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朱雁

教学目标:

1、学习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取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以及夹叙夹议的写法。

2、了解鲁迅从事写作的原因、目的和将他的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缘由,学习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

在学生课外自读,对课文内容熟悉的机车上,就重点、难点做指导、点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联系旧课,导入新课。

一起回忆进入中学后已读过的鲁迅小说《一件小事》《社戏》《孔乙己》《故乡》等。指出它们都出自《呐喊》,它收集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小说。板书:“《呐喊》”,提问该词的本意。明确它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板书:“自序”,提问鲁迅取书名为呐喊的原因,导入课文。明确我们读完这篇鲁迅自己写的说明写书目的和经过的自序,就可以知其用意何在了。

二、理清全文的叙事线索。

投影:

“好梦”(青年时代的三个梦)——“寂寞”(梦境破灭后的沉默)——“呐喊”(沉默后的爆发)

三、分析课文要点。

本文叙事线索清晰,划分两大部分的界限很分明。以“S会馆”为界一分为二。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

1、有重点地分析第一部分(1-10)节。回顾自己青年时代到“五四”前夕所走过的一段曲折的历程,着重说明写作《呐喊》的思想根源。

教师范读第1节。读后抓住词语“梦”“欢欣”“寂寞”“而”“偏”等。着重讲析第1节。指出其为全文总纲,是理解这篇序言的关键。

板书:“梦”,不能全忘的一部分,便成了《呐喊》的由来。(第1节)

粗笔勾勒第(2-6)节框架。

板:书:第一个“梦”,到南京去学洋务,寻求别样的人们。(第2-3节)

第二个“梦”,到日本学医,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第4节)

第三个“梦”,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改变国民精神。(第5-6节)

第7-10节主要写作者梦后的寂寞及在寂寞中继续探索、追求。对此点到即可。后面讲写作手法时可适当展开。

2、有重点地分析第二部分(第11-篇末)。记叙《呐喊》的诞生和有关问题,着重说明创作《呐喊》的直接目的。

对11节,讲明S会馆里钞古碑,让生命“暗暗的消去”,反映了作者在“冰冷”的环境中求索,为日后的呐喊作准备。景物描写待讲写作方法时展开。

齐读与金心异谈话的段落。读后指出老朋友金心异的来访,关于打破铁屋子的谈话,是鲁迅生活、思维的一个新的起点。

抓住“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等词语的比喻意义重点讲析此部分内容。指出“铁屋子”比喻黑暗顽固的旧中国、旧社会;“熟睡的人们”比喻当时“愚弱的国民”;“大嚷……”“受无可挽救的……”比喻宣传的力量使一些较为清醒的人提高觉悟,使他们认识到黑暗的浓重,处境的险恶,如果这样做的话,无异于使他们身受的苦痛比许多“从昏睡入死灭”的愚弱者厉害得多。

上面的比喻,表明鲁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我的确信”,是指着眼于眼前铁屋子的“无窗户而万难破毁”而言。旧的统治势力和观念力量还很强大,而人民又正“熟睡”(愚昧落后)。这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旧“好梦”破灭的教训。对金心异所言“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鲁迅是同意的。可见,鲁迅当时对于推翻黑暗的统治势力,既怀疑其可能,又存在着希望。“希望在于将来”。正因为如此,他终于答应金替《新青年》写稿,写出了第一篇《狂人日记》,写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呐喊》。

教师范读“在我自己……”到篇末,重点讲析:

《呐喊》的动机和目的:(1)唤醒铁屋子里熟睡的人们。

(2)“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呐喊》的方法和原则:(1)“听将令”。

(2)“不主张消极”。

(3)不使青年“寂寞”。

四、课文总结

提问:1、鲁迅的这篇《自序》主要叙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鲁迅在这篇《自序》中叙述了他的生活经历,思想变迁和文艺观点

说明了他写作的起因、目的和将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来由。

2、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两大两大特点?

(1)、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附表如下)

时间 地点 生活经历 思想发展

1898-1897 绍兴 侍亲疾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1898-1902 南京 求新知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1904-1906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1907-1909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1912-1917 北京 抄古碑 苦闷沉思,思索追寻

1918- 北京 应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2)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阅读《呐喊》中未读过的篇目,写一篇读书笔记。

作者邮箱: zhuyanxinqiu@sohu.com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