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0-09-18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时代。

2.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诗歌。

3.领会《芣苢》的重章叠唱的手法。

4.体会两首诗的情感,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我们的祖先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我们今天学习两首写劳动的诗歌。

二、了解并积累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儒奉为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书》《礼》《易》《乐》《春秋》)主题思想,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根据音乐和表现内容,《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和屈原《离骚》并称“风骚”,后泛指文学。“雅”是周朝王畿(周王朝直辖区域)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正统乐歌歌词,即所谓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即直接铺叙陈述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物作铺垫,往往用于开头,如《信天游》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赋”“比”“兴”和“风”“雅”“颂”被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2.苏辙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三、预习检测

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意思

1.注音:

芣苡 掇 捋 袺 襭 霪 圃 酤

2.释义:

采采:   有:   掇:   捋:   阴霪:   博:   酤:   廪:

四、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歌的内容。

1.翻译下列诗句。

(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2)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3)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4)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5)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2.《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明确】使用赋的手法,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明确】诗歌反映了农忙时节诗人及家人耕作务农的场景,表现了农人抢收时的繁忙与喜悦,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

(二)探究学习: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芣苢》一诗用词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明确】1.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摘芣苢的动作描绘得具体准确而生动,几个环节分置于三章之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长三用,曼妙非常,无不体现出诗人敏锐细致的洞察力以及纯熟的语言驾驭能力。

2.《芣苢》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明确】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

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通过晴日前后的对比,表达了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4.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颔联和颈联看出,这次麦收有什么特点?

【明确】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看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非常劳累。

(三)合作交流

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整理形成学习成果。

(四)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用现代汉语描述诗句的意思。

1.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明确】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明确】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 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 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3.唐代诗人雍裕之的《农家望晴》。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明确】曾经听说秦地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4.唐代诗人李绅的《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明确】农民辛勤种田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5.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明确】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里杂草丛生,豆苗却长得很稀。早晨天亮就起来到田里锄草,晚上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歇息。高高的草木覆盖了狭窄的田间小路,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衣裳湿了倒不重要,只要不违背我的初衷就行了。

五、诵读诗歌

六、小结。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让我们在品味鉴赏中获得艺术享受。学习两首古诗,应该注意积累赏析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默写《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