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生病的青春,低在尘埃里,迷茫中的坚持,走向成功(作文素材)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文素材 2020-07-18 手机版 | ||||
1768年8月,从来比锡到法兰克福的驿道上,一辆驿车奔驰而过。驿道两旁是初秋8月的田野,灿烂阳光下的金色田野格外迷人,娇艳的向日葵迎着太阳昂起成熟的脸庞,麦浪在风中涌起,树上的枝叶也像在颔首示意,远处田野若隐若现的是牧羊人和他的羊群。这是德意志令人迷醉的秋色。 驿车里有一双眼睛,贪婪地欣赏着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他是一个面色苍白的少年,看起来略显疲倦,他旁边坐着一位大尉军官,好像对这个少年饶有兴趣,看着这位病病殃殃地少年打赌,愿意拿出三马克的银币,赌这个少年是因为情感失意,才生病回家的。 这个少年就是几年之后因《少年维特之烦恼》而名满天下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青春岁月是一个确认理想自我和寻找未来的探索之路,带着热情在疾风暴雨中穿行,歌德的青春也是这样的不平静,在自我认同方面,他陷入了迷茫,望向人生未来的漫漫征途,他找不到方向。 1766年-1767年,17、8岁的歌德,正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这时他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已经两个年多了。这个时期的歌德,频繁的参加学校的戏剧演出,继续作画,晚上进行诗歌创作。这个阶段他非常的迷茫,经常问自己,真正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自己找不到答案。他的创作,好像也失去了方向,充满了各种不满的情绪。 有一天他把自己的作品都摆在桌子上,一件一件的翻看,他没有看到一件令自己满意的作品,之后就开始生自己的气。他觉得自己幼稚,肤浅,法律也学得很糟糕,父亲希望他成为著名的学者回到法兰克福,衣锦还乡,他觉得,他是个令人失望的儿子,他感觉自己的油画作品,也都是没有价值的模仿。 那一刻开始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要找到真正的自我,没有真正的自我,我们就会陷入迷失和绝望之中。伟人也不例外,在完成伟大之前,同样在寻找自我的路上备受艰辛和坎坷的折磨。探索自我的路布满荆棘,谁走过去都是伤痕累累。 童年时期的歌德,想成为一个诗人,但是如今他却写不出一首令自己满意的诗。内心认同的理想自我--诗人,与写不出令人满意的诗的现实自我天壤之别,这怎能不令人痛苦? 这样抑郁的情绪一直持续,有一天歌德发现自己的喉咙里有血,他非常害怕,邻居帮他叫来了医生,医生说可能是肺痨,肺痨就是肺结核,在当时是没有办法医治的。这时的歌德还不到19岁。 想到自己就快要死了,歌德绝望极了,他在莱比锡养了一个多月的病,没有痊愈,他不得不去与自己喜欢的埃席尔教授告别,最后的岁月他打算回到法兰克福度过,也算是叶落归根。19岁生日的早晨,歌德告别了莱比锡的朋友,坐上了颠簸的驿车。 驿车里面色苍白的少年,就是准备回家养病的歌德。 法兰克福歌德的出生地 绝望中也不曾放弃的创作 歌德回到家里,一家人表达了不同的欢迎模式。 歌德的爸爸卡斯帕尔先生是个法学博士,但没有贵族头衔,一直是抑郁而不得志,他把全部心血,都放在歌德身上,希望他学有所成,光耀门楣,为他争一口气。可现在孩子,大学都没有上完,休学了,还生着重病,他看着心爱的儿子,内心痛苦极了。他怕他的怜悯会让儿子更加萎靡不振,他用冷淡的语调欢迎儿子回家。 歌德的妈妈,卡斯帕尔太太对歌德可没有他爸爸那些指望,他就是她心爱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的虚弱,心都碎了,紧紧的抱着他,亲吻他,体会着孩子在外面所受的苦。生病的孩子最想念妈妈的怀抱,歌德扑在妈妈的怀里,尽情地哭起来。 歌德的妹妹科内里娅非常喜欢这个才华出众的哥哥,很崇拜他,欣喜地拥抱了哥哥。 