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走出偏见、生命关怀、换位思考、沟通共赢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2020-05-22 手机版


 1、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派一哥申公豹的一句话,戳痛无数人的心:“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培根有一句关于“成见”的名言,他也认为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偏见。

2、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能够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3、从2020年3月5日晚开始,一张照片在朋友圈刷屏:夕阳西下,阳光撒向大地,一名医生和一位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一同望向夕阳。照片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3月5日傍晚,援鄂的上海中山医院医生刘凯,陪卧床老人做CT途中,询问老人:“要不要看一眼夕阳?”于是有了这令人动容的一幕。一个是年近九旬的重病患者,一个是从业未久的年轻医生,在这场严峻的考验面前,可能都曾有过惶恐、灰心、失落。报道里说,这位患者刚入院时病情危重、心情低落,甚至拒接家人电话。而在这个下午的那一刻,两个生命在夕阳之下的背影给我们带来一种莫名的感动。

人之为人,像一棵芦苇,脆弱也坚韧。病毒能袭击我们的身体,却难以击垮我们的精神。一抹夕阳、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疲惫不堪的灵魂瞬间被“治愈”。我们总在很多时候有所失去也可以有所得到。作为一名“奋力冲向高考”的青年,你对以上内容有什么触动、启发和思索?请给西方媒体写一封信,表达你对西方媒体曾对中国的种种偏见的看法。

角度一:被偏见蒙蔽,就难看清真实的世界。清代赵翼《诗论》云: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赵翼认为文艺界的各种说法常常固执己见,信口雌黄,因此对错互见,深浅不一。百年而后,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B站等对我们的视听触角进行了又一次崭新的延伸。但更丰富话语来源,没能让我们更睿智、深刻、理性,人们总是通过“关注”和“取消关注”,对信息进行过滤,屏蔽掉不顺眼的言论,强化来自志同道合者的信息。长期反复这样操作,愤青就得到了一个愤青的世界,“精英”就得到了一个“精英”的世界。网络空间的自由的选择,选出了一个偏见的囚笼,通过网络认识世界,世界反而更加模糊遥远。

角度二:被偏见挟持,便是与邪恶同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句经典台词:人们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影片中,偏见无处不在:神界对魔丸,人们对妖怪,甚至父亲对新生的孩子……换句话说,造就魔丸的不是天帝,而是人们的偏见。有时候,被偏见挟持,便是与邪恶同行。对性别的偏见让求职变得不公平,对种族偏见让社会变得不稳定,对国家的偏见世界变得不安宁……弗朗西斯培根认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洞里,看到的只是经过折射的光线。这就是他著名的“树洞理论”,简言之,“我”其实就是的囚笼。

角度三:换位思考,真实团结。“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看世界,做判断,请把科学理念记心间。正如黑格尔所说,“惟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古语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立场不同,认知判若霄壤。可毕竟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换位思考、真实团结,立足未来塑造共识才是良策。“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是常情,也是常态,可有分歧,人们若能够秉持科学理念,立足未来谋取共识,都做“周而不比的君子”,相信诸多口水战都可避免,对立都可消解于无形。

角度四:消除民族偏见,奔向世界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克鲁泡特金在《互助论》中指出,只有互助性强的生物群才能生存,对人类而言,换位思考是互助的前提。在全球共同抗疫的今天,不少国家消除原有的隔阂,互帮互助,成就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佳话。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以特朗普为首的一部分领导人仍固守民族偏见,不止一次将新冠病毒称为“武汉病毒”“中国病毒”,企图将责任全部推给中国,这种无耻行径遭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多国的谴责。新时代的领路人曾指出,在全球共同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尊重各国的差异,消除疑虑与隔阂,把世界的多样性与各国的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我们中国向来主张“和而不同”,愿与抛弃偏见的“志合者”共同发展,奔向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固守”视野隘,“转弯”天地宽。愿你我都能摆脱自我桎梏,驶向“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好未来;愿全球共同抗疫的今天,各国都能摆脱民族偏见,迎来“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好春天!

角度四:架起沟通的桥梁,营造和谐社会的美好图景。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若在矛盾中相互博弈,不知换位思考、以心比心,最终只能陷入伤害与苦痛中无法自拔,世间许多的悲剧都源于此。还记得武汉抗疫期间的武汉大姐“汉骂”事件吗?2月22日,一段武汉女子用武汉方言怒骂社区不作为的视频引发多人关注。这位微信名为“雨儿”的女业主怒怼社区工作人员,指出他们工作方式消极、运送的超市套餐配送捆绑销售等问题。平心而论,武汉封城的特殊时期,居民不易,社区工作人员亦不易,若一方只陷入指责,一方只陷入诉说自己的繁忙与委屈,那事情可能永远无法转圜。令我们欣慰的是,事件发生后,社区工作人员深刻反省,积极改进工作方式,“汉骂”的大姐也感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辛劳与不易,积极加入了社区志愿者的队伍。此事以激烈碰撞开头,以携手抗疫落幕,让人禁不住拍手称赞。面对隔阂的鸿沟,若我们都能换位思考、勇于沟通,这世间将会减少多少“横眉冷对”的悲剧!

