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0-09-22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作品常识;、

2、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3、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性善论和仁政论。

4、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并探究孟子的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学习重点:

1、翻译课文,并总结文言常识;

2、理解孟子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

1、对主题的理解,探究孟子的论断是否正确。

2、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设计:

【知识链接】

要求:查找资料,可以是网上搜索也可以借助工具书。

查找的内容:

1关于文章的出处《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

2、关于作者孟子的简介。

3、解题(理解题目)

【疏通文意】

1、原文:孟子曰:“211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6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4102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1653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翻译:

2、原文: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翻译:

3、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翻译:

4、原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其有四体也。

翻译:

.5、原文: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 刚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翻译:

【文言知识积累】

语法分析:笔者通过对文中句子结构分析,对“之”“以”“於”“斯”“是”“苟”等词的在本文中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1、“之”在正文中出现了27次,注疏中出现了87次,主要有三种用法。

(1)介词,

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2)、连词: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如:人之有是四端也

(3)泛指代词:即可指称人,又可指称物,在句子中大多做宾语或定语。

例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扩,廓也。凡有四端在於我者,知皆廓而充大之,若火、泉之始微小,广大之则无所不至。以喻人之四端也,人诚能充大之可保安四海之民,诚不充大之,内不足以事父母,音无仁义礼智,何以事父母也。)”

【探讨课文】

1、文章逻辑分析(思路)

2、盂子的“性善说”和“仁政说’

3、疏通文意(归纳主旨)

【赏析】

1、孟子是怎样从人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到施行仁政的?

明确:

2、这篇论说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

3、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4、你怎样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明确:

【艺术特色:】

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2.长于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

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

譬喻的句子

排比句:

对比的句子:

【知识链接】

1、关于作品: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关于作者:

2、关于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3、解题:

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盂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它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是最能体现孟子“性善论”的篇章。

【疏通文意】

1、原文:孟子曰:“211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6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4102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1653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有怜悯体 恤别人的心情,于是就有了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主张。用怜悯体恤别人 的心,去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 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2、原文: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翻译: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 心,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 了,必然会产生惊恐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 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3、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翻译: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 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4、原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其有四体也。

翻译: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5、原文: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 刚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翻译: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 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文言知识积累】

语法分析:笔者通过对文中句子结构分析,对“之”“以”“於”“斯”“是”“苟”等词的在本文中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1、“之”在正文中出现了27次,注疏中出现了87次,主要有三种用法。

(1)介词,

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未有知之小子”“贤愚皆有惊骇之情”

“无侧隐之心”“无羞恶之心”“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言人之为人,皆有不忍加恶於人之心也”

“斯有不忍伤民之政。既以不忍加恶於人之心,以行其不忍伤民之政”

“但见之者皆有怵惕恐惧侧隐痛忍之心”“非是内尝结交於孺子之父母然後如此也”“又非所以恶有不仁之声而然也。

“是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之心,皆非是人也”

“禽兽所以无恻隐不忍之心,又无羞恶惭耻之心,又无辞让揖逊之心,又无是非好恶之心者也”

“孟子言人有侧隐之心,是仁之端,本起於此也。有羞恶之心者,是义之端,本起於此也。有辞让、是非之心者,是礼、智之端,本起於此者也。”

“但若转运走丸於掌上之易者也。”

(2)、连词: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人之有是四端也

若火、泉之始微小既有此四端,而自谓已之不能为善者是若火之初燃,泉之始达,而终极乎燎原之炽,襄陵之荡也?

既有此四端,而自谓已之不能为善者,是自贼害其善,而不为善也。

其治天下之易

若其人之有四肢也。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泛指代词:即可指称人,又可指称物,在句子中大多做宾语或定语。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扩,廓也。凡有四端在於我者,知皆廓而充大之,若火、泉之始微小,广大之则无所不至。以喻人之四端也,人诚能充大之可保安四海之民,诚不充大之,内不足以事父母,音无仁义礼智,何以事父母也。)”

“今人乍见无知之小子,相将匍甸,欲坠於井,但见之者皆有怵惕恐惧恻隐痛忍之心。”

“人皆有忧惕侧隐之心观察之,是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之心,皆非是人也,乃若禽兽之类也。”

“言苟无此四者,所以皆谓之非人也,乃禽兽之类也。”

“无他,以其人之为人,皆有此四端也,但不推用而行之耳。如能推此四端行之,是为仁义礼智者矣,所谓仁义礼智者即善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至‘不足以事父母’者,孟子又言凡人所以有四端在於我已者,能皆廓而充大之”

“然则人人皆有善矣,故孟子所以言之以此。”

苟能充大之,虽四海之大,亦足保安之也。苟不能充大之,虽己之父母,亦不足以奉事之。故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故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2、“以”正文中出现6次,注琉中出现23次

(1)连词: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后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者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探讨课文】

1、文章逻辑分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论点)——行不忍之政

仁心(人性)----------仁政(政治)

不忍人之心是天生有的----------所以推行仁政是天经地义的

孺子将入井(举例论证)——人皆有恻隐之心------扩而充之-------保四海

(得出结论)侧隐之心一仁    羞恶之心---义  辞让之心一礼    是非之心一智

2、盂子的“性善说”和“仁政说’

1).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人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性善论)

2).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说)

3、疏通文意(归纳主旨)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 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 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 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学心里而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赏析】

1、孟子是怎样从人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到施行仁政的?

明确: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2、这篇论说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 - -“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4、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举例论证-----------“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比喻论证---------还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意思是这四个做人的源头就像人的四肢一样。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论证: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4、你怎样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明确: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 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一方面。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 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 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 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 强调天随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英实,也不仅限于至子的时代, 就是到任何时代, 强调这些,总比鼓穴人生本恶, 放弃道得,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艺术特色:】

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全文299字,却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采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

2.长于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

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

譬喻的句子使得说理更加生动形象,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强调了“四端”就像人的四肢一样重要,所以做不到就是“非人也”

排比句: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对比: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课后延伸】

1、阅读《孟子》其他文章,体会其思想;

2、背诵课文。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