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思量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现代文阅读 2020-05-18 手机版 | ||||
①把一张六尺宣纸徐徐展开,铺在宽大的案上,两边用厚重的镇纸压住,纸面一下子平整起来。我的心情也随之渐渐平静,眼前宛若出现一片素淡的旷野,一片晴朗的天幕,一片水波不兴的宽阔河面。 ②真的要下笔,我反而谨慎了。对如此精良的雪一般的宣纸,我一直心存郑重。有好几次,柔软的羊毫在砚边染了润泽的墨汁,提了起来,踌蹰再三,还是把笔搁下了,那个时刻似乎还未到来。 ③通常我不是这样。平时用廉价的宣纸练字,废纸千万,每一张都在线条的纵横交错中墨气淋漓,写到密不容针方才放弃。无数的廉价宣纸训练出了一个人的胆量,还有手上准确精到的技巧。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他们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神,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上乘的宣纸,遭逢了没有技巧储备,没有性情濡养的拙劣书手。他们不管不顾,一笔下去,肯定不行,揉搓丢弃;再来一张,还是不行。结局是可望而知的。这种人永远都无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他们不惜纸,更不善用纸,只是以蹂躏糟蹋纸为快意。 ④少年学书,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我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内,把玩古帖,独自书写。书法给子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受人牵绊,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滞、圆融无痕。琴师抚琴与书法家动笔极为相似。白居易在《夜琴》中说:“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正是在自弄自罢中,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忘怀俗事,不知今夕何夕,今世何世。抚琴和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它们甚至相辅相成。秋风黄叶,林壑清肃,这边琴师弹的是《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清的琴声汩汩而出,冲和疏淡,那边的书家静听中凝神绝虑,墨香氤氲,填词抒怀,笔底清旷飘逸。秋色点染,琴音笔调都附着了疏远的韵味。琴声随风而逝,而形于纸上的晕化之痕,却可以留存下来,成为一次雅集的印迹。 ⑤少年时我曾想改学绘画,色泽斑澜的画面,那么富贵、冶艳,整个世界就像浸在缤纷的春光里。人进中年,浮艳心思已渐消逝,对于色调的喜爱也重新规划分野。一个人不可能长期面对喧闹的视觉对象,就像我们不敢长久仰望炽热的骄阳。而皎洁的月光,它的澹泊之色,让人可以长久注目,感受到它的亲和与抚慰。相比于泥金、泥银,大红镶嵌龙凤纹路的宣纸,我更喜欢素洁如雪的玉版宣,它驱逐了富贵、妖娆的气息,显得孤寂、清寒。 ⑥一个喜好在白宣上驰骋的人,他的目光是平静安详的。素净洁白的纸,冰冷细腻的砚,竹木与毛羽制成的笔,汲日月精华的松枝烧制成的墨,都是纯朴之物。书法家以此为己所用,天长日久。也如这些自然之物,质朴浑成。 ⑦西晋时期人们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以至纸价上涨,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那是一个欢欣鼓舞令人感动的场面,人人以笔墨相见,在宣纸上寄寓情怀。那是一个生活节奏徐缓的时代,是一个在纸面上刻画性灵的时代。宣纸使用率达到极致的时候,城市安静下来,人人行止优雅,他门在一点一划的讲究中,心性被磨洗得从容安闲。而在物品包装越来越华丽、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在,古雅素净的宣纸日渐陌生,朴实无华的笔墨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逼近心灵的深处? ⑧爱纸惜纸,算起来也是我四十岁以后的事。“惜墨如金”也就是惜纸如金,每一次下笔都像是举办一个庄重的仪式。书写之前,研墨以使心静,焚香以使宣清,沐浴更衣以使神清气爽。此时,下笔的氛围形成。自然笔随心动。那些“书法表演”,是今人悲作。应景而表演,笔在手中,动作很大,口中有声,这是很不敬畏的。书法本是寂寞之道,运用在人声鼎沸的娱乐场景里,博人一粲,“表演者”毫无矜持,随便而轻率,内心不复清静。现如令,还有多少人在效古人之行,恪守笔墨之道呢? ⑨提按快慢,纵敛卷舒,纸上的动作都是一些怀旧的影子,我的内心还停留在对古雅的喜好上。我喜欢收藏各式各样淡雅的信笺。白色的笺上,浅浅地浮动着异兽、云水、钟鼎、瓦当的纹身路,逗引我书写。在各类书写中,写信札最没有负担,笔提起来,文思涌出,于是疾疾向前,文词错了,就圈起来,或者涂抹一下,只求一个随意。若把信写得笔笔不爽,在我看来已失天趣。今天,人们爱发电子邮件,用笔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许多精美的宣纸信笺,搁在柜台上无声无臭,渐渐蒙上了尘泥。 ⑩又是一个夜晚来临,春日将过,初夏将至,空气中弥漫着滋润清新的气息。我照倒在案上铺开一张白宣,书房似乎一下子亮堂许多,四周岑寂了下去。我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心动时刻。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6. 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 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 B. 它们甚至相辅相成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C. 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在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D. 搁在柜台上无声无臭 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气味,比喻默默无闻。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所写作者动笔前的想象,既折射出他的心境,又暗示了他追求的精神境界。 B. 作者认为笔墨纸自然纯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书法家的心性气质。 