范例一

当我国正处在疫情高峰期时,英美等国都曾夸赞中国防控得力,给予高度赞赏。而线下当这些国家处在疫情攀升期,他们依据本国疫情现状,“坚信”中国瞒报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当中国出于人道主义,在本国疫情未完全结束时,送去大量的防控物资,他们又依据自身经历的“大国崛起必然称霸”的原则,判定中国趁疫情扩大自身影响!这些国家从未真正了解过中国,中国历史上从不向外扩张、从不侵略弱小国家,这些国家所以为的原则,有几个能适用于这样一个文明从未中断过的国家?

范例二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风尚。可是,从中欧班列到中老铁路,从中巴经济走廊到中缅经济走廊,我们在积极推进共同发展的“一带一路”时,一些国家却依着顽固的歧视,无视我们对各方利益的兼顾,一味指责:转嫁债务危机,让项目国为中国背上沉重债务,不利于民主自由。当我们全国一心同舟共济遏制了新冠病毒疫情的蔓延,并积极对他国施以援助之时,一些政客却依着骨子里的敌视,无视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忙着指责我们镇压人权、隐瞒数据、向世界输出病毒。刺骨的冰凉,阻挡在合作共赢之路上。莎士比亚言:“同一个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我们的草屋。”不顽固短视,凌弱恃强;不一叶障目,以顺为昌。和天下,求大同,有度量。陌生的朋友,让我们迎着太阳同行。“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在与世界的交流中,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范例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认知差异客观存在,看世界应以科学理念为基础。 “科学不是真理,但却在逼近真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后,相关官方一味撒谎、欺瞒世界,谁料他国科学家早已通过空气的变化检测出射线数量的变化,料定苏联必有核泄漏;“神医”张悟本,坚信“吃绿豆可以包治百病”,宣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时之间粉丝数万,可他最终却被媒体“气病”,因脑梗住院,传奇神话轰然倒塌;张文宏建议孩子早上不吃粥,引发热议,被一群人大加挞伐,诬其“崇洋媚外”,殊不知张医生是以抗疫为背景,主张多吃营养更丰富的蛋和牛奶以增强抵抗力。苏联官方、张悟本们及对张文宏发言断章取义者,全因轻理性,渺科学而贻笑大方之家。

范例四

《礼记学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面对任何“原则”,我们还是要多几分思辨,才能看得更清明几分!一叶障目,会让人看不到事物的全面;思想狭隘,会令人坚持了错误的原则!人人更加理性清明,文明就能前进一大步!刘墉说过:“我们总以为世界的温暖全来自阳光,其实脚下的大地更有着令人惊异的热力。天没暖,大地先暖,所以有许多花能钻出冰雪绽放;人情不暖,内心先暖,所以我们能在尘世,做一剂清流。”艺术大师罗丹也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媒体,在重视民生关切、关注社会焦点的同时,更加应该以辩证的态度,客观冷静地用智慧之眼观察世间人性之美,以聚社会正能量之合力,同心合力、正向助力破解现实社会困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文关怀之光闪耀疫情一线

西方媒体:

你们好!

看到你们在报道中对中国的种种偏见,不断制造谣言与阴谋论,我有一些话不吐不快。

最近,一张照片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在护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

落日余晖下的两个身影,老人安静欣赏余晖,医生轻轻指向落日,仿佛向患者指明了希望的方向,平凡的场景,却感人至深。在这场战“疫”之中,很多人文关怀之光闪耀在疫情一线,不断驱散阴霾。

人文关怀之光闪耀疫情一线,驱散阴霾之云。“始终把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最高位置”,一直是党中央对这次疫情防控的最高要求。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党旗飘飘,白衣逆行!凡人善举更是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海,点燃了关怀之光。中国上下,爱心如潮,在重症监护室、在方舱医院、在社区居民点……随处都可以看到温暖的善举、真诚的抚慰,看到所有人在为驱散疫情阴霾所做的努力和关怀。中国人民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体现社会和谐,体现人际融洽,体现大家庭的温暖。疫病无情,人有情;温暖之光,心映心。当越来越多的人文之光闪耀在疫情一线,疫情阴霾之云就会被驱散得越来越快。

人文关怀之光闪耀疫情一线,阻击焦虑之雾。在方舱医院,医护人员带着大家一起练八段锦、打太极拳、做呼吸操;新疆医疗队的姑娘穿着笨重的防护服教起了“黑走马”;不相识的病友们一起舞起了《火红的萨日朗》。文体活动渐成方舱医院病友们的日常,甚至上演了病区之间的“斗舞”……我国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为受影响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阻击焦虑之雾。

人文关怀之光闪耀疫情一线,消弭恐慌之黯。面对疫情,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心态,也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盲目恐慌的危害甚至还要强过疫情本身。人文关怀之光闪耀疫情一线,充分做好了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从而消弭恐慌之黯。

病毒无情,人间有情。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动员和激扬起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人文之光熠熠生辉,驱散阴霾之云、阻击焦虑之雾、消弭恐慌之黯,从而以坚定的信心和有力的举措夺取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胜!

