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浦之秋 王寒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现代文阅读 2020-07-19 手机版


恰逢清秋,白露微凉,在江南,已有三分秋色,而渔浦,秋意更浓几分。在萧山义桥,站在古渡口刻有"渔浦" 二字的巨石前,秋天的气息,从江面上、桂花树上、庄稼地里,悄无声息地汇聚而来。江边望远,远山变得空旷, 而天色显得明净,白云苍狗,世事悠悠。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那些浪漫豪迈的诗人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始了 “壮 游吴越”的人生之旅。他们喝酒品鲜,往来唱和,在渔浦的日落和霞光中吟咏,大笔一挥,写就浙东唐诗之路的 开篇之作。

渔浦是三江交汇处,有江水的地方,必定风光秀美,何况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在此汇流。春天时,江面起了雾,如一幅水墨画,同行的诗人叶延滨形容到,江上的雾气,好像春天的秧苗一样,是在水面上一棵一棵长出来的。

不止烟云,渔浦的落日,亦十分出名,“钱塘看潮涌,渔浦观落日”,在钱塘枕水听潮,在渔浦醉观落日,皆是人生快事。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一年四季,渔浦自有不同的风流,江流、落日、湿地、野舟、旷野、烟云,落在眼里的,是景;写在纸上的,是诗;画在宣纸上的,是画。

渔浦有沙洲,有湿地,舟过处,惊起水鸟无数。渔浦的江鱼既多又鲜,一叶扁舟,一张渔网,捞上来的,都是鲜活的美味。冬天雪后,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后的江鳗,肥美无比,若能钓上,来一盘梅干菜蒸鳗鱼,再加三杯两盏黄酒,那是人间至味。

渔浦的江鲜自古出名,渔浦之名,最早见于晋人顾夷《吴郡志》,“富春东三十里有渔浦'',因有渔市而得名。 食客们从大老远赶过来尝鲜,江鳗、步鱼、刀鱼、鲥鱼、昂刺鱼、江鲈、江虾、江蟹等,都是无双美味,这些江鲜长在咸淡相冲的水里,经过富春江、浦阳江、钱塘江三江之水的滋养,岂有不肥美之理!

江鲜的鲜不同于海鲜的鲜,它的鲜,是清淡的,如白露时节的秋。刚捞上来的江鲜,肉质细腻,光是清蒸,就让人鲜掉眉毛。某年秋风起时,苏州人张翰因为思念故乡的鲈鱼和莼菜,辞官归田,为了唇齿之间的莼鲈之味, 他率性了一把。而三江交汇之处的鱼,比张翰舌尖上的鲈鱼更加美味。渔浦是萧山的四大古镇之一,四大古镇中的西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渔浦亦是,渔浦还是钱塘江诗路的交汇口,是少小离家的贺知章的原乡!诗人们踏歌而来,一半是因为这里的风光,还有一半,或许是冲着江鲜来的。“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是东坡居士的诗。苏东坡是官人,是诗人,任杭州知州时修建了苏堤;他是生活家,独创过东坡肉;他的人生,一半是诗意,一半是烟火!不管得意与失意,他都能找到人生的清欢。渔浦吸引他的,岂止是弄潮儿、朝霞与夕阳,江鲜是断然少不了的。陆游也为渔浦题过诗,“渔浦江山天下稀”,其实,“江山”改成“江鲜”,也甚是妥帖。同行的诗人黄亚洲说,浙东唐诗之路的入口,是被鱼咬破的。这句话,真是有趣得紧!

千年渔浦,是古渡口,也是热闹的商埠,这里曾经舟船如梭,商贾如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里也是诗人至浙东游赏的必经之地,从渔浦上船,可南上,可北下,可西进,可东出。诗人们既可从渔浦沿富春江到建德,直至“无梦到徽州",又可以从渔浦至钱塘,再行山阴道,渡剡溪,走向我的故乡 ——李白心心念念的“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天台山。哪怕漫无目标,任意漂流,无问西东,也自在快活得很!可以舟行,好风送我上青云;可以陆行,一日看不尽江南花。八面来风,四处皆景。这一路,山似青罗带,水似眼波媚,数百里江山,风光无限好,诗人们的游兴与诗兴皆大发。于是,从南北朝的谢灵运、江淹、沈约,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宋代的苏轼、陆游……都与渔浦结缘!风流俊朗的孟浩然写道:“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这一年,孟浩然已过不惑,进士落榜,消磨了他人生的斗志,他索性快意江湖诗酒烹茶,自洛阳东游吴越,渔浦是他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驿站!这里烟波浩渺,鹭鸟翻飞,江面开阔。春风十里,吹动孟夫子心中的诗意,浇落了他心中的块垒。他一路向东,过镜湖,入剡溪,直达天台山的石梁飞瀑——“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他在浙东唐诗之路的青山绿水间行吟,从萧山渔浦到天台石梁,路有多长,诗就有多长。

而踏歌而来的唐代才子钱起,在九九重阳之时,题诗道:“渔浦浪花摇素壁,西陵树色入秋窗。"秋天的太阳照在江面上,波光映射在白壁上,而西陵无边的树色,同样映入秋窗。人生如歌,光影如梦。他的千古名句“曲 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在这里,怕是要一吟再吟。

千年之前,义桥渔浦是诗路;千年之后,这里依然是浙江的“诗词之乡”,诗词已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花间的旧影,蒹葭的苍茫,江中的落日,舟来与舟往,人来与人往,山水无意,吟者有情。从唐朝起的那份诗意,在渔浦、在义桥,绵延千年,依然未有尽头。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神思万里,以诗化的语言,介绍了大量与古镇渔浦相关的诗人和诗篇,语言和内容均诗意盎然,浑然一体。

B.文章采用移形换位的手法,通过方位的变化,有序地引领读者感悟古镇渔浦的秀美和古朴,思路清晰,引人入胜。

C.文章引用古诗文信手拈来,手法多样。除原文引用外,还借用大意,巧妙嵌入,甚至反其意而用之,却又恰到好处。

D.文章整散句有机结合,长短句参差错落,读来朗朗上口,语言典雅,清新脱俗,感染力强,这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意味。

8.作者认为,“千古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在这里,怕是要一吟再吟”,请联系全文,分析“一吟再吟”的含义。(6分)

9.文章题为《渔浦之秋》,但对秋天的景物着墨不多。试从文章立意的角度,说说作者这样处理的理由。(6分)

答案:

7.B(“采用移形换位的手法,通过方位的变化”分析错误,本文大量的笔墨都是在回顾古镇渔浦的历史,采用的 是由现实到历史,再回到现实的结构思路,主体部分写古镇渔浦风光秀美、物产丰饶、交通便利,也是并列式 展开的,与“方位的变化”无关)

8.①渔浦的山水风光、历史人文契合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意境,与渔浦相关的类似诗句数不胜数。

②渔浦的山水风光、历史人文容易激发诗人的才情,在渔浦创作类似诗句的诗人源源不断。③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意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句诗在渔浦将被千古传诵。

9、①写自然景物是立意所需之一。本文立意为赞美渔浦由自然景物、地理位置与人文历史共同营造而成的诗意,表达对这份诗意在渔浦绵延不绝的祝福和期望。②自然景物宜略写。本文的自然景物是表征,相对直观,安排在首尾部分,能恰到好处地引出话题和寄寓情感。③人文历史宜详写。本文的人文历史是精髓,读者难以直接感受,在主体部分展开神思,娓娓道来,使立意明确而深刻。

相关链接:现代文阅读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