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0-09-28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 理解《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 通过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3. 把握抓住景物特征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 4. 评价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等特点 2.分析作品描写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写作技巧,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2.理解鉴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 3.能客观评价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超脱与感悟。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指导的合作探讨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A、做大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第二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PPT展示) 二、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三、诵读全文,品味赏析 朗读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范读(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学生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四、合作探究 1.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2.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 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五、分析鉴赏 (一)为何而归? 明确: 性本爱丘山(本性) 起首两句,言明个性。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神韵,性格)所谓“俗韵”可能指世俗社会上来往逢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一个无字表明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这种世俗的本领,显示出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渊明祖上曾祖陶侃虽曾荣耀富贵过,但陶渊明只是陶侃一个偏房远支,但陶侃死后,陶氏已渐渐失势了。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性本爱丘山”,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如何理解“误落尘网中”中的“误”字呢?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古代做官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一个误字,也看出作者的懊恼和后悔。 “一去三十年”,我们看一下注释,实际上,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辞官回家,也才不过十三年而已,这里是诗人夸大之词,其实这样的夸大也是符合情理的,我们说痛苦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所以诗人做了违反自己本性的事,投身官场,自然觉得自己在这官场的十三年就像过了三十年一样漫长。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哎呀,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要求学生背诵“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两句诗。 (二)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羁鸟,池鱼各指什么,旧林,故渊又有什么含义呢?大家看一下诗人所用的修饰词。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1)羁、池、旧、故 羁鸟,是被束缚的鸟,池鱼是被圈养的鱼,这里是作者用来比喻误入官场的自己(板书),旧林,故渊,比喻自由自在的自然天地(板书)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在这两句诗里,作者以“鸟”、“鱼”自比,形象生动。诗人就像那只原本在山林自己置身于官场,正好比鸟雀被羁于樊笼,游鱼被困于深池。他把官场比做“尘网”,比做“樊笼”,正表露了他对官场深深的厌恶之情。 (2)作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却因出于儒家的用世思想和“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的处境去入俗求仕。出仕后看到的却是社会的动乱,政治的腐败,门阀制度的森严和权贵之间的勾心斗角,目睹黑暗的现实,作者既无力改变它,又不愿违心地去随波逐流,这样就不能不陷入深深的矛盾与痛苦之中。只有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才能顺乎人的天性,恢复人的天性,使身心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两句话虽则寥寥十个字,却言简意丰,把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的厌恶,对置身仕途的痛苦和重返自然的渴望,都自然、形象而又真切地反映了出来。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要求学生背诵“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四句诗。 (三)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追问:作者所向往的田园生活又是如何呢?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些诗句所营造出田园景象(找个学生起来说说) 说的不错,诗人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宁静平和,安居乐业的田园生活画面。 我们来看一下诗人是怎样来写田园的。 “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方宅,草屋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板书)。在这四句里诗人写到那些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我们再看接下来四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依依,写出炊烟的依稀可辨,也可以理解为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诗人不写草虫,飞鸟鸣叫,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这四句写远景(板书)写道什么意象—— 诗人简单的八句话写出田园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八种意象,简单勾勒出一幅宁静平和,安居乐业的田园之景。诗人这种写法其实就是白描的手法。白描本来是绘画上的专业术语后来被借用到文学上,指的是用简单的笔画勾勒出景物的特点那这里除了用到白描的手法,大家觉得还用到什么艺术手法? 以动衬静 远近结合, 远近结合勾勒出田园的幽美平和的景象,以鸡鸣狗吠的声音衬托出田园的宁静和人们的安居乐业。大家觉得这里的描写有没有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要求学生背诵“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诗。 (四)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要求学生背诵“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课文总结 陶渊明被封为一代隐宗,在他之后有许许多多的真隐士、假隐士。有人效仿陶渊明真正归隐山林,有人却因隐而仕,读书人的归隐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觅不见隐士的踪影,但人们内心深处依然有寄情山水的心情。正如我们先前提到的千万富翁,也会有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念头。由此,我想到了一位作家说过的话—— 投影展示: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人总是在不断舍和得,舍得同时有失也有得。陶渊明舍弃了官场,舍弃了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这是需要勇气的,这是一种境界,所以他不愧为东晋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那么同学们,生活中的你会如何面对“舍”呢?你想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得和舍体现了人生的境界,我们可以做到陶渊明得境界吗?那么带着崇敬的心情,让我们再来背诵陶渊明的诗歌,体验诗人超脱的境界吧。 陶渊明本来可以做官,却放弃做官,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我们今天有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读完书之后,返回老家,做个普通的人,前几年不是说北大学生卖猪肉,还有北大硕士卖米粉的。其实生活怎样,没有一个标准,而在于个人的选择。而选择就会有舍有得,你选择一方面,自然就要放弃另一方面的东西。这就是人生的真理。 有时间播放视频《北大硕士生为何卖米粉》 学生齐读,然后背诵,教师检测背诵。 七、课外拓展 投影展示《归园田居》其三 ,比较其一与其三两首诗有何不同,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明确: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八、布置作业 1.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背诵全诗。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