希望你们看到中国取得的抗疫胜利,内心有所触动,终究事实胜于雄辩,偏见止于智者。

一名“奋力冲向高考”的青年

2020年4月

一个关于“偏见”的偏见

偏见之于看风景,是大有差异的。风景没变,但倘若看风景的人戴上有色眼镜,景致也就大不相同了。有偏见的人当然全是有心的,并且大抵以唐朝名僧慧能为榜样,主张“心外无物”,看东西想问题时不免给自己的心加装一副有色眼镜,然后再将头缩于腹内,如同刑天之民,视听蒙蔽,如此一来,偏见就形成了。

我们每个人在环境一样,心境不一样时,一个个偏见便会从心灵的墨镜后“倏”地钻出来,同样一个晚上,“欢愉嫌夜短,沉闷嫌夜长”便是这个道理。世事如此,人世亦如此,法语中的“喜乐”便是由“好”和“钟点”两个词组成,而德语中的“沉闷”据字面上解释却是“长时间”,个把钟头说不上长,也谈不上短,但正由于心灵的偏见,愉悦和沉闷也便应运而生了。

“偏见”和“偏爱”如同孪生兄弟,是分不开的,“偏爱”必产生“偏见”,而“偏见”又偏爱所偏爱的。雪莱的《赠珍妮﹣﹣一个回忆》中对啄木鸟的描写中道:“鸟吸山更幽”,王籍名句中也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而王安石的世界观与前面二位大相径庭,写道:“一鸟不鸣山更幽。”后人讥为拙笔,可见针对鸟叫,王安石认为是大煞风景的“鸦鸣鹊噪”,而雪莱和王籍则推为“莺啼燕语”了。

我们怕偏见,更怕偏见多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于是无端地怀疑自己,但更多的却是怀疑别人,又常常摸着良心,看看是否戴了有色眼镜,常常按住心灵的缝隙,以防“偏爱”乘虚而入,“偏见”乘虚而出。但长久这样折腾下去,不免身心俱困。于是又产生一个偏见:“我公正得很!没有偏见!”

叔本华在《哲学小品》第二百七十八回中写道“思想家应该是聋子”,此话大有道理,否则耳根不清净身心受玷污,必产生偏见,继而产生假道学。但这只是被迫防范偏见。倘若要根除,怕只能不长心了。钱钟书说人人都有偏见,因为人人的心都是长在左边的,心是偏的便是偏心,偏心所以产生偏见,偏见侵蚀我们的头脑,于是思想也有所偏,这便是为什么但丁在《神曲》中写“地狱里连太阳也是冷清清,静悄悄”的和“魔鬼偏爱牛,所以常现牛形”的缘故了。

心是长不回正中间的了,所以,我们想东西时不妨少用心而多用点尚未偏倚的大脑,便可杜绝偏见。当然,心上的有色眼镜是一定要取掉的,据艾克曼1830年同歌德的谈话中所述,歌德最讨厌戴眼镜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2用科学精神和公民素养,给迎难发展增加砝码 

素材标签  科学精神  公民素养 承担  抵制阴谋论

最近,在采访疫情相关的科学话题时,有十年科技新闻从业经验的笔者遇到了无数次的“婉拒”和“直拒”:

  “千万不要说是我说的,否则很快就会‘人肉’我了。”

  “还是不要提我的名字了!”

  “这个问题别正式发表啊!”

  “你这个话题太‘敏感’了。”

  “因为之前接受过采访,单位已经提醒我了,所以……”

  甚至为了一个科普话题,笔者联系十位科学家,最后只有一位同意发声。

  科学家们为何不愿意发声?

  病毒狡猾莫测,信息鱼龙混杂。为了宣泄紧张情绪,也因为被谣言所惑,一些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对科学家进行狂欢式的“群殴”。

  而一些科学家、科学机构的不愿言、不敢言,又进一步加大了公众与科学家之间原本就存在的距离。

  这个局面不禁让人产生一种错觉:科学界被流言蜚语击得不战自退、“万马齐喑”了。

  何至于此?

  在当前人人都是“传声筒”的时代,众声喧嚣是常态。自媒体和社交平台一方面让民众更方便获得信息,更好发挥其监督职能;但另一方面,一旦“正道”消息不能及时传播,它们也可让各种“小道消息”一夜之间满天飞。

  目前,利用公众急于知晓病毒来源、传播特点和救治方法等心理,一些谣言制造者更是断章取义、无中生有,让一些科学素养不高的公众被误导,进一步形成舆论的“蝴蝶效应”。

  对此,荷兰莱顿大学传播学者克罗斯(AChorus)曾提出一个影响谣言传播因素的著名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或R= i×a/c)。

  即谣言产生与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而与公众的判断能力成反比。

换言之,谣言传播的影响力与信息的及时透明、公民的科学素养紧密相关。

角度一:公民素养与价值自觉。本质上,这次疫情也是对民众科学素养与公民精神的“拉练”。多相信科学,遵循那些科学的“自我保护指南”,别被那些蹭疫情夹带私货的“鞭炮防传染,吸烟能消毒”、兜售阴谋论的“生物战”话语所蒙蔽;多循守理性,不盲目不恐慌,服从防疫的管制安排,尽量避免成为交叉感染的一环……这些都是个体应有的“价值自觉”。当无数的个体能真正依据科学精神、秉持公民素养,合理调整防疫期的个体行为,全社会战胜疫情的砝码就大一些,成本就更低一些,最终带来的公共利益增量,也将回馈给每个人更多的安全感。

