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出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2020-04-05 手机版 | ||||
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其材料中总包含一至两个核心概念。对这一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关乎审题立意的准确、深刻。同时,理清核心概念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议论文论证的力量之源。因此,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正确理解其内涵,发挥好它在审题立意、展开论证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任务试图帮你认识核心概念的运用以及理解它的方法。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理由 (2019全国Ⅰ)题目见任务(十九)“品读佳作”部分。 以心中之爱,开脚下之路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心中之爱,开脚下之路”。 风因热爱风景而永不止息,雨因热爱人间而跌落云端,而人类因热爱生活而辛勤劳动,缔造了今日的繁华世界。提起“劳动”二字,可能大家想到的就是“苦”或“累”,但我今天想为劳动正名。《现代汉语词典》对“劳动”的解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体力劳动;二是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这样看来,“劳动”二字虽简短却意蕴丰富,值得我们深思。 由“劳动”词典义开始。 有人不愿意劳动,大多是将之狭隘地理解为体力劳动。的确,在这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更易获得较高劳动报酬的脑力劳动深受人们青睐,但就社会而言,二者都必不可少。劳动是耕作,春日播种,秋收冬藏,一畦畦土地既是农民的希望,也是国之根基;劳动是科研,天眼倾听宇宙声音,宇宙飞船探索星球奥秘,一项项突破既是科研工作者的汗水,也是国之动力。 紧承上文,指出应全面理解“劳动”的含义。 点明“劳动”的具体含义:两个整句对应其两层含义。 回眸亘古及今的人类历史,人类是用劳动描绘蓝图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从茹毛饮血到民智初开,从沐浴清化到现代文明,中国史乃至人类史都是一部劳动史、一部创造史。从遗迹当中,我们依稀可以窥见人类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开辟天地”的。“劳动”二字并不仅指一种行为或方式,更是一份开创的勇气与永恒的希望,这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史,也让中华民族生机永存。 进一步指出“劳动”的深层内涵。 热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数千年的文化延续中,劳动更内化为中华民族之魂——自强不息,这足以与自然、与强敌、与命运苦苦抗争的绝大勇气,它源于中华儿女心中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体现为无限顽强的生命力。可在新时代,这样的坚守有些风雨飘摇,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虽说劳动形式的蜕变是必要的,但我想“劳动”二字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千年前已有人言明的至理,这也正是我今天要说的——热爱劳动。 深挖“劳动”的深层意义。 同学们,无论生活的模样如何,我们都应心存希望与理想,脚踏实地,自强不息,以心中之爱,开脚下之路。我相信,这是“劳动”在当代最有益的警示与继承,也希望大家能做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找到更好的自己,为实现中国梦尽一份力。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的聆听! 这篇考场作文的优胜之处不只是“用语动情,引发共鸣:作者巧用排比、短句增强文章气势及语句表现力,引发共鸣”(阅卷组评语),更在于能够围绕核心概念——劳动展开思路、具体分析: ①条分缕析,层层推进。文章由劳动的含义入手,讲到它之于人类进而之于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脉络分明,条理清晰。 ②视野开阔,见识独到。作者不将劳动的意义局限于个人与民族,而是放在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中去探讨劳动的重大价值,视野开阔。同时,作者把“劳动”的意义诠释为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见解独到。 学点实招,找准提升门径 一、核心概念在议论文写作中的两重作用 (一)从定义到定意,审题立意绝对不缺席 审题立意是考场写作极其重要的开端。审题立意的初步工作是对材料的审读,随着思考的深入,最终都会聚焦于材料中的一两个核心概念(语词)。因此,对这一两个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决定了审题立意的成败。所谓“准确理解”,就是要对核心概念进行“定义”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文章最终要写什么(“定意”)。试以一个简单的命题话题类作文来说明之:我的年度汉字。 “我的”,不是你的、他的、中国的。行文必须写“我”自己的变化以及所思所想,凡是主要写社会或其他人的事情,均视为不合题意。 “年度”,是某个年份的一整年,暗含材料中给出的这一年。具备相当的概括性和高度“浓缩性”。 “汉字”,是一个字,不是词、短语、句子。目的是通过汉字表现这一年自己各方面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认识。有考生选了一个字,组成一个词,围绕这个词去写,是偷换概念,视为偏题。 所谓“定义”理解,就是理解其内涵和外延。理解了其内涵,决定了立意的深刻性;理解了其外延,就可确定写作的题材,决定选材的新颖度了。 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就是要定性,就是明确其特征与属性。而概念所展现出来的特征有很多,其中有些特征是本质性的,使一概念区别于另一概念。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才能将立意立得极精准、深刻。 