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红烛》赏析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作品赏析 2020-09-16 手机版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现代爱国诗人。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很大,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为闻一多、徐志摩。其中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诗集《红烛》,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理想以及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具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歌以浓烈的色彩、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问题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明确:“灰”与“泪”两层。

2、3、4节——“灰”

5、6、7、8——“泪”

问题2: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一个“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问题3:第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答: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不误,不误”采用反复的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包含着诗人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表现了诗人对“红烛”精神的敬仰。

问题4: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答: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问题5:赏析“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中的“侵”和“着急”。

答:(1)“侵”象征邪恶的行径,残风象征邪恶的势力。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2)“侵”字富有表现力,并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烛火在风中随之摇曳晃动,随时会熄灭。(3)“着急”刻画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问题6: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答: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本诗脉络:

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本诗主旨

《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迫使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赏析表现手法

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三次,有何作用?

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

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答: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表现了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甘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崇高爱国精神。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答:这是“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反复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本诗手法归纳——拟人、呼告、反复、托物言志等。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有何作用?)

答:引号表特殊含义,也起到强调作用,引人注目,耐人寻味。

哦!我知道了!(叹号如改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用叹号表现了我经过思考找到答案时的激动。如果改用逗号,语气不强,感情色彩淡薄。

才着急得流泪!(叹号作用?)

答:叹号使着急的心情表达得很强烈,改用句号,就失去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结束语

早先所知的闻一多先生,并非诗人,而是斗士。这与他的死有关,一副斗士的铁骨,被那最后的演讲承载着,撞击过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由此想到了屈子,虽赴死的方式不同,却都感天动地,悲壮激越。有人道屈子首先是政治家,而后才是诗人,因为政治家使其择死;然而让后人年年端午而祭,则是诗人之死,死得诗意。我想闻先生震撼人心之死,大概亦如此吧。如果说屈子的香荃使之永恒,闻先生的红烛则使斗士不朽! 

红烛之泪,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先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