角度二:科学素养是最有效的“抗体”。疫情是对世界各国公共卫生处置能力的一次试炼,也是对国民科学素养的一次考验。17年前抗击非典的历史,也是一场全国性的国民卫生运动。很多人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习惯了戴口罩、勤洗手、分餐制、自我隔离。此次防控疫情,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科学防护。但也有少数人,并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在公共场合不戴口罩者有之,在人群中不加防护地打喷嚏、吐口水者有之,炮制各种“土法偏方”、传播各种“惊人阴谋”的人也依然活跃。建立科学素养,并非要求我们要懂得复杂的病毒学知识,而是要从已经反复证明过的公共卫生常识开始。科学防控,权威机构责无旁贷。面对疫情,真实的信息和稳妥的建议最为关键。比起17年前的非典,我们对防控疫情信息披露的效率和手段都有了很大进步。内容上则正在朝着更有针对性、更简便易懂的方向在改进。数据实时更新,还应该配合适当的解读,帮助全国人民把握形势;及时告知做好自我防护,还应该结合最广泛的传播手段,做到随时查询、滚动播出;对于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及时回应,对于谣言或不实消息、过度理解或非理性反应及时澄清。通过科学防控做好全民动员,提升国民整体公共卫生防控水平。科学防控,人人都应积极配合并注重学习。面对疫情,我们每个人都是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家庭的第一道防线。可以发现,加强个人卫生意识、学习疫情防控知识、储备并使用好防护物资,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乃至自发。

同时,人们也在逐步提高公共卫生的社会意识:以权威信息为主做出判断,理解暂时的不便,积极配合各类防控措施;保持理性应对,拒绝恐慌性抢购,避免出现资源挤兑;出现健康问题主动上报,做好自我隔离……保护好自己,就是在阻断疫情蔓延。

角度三:我们给科学一点时间。大家要相信科学,但也要相信科学不会即刻回答所有的问题,“不要着急,给科学一点时间。”科研难题有科学家们日夜攻关,普通民众能做到的便是以科学方法防控疫情,既不可大意轻敌,也不能草木皆兵,自觉对照权威部门发布的防护手册,执行到位,并对各路流言保持警惕,勿做“伪科学”的二传手。做好科学传播亦是大众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各家媒体在报道疫情时要严谨求实、调查真相,不以小道消息博取眼球,不报道有悖科学规律的猜测,不让自身成为假消息的源头。另一方面,要以接地气的方式解读医学问题,以生动形象的传播方式传播防护知识,及时辟谣解惑,让民众安心放心。当科学精神愈加充沛,这场抗疫“阻击战”也将胜券在握。

角度四:社会承担与个人承担。必须承认,不少防控工作,尤其是涉及管控、监测、检查等,都是以削减民众的便利程度、牺牲局部利益为前提的。其中一些或可通过构建合理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共担,但有一些可能注定需要个体的承担,这是必须接受的事实,也是非常时期的不得已而为之。病毒所挑战的是整个社会的应对系统。这个应对系统里面,没有人可以例外。目前病毒的传播和疫情发展,仍有诸多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不管是个体还是相关部门、机构,在应对上多一些“打提前量”和冗余准备,少一些盲目乐观和侥幸,多一些配合、公开,少一些自行其是,这样人们的从容就多一份,战胜病毒也能愈发可期。说到底,就是科学精神和公民素养越充沛,越能给战胜疫情增加砝码。

角度四:科学界也应该反思。正是因为过去对科普工作不够重视,科学精神没有深入人心,才让危急时刻科学家的形象如此容易被抹黑。其实,让公众走近科学、信任科学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疫当前尤其如此。这更需要科学家在这些特殊时刻敢于做科普,尽可能地让公众站在科学的一边,用科学战胜谣言。正如原中国科技馆馆长李象益所说,公众可以在辟谣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分析、去辨析,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从科学的角度提高和培养他们的素质”。如果说信息公开是最好的辟谣“疫苗”,科学家的发声就是最有针对性的“药物”。也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说,“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科学和证据指导政策。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将陷入分裂和不和,迈向黑暗的深渊。”让我们为那些战斗在疫情一线、默默坚守岗位的科学家们喝彩,也为那些敢于直面流言、发声释疑的科学勇士们鼓掌。一个失去科学家声音的社会,将被谣言裹挟。我们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逆流而上,回应疑问,粉碎谣言。

范例一

胡适说过,剥夺愚人的愚昧权是不道德的。是的,目前确实不知道新冠病毒真正的源头是哪里,它可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

那么,看张文宏怎么说——

真正的发源地在哪?恐怕还需要给科学家时间去探究。

咱们再怎么吃瓜,多少得有点明辨是非的能力。

作为中国人,爱国没错,看见国家强大,是我们每个人的希望。但应该是用光明正大的方式获得,不能靠抹黑别人证明自己的优秀。否则,只会成为别人割智商税的工具,也沾污了国家的文明程度。

范例二

周国平说:“越是面对大苦难,就越是要用大尺度来衡量。所谓大尺度,第一个是哲学的尺度,第二个是历史的尺度。”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大苦难。

你看待死亡的尺度越小,死亡对你的威胁就越大。尺度小的人,一旦遭遇死亡的威胁,就可能道德沦丧,良知尽失,心智降低……因此,无论是现实,还是文艺影视作品,但凡有大苦难来临时,必定有众生慌乱的狼狈,有互相践踏的冷酷。在《鼠疫》中,那些绝望的患者,甚至走上街头,见人就抱;有感染艾滋病患者,不隔离治疗,反而故意传播病毒……这种可怕的事件,反复发生。原因是,当尺度狭小到只有一己之生死存亡时,很容易把不幸恶化成恶毒。

自然,看待死亡的尺度越大你越冷静从容,当我们把视野从一己之得失,转换到国家,人类,乃至宇宙,你会明白个体生命的存在真就是苏子所说乃“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吾生须臾,渺如芥子。人生如逆旅,差别不过是个旅程长短的问题,终点站都是死亡。这可能算是哲学的角度。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从来就是在灾难中生存的,战争,瘟疫,地震,海啸……灾难和重建乃是寻常经历。

