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0-09-06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诗歌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

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颂。

语言建构与运用:围绕题目,以其为中心寻找相关的话语、形象,重点感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

审美鉴赏与创造:诗歌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的意念,理解诗中通过气氛的渲染,构成一幅幅想象的图景。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阅读来分析诗中幻想与现实相互渗透、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特点。

重点:把握诗歌语言的质感、透明而饱满的特点。

难点:探究诗歌的主题与诗人心中的天堂。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九死一生黄泉路,

我又来了:

骨瘦如柴,

昂起的——

还是那颗讨厌的头颅。

读完这几句诗,大家--定好奇,这个九死一生的人是谁?为什么他骨瘦如柴却依然昂起头颅。这个人就是当代诗人昌耀。

二、写作背景

中国的 1962 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写下过早期长诗《凶年逸稿》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所以此时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作者在这个时期被打成右派,在异常艰难的岁月里,诗人仍能执笔抒怀。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就这首短诗而言,他一方面在观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当然他自己正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

三、作者介绍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5年毕业于河北省荣军中学。1950年参军,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1957年定为右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木图》等。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昌耀的诗,以张扬精神困境中的生命意识见长,融感悟和激情于一体:意象凝重、壮美。饱经沧桑的情怀、辽阔旷远的人文背景、强烈的生命意识,构成作者宏大的诗歌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很多诗作以不分行来表达,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四、题目解说

《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短诗写于 1962 年 8 月,具有鲜明整体象征特点,可以按照“由外而内”的次序得出两种相互衔接、彼此相关的阐释和解读。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诗题交待了作者所处的位置。

五、层次结构

本文分为两部分:

一、写了太阳、雪峰、山海、石砾等意象,表现出自然之美;

二、写出了小蜘蛛的出现使作者认识到了众生平等,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六、全文分析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意象:太阳、滑坡、石砾、雄鹰、雪豹、蜘蛛。

2.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点拨:心象(情)+物象(美)=诗。

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正好相反,努力向上;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的。

“雄鹰”“雪豹”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

3.诗人在作品中是怎样呈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

探究: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决非易事。

七、中心思想

《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用峨日朵雪峰落日和岩壁上的蜘蛛等审美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描绘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八、写作特点

1、这首诗运用了对比、反讽的表现手法。

深度反讽是诗人昌耀在冷寂沉闷中掺入理智清醒后,然后又兑进机智和幽默的结果,是他终于在时代之上占稳了自己的高度后豁达的心智和洒脱的情怀的结晶。这样的反讽当然不只是昌耀诗艺的体现,而更是他居于高度之上的心理标记和明证。

2、运用视听结合,画面壮阔。

如描写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时用了一个婉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来表现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喊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这种视听合一的手法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不但引发读者生理上的紧张,也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感。

九、补充资料

抒情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抒情诗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十、总结全文

事实上,诗人所看到的那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开启了我们解读这首诗歌“由外而内”的通道,从而衔接起我们从诗入昌耀个体的内里世界阐释诗意的空间。既然坚守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蜘蛛,那么说明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只能是精神、意志和心灵,这正是昌耀所要思考和揣度的所在,正是昌耀所要挖掘和探询的层面。

1、熟读全诗。

2、课后思考诗中,诗人要表达的“他的高度究竟是什么呢”?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若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型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影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又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及解析:D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