C. 作者的内心停留在对古雅之物的怀旧上,所以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 D. 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营造了宁静的氛围,表现出书法创作应有的庄重感。 18. 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着描写琴师抚琴?请简要分析。 19. 作者的“纸上思量”包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认识思考和情感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答案】16. D 17. C 18. 作者认为琴师抚琴和书家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琴师抚琴的冲和疏淡映衬书家挥毫的清旷飘逸);以琴声随风而逝来反衬书法可以留存的魅力;突出书法可以让书家忘怀俗事,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带给书法家自由独立而快乐的享受、成为书法家精神上的倚重)。 19. 作者从宣纸的精良素洁感受到它的高雅、孤寂、清寒之气,认识到书法艺术能让人精神独立(能成为人精神的倚重),心性变得从容安闲,是寂寞之道。作者认为应该恪守笔墨之道,对书法艺术怀有敬畏之心;对浮华喧嚣的书法现状,深怀忧虑。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A项,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此处指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神的感受。使用正确。 B项,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不可。此处指抚琴与挥毫的配合。使用正确。 C项,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此处指文化作秀的现象。使用正确。 D项,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或不产生影响。不能形容原文宣纸信笺“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故D项成语不恰当。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与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C项,属于强加因果,错误之处:在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的前面加上“所以”,使得“内心停留在对古雅之物的怀旧上”与“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构成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无此关系。“不满”一词也不恰当,依据文意,作者对这一现象并不是不满,而是“忧虑”。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 本文的主题是书法,答题时应结合文章第④段内容具体分析“琴师抚琴”在作者对书法的描写中的作用。由抚琴和挥毫都有种萧疏感,他们甚至相辅相成,“清逸的琴声汨泊而出,冲和疏淡。那边的书家静听中凝神绝虑,墨香氤氲,填词抒怀,笔底清旷飘逸”可知,作者认为琴师抚琴和书家挥毫都有种萧疏感,他们相辅相成,琴声的冲和疏淡映衬了书法的清旷飘逸。由“琴声随风而逝,而形于纸上的晕化之痕,却可以留存下来,成为次雅集的印迹”可知,者通过对琴声随风而逝的描写,反衬出书法可以留存成次雅集的印迹的魅力。由“少年学书,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 ..书法给予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受人牵绊。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滞、圆融无痕。琴师抚琴与书法家动笔极为相似”可知。对琴师抚琴的描写突出了书法可以带给书家独立孤独的快乐,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倚重,使其忘怀尘世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态度的能力。散文通常在结尾部分会对写作目的和主题进行暗示或升华,要重视散文的结尾;另外文中表露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也要筛选出来,综合理解。 要概括出作者对于书法艺术的认识和情感态度,需要对把握文中每段作者的认识与情感态度,并对他们进行提炼总结。“对如此精良的雪般的宣纸我一直心存郑重......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他们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神,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少年学书,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我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内,把玩古帖,独自书写。书法给子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受人牵绊,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滞、圆融无痕”“我更喜欢素洁如雪的玉版宣,它驱逐了富贵妖娆的气息,显得孤寂、清寒”“宣纸使用率达到极致的时候,城市安静下来,人人行止优雅,他门在一点一划的讲究中,心性被磨洗得从容安闲。而在物品包装越来越华丽、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在,古雅素净的宣纸日渐陌生,朴实无华的笔墨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逼近心灵的深处”相关内容可概括本题的答案:作者从宣纸的精良素洁感受到它的高雅、孤寂、清寒之气,认识到书法艺术能让人精神独立(能成为人精神的倚重),心性变得从容安闲,是寂寞之道。作者认为应该恪守笔墨之道,对书法艺术怀有敬畏之心;对浮华喧嚣的书法现状,深怀忧虑。 【点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相关链接:现代文阅读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