范例三

新冠病毒爆发时,我也曾惶恐不安,用前所未有的激情一遍遍翻看各种新闻资料,求预防保家护命之良方。忙乱中不禁感慨:原来我这么怕死?后来释然,我本凡人,怕死应激都是本能。若因不慎染病身亡,于家不幸,于国添乱,这死真正是轻于鸿毛,我不要这样的死。但若为大公而死,为大义而死,匹夫亦义不容辞。从无数逆行者铿锵的脚步声中,可以听到他们的心声:无论生死,不计报酬。

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当我们洞悟了死,才能更好地更积极地生。一旦你真正洞悟了死,也许你已经获得灵魂的涅槃,精神的重生。杨丽萍说:孔雀总是在森林里找最毒的果子吃,它的羽毛才那么鲜艳美丽。孔雀不仅美,而且是一种精神。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做到不畏惧死亡,但至少可以不因畏惧死亡而丧失理智,道德沦丧。也许我们依然珍爱我们的肉体,但可以不去嘲笑精神的卓越。也许我们也无法像孔雀那样,用最毒的果子逼迫自己鲜艳得不同凡响,但我们可以尊重欣赏,可以坐在路边鼓掌,可以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疫情阴谋论,刷低了你我的智商

余远环

自疫情以来,你一定听过无数次,或者看过无数文章说,病毒是美国投的吧?上个月,内蒙古通辽市满某编造和发布美国阴谋论视频,被警方行政拘留十日,并处500元的行政处罚了啊。可是,这样的言论依然大行其道。

特别流行的一个信息是说,台湾有专家解读了关于新冠肺炎起源,说病毒来自美国。还有几张CNN的视频截图,言之确凿的指美国CDC确认新冠肺炎起源于美国。看看,有图,有“真相”!然后很多人说,啊,原来这个病毒是从美国进来的,原来我们不用说对不起了!然后就醍醐灌顶,细思恐极什么的。事实上,准确的翻译是:CDC确认美国首例“未知”起源的冠状病毒病例。病毒起源美国是瞎翻译,可就是有人不信,木有办法。

想必咱们都听过这个故事,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头,心里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看他走路的姿态,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看他脸上的神色,也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看他讲话的神情,还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不久,这个人到山谷里去掘地,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头。隔了几天,再看邻居的儿子,一举一动,面目表情,都不像偷斧头的样子了。邻居的儿子就像美帝,斧头肯定是他偷的,病毒肯定是他放的。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真相。何况,说病毒来自美国,既推卸了责任,又凝聚了人心,多好的事啊。

疫情的阴谋论,只会刷低了你我的智商。无比荒唐的文章,动辄10万+,10万赞,胡乱瞎编几千字就能收入几千、几万元赞赏。有人说,一切社会现象都可归属经济学: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理论;哪里有傻子,哪里就有骗子;哪里有脑残,哪里就有阴谋论。你还真不能只怪罪骗子太坏,只能怪傻子太多,智商税的市场如此之大,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骗子蜂拥而入,赚的盆满钵满。为了牟利,用谎言亵渎历史,用阴谋论抹黑善意,用恶意污蔑拉仇恨,用脑残文掩盖真相,就专门收割知识积累有限、与时代脱节的韭菜们。什么亡我之心不死,什么自己砸了自己的脚,什么吓坏了美帝,又震惊了日本……这些人真是从骨髓里坏透了。为了吸引流量,在中国最需要朋友时,还在制造中国威胁论。

而辩识能力比较低的人,非常容易上当和被煽动起来。事实上,即使是知识分子,也很容易成为阴谋论的受害者,甚至是传播者。因为术业有专攻。在人脑容量和有效时间的双重限制下,即便你是某一领域的大牛,而在另外的领域,可能也是一个小白,这是信息差的必然。请别信、别转这些毒鸡汤了,都在拉仇恨,只会拉低了你我的智商。

阴谋论是一种介于谎言和事实之间的思想病毒。它本身没有价值,也不具有完整的思想结构,多是子虚乌有的臆想。致命的是,人的大脑一旦沾染了阴谋论,就再也难以接受真相。他们的眼神里透着诡异,满怀不知哪里来的仇恨,似乎患上了“受迫害妄想症”。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1、美国见不得中国好,就想把中国搞乱;2、疫情可以把中国搞乱;3、如果不是美国搞的,那为什么美国人得病的少;4、病毒如果不是美国人投的,他怎么就有药了。当然,闭环上的每一个环节逻辑和推论都是错误的,但看上去,似乎又能推论得通,最致命是,你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证明它的错误。理性的态度是:谁认定谁证明。

因为阴谋论不可证伪。你说“病毒是美帝阴谋”,这种自证清白的事情,特朗普也做不到啊。就像有历史爱好者说:诸葛亮就是死得早,他要是活得长,也会学司马家篡位的。这个推论你就无法证伪,因为没人能让诸葛亮活过来,看看他到底会不会篡位。但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怀有不臣之心的推定,却这样被阴谋论者坐实了。