家就是我们疲惫时休整的港湾,是生命的补给站,回到这里休整,补充爱、能量。 歌德回到家,才发现他得的并不是肺痨,而是咽喉炎。有爸爸、妈妈的疼爱,妹妹的照顾,身体渐渐的康复。他经常穿着睡衣,在书房里整理自己在莱比锡期间的作品,并开始用化名发表自己的作品。 祸不单行,歌德又因为肠胃炎病倒了,他瘦得朋友们都快认不出他了。这一次他病得真的很重,医生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说他恐怕不行了,让歌德的爸爸、妈妈准备后事。最伤心的是妈妈,哭得很厉害。爸爸这个时候也很自责,说不该让他去学他不喜欢的法律,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可怜。 歌德的妈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要死了,她要救他,她不能接受失去他。她知道这个医生在炼丹,就是私自配置一些药品,根据当时法兰克福的法律,医生是不能私下里配制药品的,这是触犯法律的,而且,歌德的爸爸卡斯帕尔先生又是精通法律的,所以医生是不肯把私自配制的药品拿出来行医的。但是歌德爸爸、妈妈已经没有其他的办法了,歌德的妈妈一直在恳求医生救救她的孩子,歌德的爸爸表示,试着救救他的孩子吧!不会让医生他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的。 医生给奄奄一息的歌德服下了自己配制的药,没想到歌德病,居然好了起来,从死神手里再一次逃脱。 少年歌德塑像 等到能够坐起来,歌德让人把床搬到窗户下面,这样他就可以坐在床上欣赏窗外的风景了。法兰克福的街上,行人来来往往,很是热闹。偶尔有熟人经过,会与歌德大声打招呼。 养病中的歌德也不曾虚度光阴,只要可以动,他就要开始创作。 他把在莱比锡上学期间写的作品找出来,进行修改,看到一些不满意的,又恰逢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烧掉,但是贝里施给自己抄写的那本《安娜诗集》,虽然里面的内容读起来,觉得有些浮华,但歌德还是把它保留了下来,因为每一次看到这本诗集都会想起和贝里施的令人难忘的友谊。 而想起贝里施,歌德就会想起莱比锡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对他和贝里施的迫害。 歌德当时在莱比锡上学时,有一个教授写了一部诗剧,歌德觉得,写得不怎么样,就做了一首诗吐槽,教授们觉得歌德是受了当时宫廷教师贝里施的鼓动,就利用职权把贝里施解雇了。 这件事对歌德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创伤,因为在他心中上帝是会爱护那些善良、美好的人的,但是为什么这些善良、美好的人总是受那些邪恶的人的伤害呢?于是他对上帝产生了质疑,觉得上帝也会受魔鬼的蛊惑,这是他创作《浮士德》里面的魔鬼靡菲斯特的原始形象。 歌德一想到这些人就异常的愤怒,那些伪君子的脸就像电影一样,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他准备用自己的笔作为讨伐的武器,来揭露这些虚伪的人的嘴脸。 歌德根据这件事情完成了病中的作品《同罪者》,这部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又叫《共谋罪犯》。 歌德的创作是非常勤奋的,之后歌德又在病中,写了很多美丽的童话,并把这些故事讲给妈妈和妹妹听,她们常常被感动得掉下眼泪。 歌德一边养病一边创作,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很满足。他写给莱比锡的朋友的信中说:过去我对什么都不满;现在,当我被众人遗弃的时候,我感到安宁、愉快…… 歌德在法兰克福塑像 在病痛中理解生命 有没有一种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方式?让我们一下子就能够体会生命的意义?从古往今来的哲学中去探讨,从栩栩如生的文学画廊中,去寻找,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去沉思。