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笑起来
(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 郭云宾 邮编:221150 电话:0516-5155041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经过毕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集大成于一点,精辟地指出:“教育要心理学化。”于光远先生在其《我的教育思想》一书中也说:“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就要使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主动作用。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就必须善于运用关于受教育者认识运动的规律。这就不仅涉及到一般认识论的问题,而且还涉及教育心理学的问题。”他接着说:“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追求愉快是人的本性。”“具有愉快情感,也是人的一种优秀的素质。”这让我想起米卢——前中国男足的南斯拉夫籍主教练,尽管时过境迁,人们对那个外籍老头毁誉参半,但我始终觉得他的“快乐足球”或多或少地给中国男足带来了起色,也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不少的启发。 其实在教育学中,于光远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有过“愉快教学”的提法,他认为“使得受教育者愉快会提高教学效果”(于光远《我的教育思想》)。可惜更多的人似乎意识不到这一点,往往只重视认知因素,强调智能发展,不重视或者忽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使教学不仅缺少情感教育,有的甚至是搞“无情教育”,只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种“重知轻情”的教学,缺少感情交流,缺少民主自由的教学空气,禁锢了人的天性,泯灭了人才的创造火花,最终只能造成学生学习的逆反心理,把上课当成苦差事,使不少学生因而厌学、弃学、逃学、辍学。 然而,人是认知与感情合一的高级动物,一刻也不能没有情感,情感在人的学习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人称它“是心理之‘车’的发动机和能源,离开了人的情感,学习者的心理之‘车’就不能驰骋”(燕国材、朱永新、袁振国著《非智力因素与学习》)。“只有把教学过程归结为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教学才能再一次冲破思想牢笼而腾飞,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效率”(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教育或教学艺术。有人说“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阎增武·《浅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这正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的提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两个“法”字内涵不同。虽说教学“千个师傅千个法”,“我以我法上讲台”,但在“个性”而外,教学,也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那就是都要以教学艺术性的莫大魅力来吸引学生想学、爱学,激发学生乐学的高涨的求知欲望,给他们带来学习成功的愉悦,使其得到强烈的艺术享受,收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们不妨看一个教学实例: [教例]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在福州一所中学初二年级借班上课。地点在小礼堂,听课的教师有200多人,形成了一个凹字形的包围圈,把学生包围在内,学生心情有些紧张。 上课伊始,钱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了讲台,同学们以惊奇的眼光望着教师。钱老师扫视一周,宣布“上课”,师生互致问好。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包括听课的教师在内,人人都屏住了呼吸,学生当然就更加紧张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异口同声)你姓钱,你是钱老师。 师:(微笑)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不少学生举手,钱老师指定一个学生)我们是从校门口的标语牌上知道的,那上面写道:“热烈欢迎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来我校传经送宝!” 师:(赞许地)你们真聪明!我早就听说福建的教育搞得好,福州的学生会学习,果真名不虚传!(学生个个神采飞扬,会心地笑了)今天有许多的老师来听课,我们应该怎么样? 生:(齐声)热烈欢迎!(坚定地)用上好课来欢迎! 师:对!我们师生共同上好课来欢迎老师、专家、学者的指导。 借班上课,师生间互不认识、互不了解,教学难度应当说相当大,但钱老师“妙手回春”,用“微笑”和赞许,迅速沟通了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消除了紧张情绪,主体作用发挥得好,课也就上得好。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爱弥儿》)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西方资产阶级论著选》)这些,钱老师都做到了。 我虽没有现场亲聆过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钱梦龙等先生的课,但看了他们不少的教学录像,大师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每一堂课他们的脸上都始终洋溢着和蔼可亲、充满期待和鼓励的笑容,这便是我获取的最大收益:要笑起来!钱老师自己说:“最好的教学法,就是那种能够帮助最普通的教师教好最普通的学生的方法。”(《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和结构模式(下)》《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第12期)我想,还有什么能比“笑”更为普通人所易学习和接受的呢? 十多年前,我曾是江苏省“八五”科研课题——“教学过程心理化模式试验”的参与者,开始的时候,我备课时挖空心思去琢磨学生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困惑和不解,但实际教学中总觉得和学生的交流仍有些隔膜,后来大量地读书、听课、看名师执教的课堂实录,受益良多。我终于明白了两句话:“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只有高深的学问,不懂教育规律,没有掌握教育教学的艺术,课就上不好,或者事倍功半。”(顾明远《学科现代教育书系·语文·总序》)“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马卡连柯语,转引自钟为永著《语文教学心理学》)进而了解了最便捷可行的教学艺术手段莫过于一个字——“笑”。 不管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班级里上课,都应了解学生心理、联络感情,而可亲的笑容,很容易缩短师生间的交流距离。1994—1995年,我曾开过两次省级观摩课,得到了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李金华、华东师大教授皮连生等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现在回想那时课堂气氛的好,应当完全得益于我自始至终的微笑:是笑给了我自己信心,是笑鼓舞了我的学生,是笑沟通了我和学生的心理、拉近了我们师生的距离。 所谓亲其师,方易闻其道。教态亲切,学生听课如坐春风,又何乐而不为! 我会坚持下去,不仅如此,我还将告诉更多的同事们:要笑起来!只要笑起来,一切都会好! [附]参考文献: ①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②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③李镇西著《爱心与教育》,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④于光远著《我的教育思想》,苏州大学出版社 ⑤燕国材、朱永新、袁振国著《非智力因素与学习》,苏州大学出版社 ⑥彭华生著《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⑦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和结构模式(下)》·《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第12期 ⑧阎增武·《浅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教育研究》1987年第2期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