理性的人,还得回归常识。要知道,病毒战争的威力,绝不亚于核武器战争,发动病毒战争,那是自我毁灭。因为不可控制,杀敌八百,自损八万也未可知。而且报复成本极低,受害国可以短时间、低技术、低成本提取相应的病毒进行还击。基于这样的事实,发动病毒战争,无疑是极端愚蠢的事情,除非放毒国丧心病狂,完全丧失理智。你觉得美帝有这样做的必要吗?但你没法说服一个阴谋论者,他们的头脑似乎已经植入木马。比如我写了这个文章,后台或留言一定都会收到诸如“你收了多少美元”“你怎么不滚回美国”的质问,甚至还有直接开骂的。

你根本没法跟他讨论。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论证,他们只会充耳不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1  除了口罩,我们还需要信念

素材标签  复工   春天与希望  信念  勇毅  信心和力量

这个春天不一样,我们一起抗击疫情。正所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所以越是在出现好苗头的当下,越应该保持理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全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依旧严峻,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防范境外疫情输入“三者叠加”压力巨大,我们万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对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面对含苞欲放的花蕾,要主动停住踏青的步子;面对渐渐增多的人群,要自觉检查口罩的严实;面对交通工具的选择,要优先选取单独的出行。通过采取更加细致的举措,共同迎接春暖花开的到来。

春天,一个孕育希望的大好时节,一个开启新征程的动人时刻。面对新年的希冀,合着时代的节拍,让我们牢固树立战“疫”必胜的信心信念,共同唱响昂扬奋进的“春之歌”,广泛凝聚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我们相信,这个春天最美丽的花,一定是我们摘掉口罩后绽放的笑容。

角度一:寒潮虽冻人,但终将过去。站在事物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彻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乃是必然结果。万事万物皆有规律遵循,春天作为四季之首,更是万物革新的季节,象征着活力、创造力、生命力。我们追寻春天的脚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迸发出了一股可以冲破所有阻碍的最强力量,使得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我们始终坚信,必定赢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尽管春寒料峭,却挡不住满园春色。须知所有困难都是暂时的,看待问题切忌一叶障目、管中窥豹,否则就会以点概面、以偏概全。虽然疫情让我们“禁足”在家,少了过年的年味和乐趣,但是“宅家”防疫同样让生活节奏慢了下来,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虽然线上线下消费遭遇“寒流”,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消费购买力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可以预料疫情过后将会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春天孕育着无限美好,我们如果尝试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也许就会发现另一片天地。

角度二: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我们要看到,眼前的复工复产、开门开业,与以往的春节后上班有很大不同,它是在疫情还比较严峻复杂的情形下进行的。为了迎接复工复产,必须做好万全准备。首先是交通出行环节,紧盯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严把机场、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和企业、园区等人流密集场所的检疫关卡,切实切断传染源。其次,要做好所有施工场地、办公场所、食堂、宿舍等部位的消毒防疫,让大家工作起来放心放松;准备比较充足的口罩等基本防护物资,对所有人员的体温等健康状况进行密切监测。最后,经此大疫,每个人也要养成勤洗手、常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让病毒无法侵袭。还是那句话:“向最艰难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知难不畏难,迎难更要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让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早日重现。

角度三:信念是你心里最坚硬的那一块。人生一世,总有艰难困苦的时刻,当你一事无成一无所有一筹莫展的时候,也许只有信念能支撑你继续走下去。如果你只是感觉无聊,请相信无聊不是无耻的,无聊是人类吃饱喝足后打发时间的方式;如果你感觉焦虑,请相信这只是你漫漫人生路上一次考验而已,只要你活得够久,你就会渐渐习惯,并忘掉这一切;如果你已感染病毒,请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病魔,毕竟迄今为止,人类并没有因为任何病毒灭绝,你就是活着的那一部分;如果你的亲朋好友因病去世,请替他们好好活着,死亡不是结束,忘记才是。我知道这些文字是如此苍白无力,但信念并不是这些文字,它只在你的心里,是最坚硬的那一块,撑起你全部的人生。莫泊桑的小说《一生》里有句名言:生活不可能像你想的那么美好,但也不像你想的那么糟糕。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一段路。现在是个艰难的时刻,不要因为看到阴影就认为没有阳光,也不要动不动拿人性说事,尤其是面临困境的时候,什么人都有就是真实的人性。不要轻易绝望,活着的每一刻都蕴含着永恒,每一分每一秒都已镌刻在时空中。有能力可以帮助别人,没能力就照顾好自己。

范例一

时已春分,莺飞燕舞,北方忙着为冬小麦灌溉施肥,南方忙着整地育秧、打理油菜花田。全国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抓紧时间组织农业生产,铺展出一派“耕牛遍走鱼欢跳,珍爱春光贵在勤”的喜人景象。农谚说得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春天里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一分一秒的时间。过去,有的地方每年都有“鞭打春牛”的习俗,惕励人们在春天辛勤劳作,争取一年的好收成。今天老风俗已不常见,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等脍炙人口的谚语,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鼓舞大家在春日里争分夺秒、辛勤耕耘。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各项任务时间紧、担子重,需要紧锣密鼓抓好疫情防控,统筹开展各项工作。良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开局起步打牢基础,对全年工作顺利推进至关重要。

范例二

太阳的每一次升起,都意味着崭新的开始。时下,防控疫情的战斗正在紧张地进行,各地复工复产正在加速,各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踏着乡间小路,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算算小康账,支支致富招;走进工厂车间,听听机器轰鸣,看看企业有什么困难,帮助想想办法……什么是恪尽职守?什么是主动作为?那就是把工作做得快些再快些,细些再细些,实些再实些,为疫情防控多出一把力,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再加一把劲。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金秋必能体味丰收的喜悦。

