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0-09-03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品读文本,理清层次结构,把握文章脉络。

2.感悟文中重点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毛泽东同志讲话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3.了解开幕词的相关知识,学习开幕词的一般结构及基本写法。

4.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爱国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增强对国家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是中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也是诗人、书法家,一生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如《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

【文体知识】

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会议开幕时所作的讲话,旨在阐明会议的指导思想、宗旨、重要意义,向与会者提出开好会议的中心任务和要求。

开幕词是在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始时,为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讲话所用的文稿。开幕词的主要特点是宣告性和引导性。不论召开什么重要会议,或开展什么重要活动,按照惯例,一般都要由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致开幕词,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标志着会议或活动的正式开始。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召开(zhào) 勉强(qiǎng) 复辟(bì)

警惕(tì) 侮辱(wǔ rǔ) 剥削(xuē)

2.弄懂词义。

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永垂不朽:是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繁荣昌盛: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

重点梳理

【重点01】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6段):回顾历史——论证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部分(7-8段):立足当下——指明当前面临的问题及斗争的策略;

第三部分(9-16段):展望未来——描绘民族振兴的壮丽蓝图。

【重点02】联系上下文理解标题含义

抓住文章关键性的词句,结合相关史实,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

明确:它的意思是说中国人民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屹立在世界东方。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六千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重点03】品析语言

1、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接近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区去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3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明确:这句话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是用词准确。“大多数”“基本”二个词使用的非常准确,“大多数”指的是中国在当时除了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都得到了解放,所以是“中国人民的大多数”,而我们的战争所取得的也就是“基本的胜利”。这是毛泽东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讲述背景的界定。

2、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明确: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惋惜,正是由于蒋介石及其帮凶破坏了3年以前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不可磨灭”表示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会消去。是对蒋介石及其帮凶破坏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愤慨。

3、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明确:这句话包含着极大的骄傲和自豪,中国有着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用自己的努力奋斗迎来了独立,“站起来了”就是获得独立自由了,中国以一个独自自主的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了,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4、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明确:“每日每时”说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他们不甘于自己的失败,“务必”这个词是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能放松警惕性,时时刻刻要提防他们破坏和捣乱,要巩固我们的胜利成果,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5、让那些内外的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明确:这句话表现出对敌人的极大蔑视和对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自信心。“发抖”是一个细节刻画所在,在强大、团结、英勇的人民面前,国内外的反动派也这是能够发抖而已。“稳步”“不屈不挠”体现了人民的自信心。

6、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明确:对英雄的礼赞与缅怀。也是对后继者的鼓励,我们必将在缅怀先烈的同时,更要坚定不移地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重点04】问题探究

1、品读情感--分析句子中蕴含的情感。

①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明确:愤怒、惋惜之情,“不可磨灭”则道出了情感之深切。

②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明确:写出了改变历史的骄傲、自豪之情。

③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明确:“务必”道出了对时局的高度清醒、警惕。

④让那些内外的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明确:“必将”道出了不予争辩的蔑视与坚定的自信。

⑤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明确 :“永垂不朽”写出了缅怀、敬仰之情。

2、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毛泽东主席的高瞻远瞩。

明确 :

(1)清晰的民族认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2)清醒的历史观、人民观。

人民是取得一切胜利的重要保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文章中,毛泽东讲的最多的是“人民”二字。“我们的革命工作还没有完结,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还在向前发展,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我们建立的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

(3)长远的大局观、发展观。

文化建设是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因为在旧中国,人民受教育机会较少,文化程度偏低,这就给未来新中国各方面建设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文化建设工作必须开展起来,而且是愈快愈好。 同时,文化建设搞好了,也可以大力提升人民的文明水平,“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4)冷静客观的时局观。

坚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方针。未来的新中国,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保卫业已取得的政权,保卫人民取得的胜利果实。过去,我们依靠人民军队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今天,我们仍然依靠人民军队保卫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而且这只军队要时刻听从党召唤,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3、试着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

三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明确 :“三年以来”,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战争以国民党军队1946年6月进攻中原解放区为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 1919 年五四运动为开端。一千八百四十年,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本文作为开幕词,高度凝练、层层深入,按照回顾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脉络线索,既揭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内涵和意义,又指出中国面临的新形势、新危机,强调需要继续坚持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向前发展,使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主旨更为深刻和丰富。

(2)语言通俗易懂、情感充沛。

课文作为一篇讲话稿,语言通俗易懂且准确,如,“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

“取得了基本的胜利”等;文中还有很多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使讲话掷地有声、富有感染力,如,“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 “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永垂不朽”等。

-----------------------------------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结合现实谈谈你有怎样的认识?

