力修改。 参考示例如下: 关于家乡文化建设的建议书 尊敬的××镇领导: ××镇是一片有着悠久历史、人杰地灵的美丽家园,是一片有着宽厚仁和文明积淀的故土热乡。随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我们镇的文化建设也需进一步发展。 为此,我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城镇有能力多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例如:县文化馆、博物馆、阅览室、健身场地等。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保护的力度,有关部门还可以建立一个保护体制,鼓励一些新生代去学习和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对一些做得好的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 2.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 加快城镇文化建设,就要狠抓教育,完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从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引导居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加大对青少年文化思想的教育与引导,多举办一些适合他们的文化活动,使他们多接触健康的文化,鄙弃那些低俗落后的文化。 3.完善城镇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城镇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城镇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者的监督管理,防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居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对于一些非法的盈利性文化场所要加大打击力度,必要时要依法进行取缔,从而给居民营造出一个好的环境。希望领导能采纳我的全部建议! 衷心祝愿家乡物质精神文明双发展! 此致 敬礼! ××学校高三学生××× ×年×月×日 (七)结束语 家乡文化需要我们宣传、传承,更需要我们参与建设,希望不管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能尽自己所能为家乡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让我们携手一起努力吧! (李细花 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高级中学)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