“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在这个万物勃发的季节,“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是最美的奋进姿态。上下一股劲,拧成一股绳,不负春光勤耕耘,我们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风险挑战,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范例三

“两条主线”擘画“一张图”。经过全国上下的艰苦努力,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呈现持续向好的积极态势,此外,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分区分类、逐步有序地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站在全局高度,我们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要克服麻痹思想和厌战情绪,继续毫不放松地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疫情影响,各项工作难度更大、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开动脑筋、想尽办法,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紧盯目标不放松,坚定“上下一条心”,下好“全国一盘棋”,进一步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拿出“绣花功夫”,啃下“硬骨头”,夺取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以新担当新作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范例四

马克吐温曾说:“十九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美国残障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多时,因为一场大病失去了视觉和听觉。命运的阴霾笼罩了她,她变得性格古怪、娇纵,甚至于暴戾。在家庭教师苏利文及时的指导下,海伦凯勒头颅高举,她仿佛窥见太阳正在阴霾的罅隙中投下一缕明媚。她渐渐了解世间万物,也明白了“爱”等抽象事物的意义。她看不见、听不到,但她心中始终向往着温暖的阳光。她艰难地完成了大学学业,马克吐温还为她朗读自己的精彩短篇,他们建立了真挚友谊。最终,她从阴霾中走出来,参加社会的慈善事业,足迹所到之处,进行演讲和捐助,并出版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她的事迹,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人。海伦凯勒可谓玉汝于成。

身在旅途的我们,无法阻止阴霾压城和风雨摧人,那么让内心之海升腾起太阳吧。只要光明永驻心中,不期而至的阴霾再多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李白曾高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不正是对光明世界的执着追求么?我喜读巴金的著作,我知道他也有阴霾逼压的时候。曾经彷徨于阴霾下的巴金,找到了属于他的那一丝温情。巴金《愿化泥土》中的马房老周和门房赵大爷,是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用美好的情感、高尚的灵魂影响了青年巴金,一如阳光,驱除了他情感世界里的阴霾,照亮了他的人生前路。他说:我不致沉沦,是从许多被生活亏待了的人那里学到了热爱生活。

范例五

雪莱曾在他的《论爱》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爱的需求或力量一旦死去,人就成为一个活着的墓穴。海伦凯勒复苏了博爱,她驱逐了阴霾,拥抱了阳光;唐福珍关闭了真情,她拒绝了阳光,投向了阴霾。

其实很多时候,阴霾也是一种财富。我想说:处世同于衣食,太过温饱,会叫人意志消磨;偶尔的饥寒,反倒让我们经历丰富,关键在我们意志够坚定。我还想说:人生或者阴霾、或者阳光,或者光明、或者黑暗,它们其实相生相克,但我总是相信,阳光终能驱散阴霾;因为阳光是人类的希望,是社会的正义,是人性的善良。只要我们心中坚信,阴霾不会长久,那么,明天就一定升起太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消息”带来信心和力量

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湖北新增确诊病例连续多日保持在两位数水平……进入三月,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春消息”不断传来,给人们带来更多信心和力量。

这个春天,对于江城武汉十分特殊。空旷的街道,没有了昔时的熙熙攘攘;进入“安全模式”的城市,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奔忙。这里,成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中之重和决胜之地,牵动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

悬壶入荆楚,白衣作战袍。由冬到春,“白衣战士”的逆行身影构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认定“跑得更快,才能抢救更多病人”,身患渐冻症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奋不顾身冲在抗疫最前线;执着于“一辈子为了病人”的信念,86岁的老专家董宗祈毅然前往医院接诊;得知同行好友确诊新冠肺炎,武汉市肺科医院ICU主任胡明含泪选择继续坚守,因为“同事倒下了,病人还得救”。

医者仁心,医务人员把责任与担当,书写在分秒必争的救治之中,书写在日日夜夜的值守之中,书写在脸上一道道深深的勒痕之中。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坚守传递希望,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不愧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平凡,亦不凡;无名,亦英雄。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一个个奋战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平凡英雄,让这片土地迸发出最暖的力量。

农历大年三十,退伍老兵王国辉组织村民采摘5000多斤蔬菜,自驾驱车400多公里送到火神山医院;社区工作者丰枫用10多个小时为群众买齐近100份药,身上挂满一个个药袋;一群年轻创业者每天冲出约500杯咖啡,附上手写祝福,免费送给一线医务人员……涓涓细流,汇聚成海。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让这个早春不再寒冷,让暖流激荡在无数人的心中。

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病房,一名医务人员采了一些小花,消毒后挨个送给患者。春之希望,是无数人英勇无畏、向险而行“拼”出来的,更是无数人心手相牵、共克时艰“扛”出来的。

珞珈山麓,早樱已在枝头盛放。怀着必胜信心战斗到底,春天正在人们心中悄然绽放……

与弄潮儿同行

宋人潘阆在《酒泉子长忆观潮》里赞道:“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赞美弄潮儿的勇敢,此生唯愿与时代弄潮儿同行,手把红旗,而无惧波澜壮阔的人生路。

在生活的潮涌里,我一直在寻找我的“红旗不湿”的同行人。

广东的老山里有一个“麻风村”,全村100余人,被截肢的有38人,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手脚残缺,五官变形。生活在那里的人要忍受着疾病的折磨,还要被俗世所鄙夷和拒绝。香港退休护士傅宝珠偶然得知这一消息,只身辗转来此。她为村人修缮一个小医院,每日给溃疡患者清疮换药,成了她最繁重的工作。傅宝珠先后被查出脑部肿瘤、心脏病,腿部也受过伤,她做了开颅术、装了心脏起搏器和人造髋骨。她笑称自己是个“机器人”。

傅宝珠普通却并非平凡。她没有惊天的发现,也没有动地的创新,但她是当然的时代弄潮儿,那谈虎色变的“麻风村”,或者就是她的“钱塘江潮”。她敢立潮头,用生命的关爱温暖了他人,她的悲悯足以骇俗,足以跨越时空而恒在。难怪她说:“我的后半生活得比前半生更有意义。前半生是挣钱,看到的只是钱;后半生看到的就是人了。”傅宝珠的红旗不湿而鲜亮!