参考:“站起来”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了民族的独立自主,正如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向世人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殖民地开始,中国人民不懈地英勇的战斗所迎来的独立自主的尊严。

“富起来”指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走向了富强的道路;

“强起来”指的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建设我们的国家,增强综合国力,……

同步练习

1.课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两段文字(第3、4段)“回顾过去”?

(以下是课文三四段)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人反攻和进攻。现在,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接近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区去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在这个基础上,召开了今天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即使勉强地做了决议也是无益的,一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要撕毁一切决议,并以残酷的战争反对人民。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很快地觉悟起来,并且把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集中的代表者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战线,援助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2.阅读拓展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毛泽东

其一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①,犹制小诗赋管弦②。

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③,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④,一例氤氲入诗囊⑤。

(注)①龙华喋血不眠夜:指1931年2月7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龙华,秘密杀害包括“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白莽、冯铿在内的革命青年共二十余人一事。喋血,血流遍地。②犹制小诗赋管弦:犹制小诗,指鲁迅作《七律无题》诗。赋管弦,指配上音乐。③鉴湖越台名士乡:鉴湖,在浙江绍兴城西南两公里。附近有山阴(今绍兴)人陆游吟诗处的快阁。清末女革命家秋瑾亦是山阴人,自号鉴湖女侠。越台,即越王台,春秋时越王勾践在会稽为招贤士而建。本句是说,鲁迅的故乡绍兴是古今名人荟萃之地。④剑南歌接秋风吟:剑南歌,指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所收诗作。秋凤吟,指秋瑾作的《秋风曲》诗和被清政府杀害前书写的唯一供词“秋风秋雨愁煞人”。接秋风吟,与秋风吟一起。⑤一例氤氳(yīnyūn)入诗囊:一例,即一律、一样。氤氳,形容烟或云气很盛,这里比喻陆游、秋瑾与鲁迅的诗篇,富有诗味和爱国热忱。诗囊,装诗稿的袋子。

(写作背景)

1937年,当鲁迅逝世-周年之际,在延安举办了纪念会,毛泽东发表了专]的演说,深人地论述了鲁迅的精神,称赞了鲁迅的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后来毛泽东多次提到鲁迅。1961年9月25日,是鲁迅诞辰八十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鲁迅,毛泽东写下了这两首诗。

想一想:两首诗同样都是赞扬鲁迅先生,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1.【答案】

①特定时代背景的需要。

②强调“团结”的写作目的的需要。

③解释“政治协商会议”名称由来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语段的作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段落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来回答。要找到语段在文中相应位置,认真审读,针对问题回答,回答要全面精准。本题主要从内容上解答。

旧的秩序被推翻,新的时代即将到来,破旧立新这一特定的时代环境,决定了作者要在开幕词中对“过去”进行回顾。所以这是特定时代背景的需要。

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团结”,而“团结”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而“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又是实现全国人民大团结的重要前提。因此,回顾过去对反动派的斗争,就成为文章写作的必然。所以这是强调“团结”的写作目的的需要。

本次会议是政治协商会议,为什么叫“政治协商会议”?必然要写到“三年以前”那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及其结果。所以这是解释“政治协商会议”名称由来的需要。

2.【答案】

第一首以20世纪30年代文化战线上“围剿”和反“圈剿”这一充满刀光血影的尖锐斗争场景为背景,反衬出鲁迅先生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气概,称颂鲁迅先生在阴森恐怖的环境里,毫无畏惧地以笔作刀枪,与敌人鏖战。第二首从精神文化渊源上发掘鲁迅先生与他家乡历史上爱国诗人陆游、秋瑾一脉相承的关系,赞颂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使鲁迅精神得以升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学生想一想,两首诗同样都是赞扬鲁迅先生,侧重点有什么不同。题目已经指出两首的同是“赞扬鲁迅先生”,要求学生找出不同,也就是赞扬鲁迅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比较鉴赏。然后仔细阅读进行比较赏析的两首诗,结合注释和写作背景理解两首诗的内容大意,找出其各自赞扬鲁迅先生的侧重点即可。