到底我们要怎样度过这一生才不算辜负? 那些病痛中的生命都在汲汲的绽放,用绽放向命运表白,自己不曾辜负。 黛玉的《葬花吟》字字血泪,都是在感叹,病痛的无常。桃李明年可以再发,但闺中之人明年可能就不在了。正值青春年少的黛玉,感叹自己像花一样美丽的生命,此刻明媚鲜艳,但不知何时就会漂泊难寻。所以黛玉的绽放就带着挥之不去的忧伤。 萧红最后的绽放,就是在病痛中完成了《呼兰河传》,之后与蓝天碧水永处。 也许只有努力的绽放,留下生命的美,越绚烂的生命,遗憾才越少。 歌德在病痛中更加的勤奋,画画、作诗、写诗剧、投稿,用这种方式,令自己绽放。但是梦想之花是最难以绽放的,因为它需要用痛苦去浇灌。 这个阶段的歌德,有非常多的痛苦和困惑。他迫切的需要与人交流内心的痛苦,理解生命的意义。 而这个人其实就是他家客厅里的常客。 歌德之所以这么优秀,是因为他有丰富的客体支持。她的妈妈就是一个优秀的养育客体,给了歌德,幸福快乐的童年。她性格活泼,喜欢社交,经常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讨论问题。歌德经常到楼下听她们的讨论。 妈妈有一个朋友,叫克莱顿贝格,和妈妈年纪相仿,她没有结婚,也不美丽,可是穿着整洁优雅。每次来歌德家,她都要和歌德谈论一番。对于生病的歌德,她会把自己对于痛苦的体验与歌德交流:“病痛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它,那么健康,就不能引起我们的喜悦。”歌德觉得她的话总是耐人寻味、给人思考的。 歌德觉得,上帝不像人们说的那样,善良和主持正义,他经常会伤害那些尊敬他的人,他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与克莱顿贝格交流。虽然克莱顿贝格,听歌德这样说,很吃惊,但她仍然用温和的声调表达:“如果你觉得别人对你是不公正的,那么使心情恢复的最好办法,是能看到自己的错误。”歌德虽然不同意她这样说,但是她对人的态度,还是令人舒服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歌德想起克莱顿贝格的话,想想自己,也许哪里想的不对,这个时候情绪就没有那么激动了。 克莱顿贝格就像一个心理咨询师,教会了歌德向内看,从一个新的角度看以往的问题。 每当歌德饱受疾病的痛苦的时候,克莱顿贝格都会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说:“痛苦也是生命的内容呀,你喜欢成为诗人,这些痛苦的体验,很可以帮助你唤起激情哟!”歌德觉得她的话总是说的那么有道理,如果把痛苦当作生命中必要的一部分,承受下来,那么痛苦就减轻了许多。 克莱顿贝格说的话总是让歌德很惊讶,他开始频繁的和这位女士接触,她就妈妈一样,充满了包容与慈爱,让被病痛折磨的歌德总是被温柔所抚慰。克莱顿贝格也是一个滋养的客体,当歌德需要理解时,会被体会,当歌德需要一个新的方向时,会被引领。每次与克莱顿贝格交流完,歌德总能在晚上睡一个甜美的觉。 后来歌德就把与克莱顿贝格的谈话记下来,这些谈话,使歌德心灵获得了宁静。 疾病让歌德体验到痛苦和死亡,同时也感受到对痛苦的理解和对生命的重新解读。 结语: 歌德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失衡陷入抑郁,长期的抑郁,引起躯体化反应,咽喉炎、肠胃炎,疾病使他不得不休学。1768年7月至1770年3月,一年半多的时间,歌德一直处在重病、养病的阶段。虽然是休学在家,但是歌德却没有停止学习和成长。 疾病和死亡是最重要的生命教育,它让我们明白,谁都不会永生,我们能够把握的是活在当下的质量,生命的当下,你选择做了什么。 歌德在抑郁中否认自己,又通过在疾病中的勤奋,找回了自己。在自我同一性探索的过程中,他通过疾病重新思考自己、上帝、还有他憎恨的那些人。终于用勤奋又找回了“自我”。 如果说谁能最能深刻的理解生命,那一定是经历过病痛,并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 相关链接:作文素材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