傅宝珠是长者,我们青年呢?李大钊先生曾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 在时代的潮头上,青年应是弄潮的主力。我想我们大好青年应一生与傅宝珠同行,爱心不泯,红旗不倒。

我被青年鱼片所感动,被他同样普通却无私的奉献所感动,更被他“活泼之生命”所激励。鱼片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炎陵县的穷乡僻壤,帮助了一位又一位面临失学的贫困学生。2008年8月的一个上午,在走访一位贫困学生的途中, 一辆中巴无情地夺走了鱼片31岁的生命。鱼片说:我潜意识里总有一种冲动。工作之余,我会骑上摩托车去户外,奔走在助学的路上,领略好山水,而看到孩子们重返校园时的阳光般笑脸,我是那么开心。

在我看来,鱼片是一个何等热爱生活的青年!我不认为鱼片帮助失学孩子,是一件让人感动却并不新潮的故事。他深深懂得,教育是引领孩子走出大山,改变穷困的重要一途。因而,他实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他的身上,奔涌着中华民族先进青年的热血。鱼片的红旗不倒而高扬!

与时代弄潮儿同行,自己也做弄潮儿吧!所谓弄潮儿,其实就是在改革大潮中,在各条战线上,意气风发,积极有为的人。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他们或者是一名下岗工人,离开繁华都市,回乡创业,带领村民共同富裕;他们或者是一名乡村教师,心系留守儿童,让乡下孩子也能在社会大家庭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他们或者就是如我一样的一名学生,课业之余,走进社区,陪伴空巢老人,做做力所能及的事务……而他们手中都有一个标识,那就是不湿不倒的红旗。

在生活的潮涌里,我们一生应与时代的弄潮儿同行。

做好自己

“蜗牛在地上爬,小鸟在天上飞”,它们无非是做好了自己。

《中庸》上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造物赋予每个人以天性,禀承天性行事、修养就好。因为天赋之性,蜗牛注定在地上爬,小鸟注定在天上飞,鱼儿注定在水中游,那就把自己能做到的爬、飞、游,做到极致吧。

希腊神话中智者西西弗斯被宙斯惩罚,每天把一块大石头推上山头,再眼看这大石头滚到山脚。既然此生注定要永远地重复着这个行为,拒绝永沉冥府的西西弗斯就选择一边推石,一边欣赏大地的美丽。西西弗斯并非一个多么荒谬的英雄。他藐视天神,对生活充满激情,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看起来没有效果的事业,而这或者就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他做好了自己。

能极致地做好自己的人,多是甘于寂寞的人。俄罗斯有一位汉学家叫彼德罗夫,三十年来一直从事中国文学的翻译、研究和教学工作。天性沉静的他研究鲁迅、老舍、郁达夫……不辍地耕耘在中国的书本里,在静寂中以此为乐,而他连教授都不是。死后,他的墓碑上刻了一个大大的汉字:梦。除了他自己,也许没有人知道属于他的梦是什么,是一个攀涉在中国文学世界里的梦,还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生没有耀眼的奖杯,却一直在爬行,心有远方,生无所息。结果不是惟一,他在寂寞里做好了自己。

生命有困境,有不适合于你的攀爬或者飞翔的时候,而在敢于直面困厄的人看来,生命就是来过。此生做定了蜗牛,就不停地攀爬;此生做定了小鸟,就不停地飞翔。

至今记得海明威的那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桑地亚哥老人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大海的征服,尽管他只收获了大马林鱼白花花的骨架,但他天性是硬汉。他几乎就是一直在爬的蜗牛、一直在飞的小鸟,一直在游的鱼儿,他以一场孤独的战斗,接近了自己的梦想,并为之拼尽了全力。他做好了自己,他那义无反顾的勇毅抗争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血性之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实现梦想的路途,不是只有飞翔。禀承天性去追求就好!那梦在远方,而远方总可到达或可接近,关键在心有远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如颜回,天性不以智慧出众,而以后天修为取胜,艰难困苦,便兀兀以穷他的理想。

冰心先生曾赞叹雨后青山,说它像泪洗过的良心。颜回有泪洗过的良心,青年万代远也是。2003年,他考取了南开大学。此时母亲重病,而医药费昂贵。他毅然退学侍奉母亲,退学的5000元学费化作了医药费。这位孝顺的独子与母亲相约,照料她,也自己补习。母亲得救了,第2年,万代远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弃学侍母的青年有梦想,更有泪洗过的良心,在艰难中,他不停地攀爬,持守他的美好,终于实现了自我。

做一个禀承天性,有理想、有良心的青年吧,蜗牛也可,小鸟也罢,一生走好。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