第一首,起句“博大胆识铁石坚”盛赞鲁迅的广阔襟怀,远见卓识,以及坚如磐石的原则立场。大气包举,笼罩全篇。次句“刀光剑影任翔旋”承转。“刀光剑影”一词形象地再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之后白色恐怖的严酷。“任翔旋”生动描写了鲁迅在文化“围剿”下英勇无畏、机动灵活的战斗英姿。鲁迅后期娴熟地掌握了辩证法,不但高瞻远瞩,爱憎分明,而且巧妙地运用了“钻网战术”、“壕堑战术”,使一时其势汹汹的文氓(文化流氓)、文探、文化刽子手们终于一败涂地。鲁迅在反文化“围剿”战役中建树的不朽功勋,鲁迅后期杂文所取得的辉煌思想艺术成就,都是辩证法的胜利。第三句“龙华喋血不眠夜”宕开一层,具体点出了轰动中外文坛的左联五烈士遇难事件,内容由虚而实。“龙华喋血”,系指国民党政府于1931年2月7日秘密杀害二十余位革命志士(其中包括左联五烈士)的骇人听闻的暴行。现已查明,这批革命者是在集会抵制王明在六届四中全会上推行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时而分头被捕的。左联五烈士的牺牲,使鲁迅经历了继三一八惨案、四一二政变之后的又一次巨大震动。他因自己失去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去了很好的青年而彻夜不眠。先前,鲁迅阅读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神曲》一书的“地狱篇”,曾惊异于这作者设想的残酷,但目睹革命者淤积的凝血,鲁迅感到但丁还是仁厚的:“他还没有想出一个现在已极平常的惨苦到谁也看不见的地狱来。”末句“”统摄全诗。一个“犹”字,突出了鲁迅在黑暗暴力的进袭面前不避风险,挺然屹立,顽强抗争的韧的战斗精神。“小诗”,指鲁迅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亦称《无题》或《悼柔石诗》)。这首诗慷慨悲怆,气壮情真,表达了鲁迅“怒向刀丛觅小诗”的坚强斗志。整首诗以20世纪30年代文化战线上“围剿”和反“围剿”这一充满刀光血影的尖锐斗争场景为背景,反衬出鲁迅先生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气概。称颂鲁迅先生在阴森恐怖的环境里,毫无畏惧地以笔作刀枪,与敌人鏖战。第二首的首句“鉴湖越台名士乡”,寓情于景,由物及人,景、情、人融为一体。“鉴湖”“越台”是鲁迅故乡浙江绍兴的代表性景物,象征着萌生于于越部族时代的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名士”一词在这里泛指在中国历史上为国家进步、民族振兴作出过不同贡献的仁人志士。鲁迅在《〈会稽郡故书杂集〉序》中写道:“会稽古称沃衍,珍宝所聚,海岳精液,善生俊异”,意思与此相同。在绍兴辈出的“名士”中,鲁迅就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次句“忧忡为国痛断肠”的“忧忡”,即忧心忡忡,形容绍兴历代先贤具有为国为民忧虑不安并舍身相报的美德。“痛断肠”,形容这些优秀人物在国运艰难、危机四伏的年代痛心疾首,力挽狂澜于既倒。最后两句“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写从“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到临刑前以“秋风秋雨愁煞人”为唯一供词的反清志士、鉴湖女侠秋瑾,就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激情。他们的优秀诗作,连同鲁迅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年代制作的小诗,无一例外地成为了中国诗歌宝库的珍品,全都融入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血脉。这首诗虽然字面上未提鲁迅,但却深刻揭示了鲁迅赖以植根、成长的文化沃土和给鲁迅以丰富精神滋养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所以这首诗是从精神文化渊源上发掘鲁迅先生与他家乡历史上爱国诗人陆游、秋瑾一脉相承的关系,赞颂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使鲁迅精神得以升华。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指出两首诗在赞扬鲁迅侧重点的不同即可。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