试以“工匠精神”为例。它的内涵有:认真细致严谨(态度)、探究创新(方式)、超越世俗功利(价值观)。考生如写有关“工匠精神”的作文时,对这个概念作一般性理解: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的工作态度是认真细致严谨的。如果以逆向思维想想,工作认真细致严谨的人都可以称得上工匠吗?并不一定,我们还得从其他角度来对这一概念进行描述,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还得有探究创新的工作方式,超越世俗功利的价值观。比较“工匠精神”这三个特征,“认真细致严谨”是最显而易见的,只能作为其基本特征;“探究创新”和“超越世俗功利”更显“工匠精神”的深层含义,更能诠释“工匠精神”的独特性。如果写作把立意定为第一点,那显然是肤浅、人云亦云的;如果理解到后两点,这样的立意绝对称得上深刻、超出同类。 理解概念的外延就是定量,就是分析界定概念的外延,明确概念所涉及的范围。试以2018年浙江卷材料中的“浙江精神”为例来分析其外延。 (1)宏观与微观。从宏观角度看,“浙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组成的一个部分,与“江苏精神”“广东精神”一样有其共同之处,更有其独特性。从微观角度看,有王阳明的“浙江精神”,有马一浮的“浙江精神”,等等。 (2)历史与现代。历史上的“浙江精神”,其内涵与形成过程是怎样的;现代的“浙江精神”又有怎样的内涵,又经历了怎样的形成过程。古今“浙江精神”有哪些异同性,是如何在继承中发展的。 (3)地域与行业。从地域看,有宁波的“浙江精神”,有温州的“浙江精神”,等等;从行业看,有教育界的“浙江精神”,有工商界的“浙江精神”,等等。 通过对“浙江精神”作外延式分析,你将打开思考、选材的广度,从中确定一个范围去写,从而保证了写什么的新颖性。 (二)阐释、辨析:确立写作前提和展开具体分析的抓手 1.阐释概念:写作第一步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议论文写作重要的第一步。阐释其核心概念,搞懂“什么是什么”,为写作行动确立必要的“决议”。 请看下面的作文题及其写作片段: [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人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想走的,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有人却说,我不去走我想走的路,又怎能走得更好?不去走想走的路,人生又有何趣味和意义? [作文片段] (第1段)从一出生,我们就踏踏实实走上了各种各样的路,无可避免,正如曹文轩在《前方》中所说:“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这路,或坦坦荡荡,或充满荆棘,或四处泥泞,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必须走的路和自己想走的路。(用课本上的话,引出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词“必须走的路”和“自己想走的路”,既显智慧,又显亲切,开篇不凡) (第2段)所谓必须走的路,其实是社会为你规定的路,这是大众之路;所谓自己想走的路,其实就是你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的路,这是罕迹之路。有人曾说,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了,才可以走自己想走的路。诚然,有些道路我们无法避免,应该尽全力将它走好,但之后,你是否会依据初心,向着心中的那个方向,像朝圣者一样虔诚地走下去呢?(对“必须走的路”和“自己想走的路”进行概念界定,是为下文提出观点提供逻辑依据) 2.辨析概念:展开具体分析的抓手 不少考生在议论说理中存在空泛、笼统、模糊等问题,如果能围绕核心概念展开分析,那就做到了具体化,进而避免了空泛等问题。试以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为例。材料的核心概念是:劳动。在展开分析议论时,就可以就材料中的“不理解劳动”进行辨析。所谓“不理解劳动”包括不理解劳动的含义以及不理解劳动的意义,即不知道“劳动是什么”和“为什么要劳动”。我们可以围绕第一类同学的话进行分析,即“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这种言论,就是“不理解劳动”的典型表现。具体说来,一是没有全面把握“劳动”的内涵,劳动包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等,这类同学显然是以偏概全,误以为“劳动”就是体力劳动,学习又何尝不是一种劳动形式呢?其二要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起来,以为体力劳动占用了脑力劳动的时间。针对这种言论,我们可以结合“演讲稿”的文体以及其他要求进行如下写作: 同学们,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热爱劳动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劳动的内涵。如果连劳动是什么都不知道,又何谈“热爱劳动”呢?有的学生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这就是一种“不理解劳动”的典型心理。在他们心中,学习和劳动是对立的,劳动会挤占学习的时间。大家想想,劳动是不是既包含体力劳动,也包含脑力劳动?既然如此,学习不也是一种可贵的劳动吗?我们现在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素养,以后才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这不就是在进行创造性劳动吗?当然,那是不是说我们整天只专注于学习就可以了,不需要做任何体力活?也不是。以学习这种脑力劳动为主,学习之余我们可以适度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两者是不能偏废的。 其实,要想真正用好概念分析法,可以从核心概念的来源、表现、本质和意义四个层面来追问探索,进而把具体分析进行到底。试以“钝感力”为例详细说明。 (1)追问来处,正本清源 “钝感力”意为“迟钝的力量”,出自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创造。通常情况下,迟钝是个贬义词,我们需要的是敏捷、迅速、高效、睿智。“钝感力”的出现让人意外之时,也应追问其出现的背景,即渡边淳一为什么要提出“钝感力”一词。 与钝感相反的就是“敏感”,在当今快节奏、高效率、巨变化的生活中,敏感让我们对周遭迅速作出应激反应,但过于敏感却会让人受到伤害,而木讷、迟缓的钝感恰好让我们拥有一层保护,它是保持从容和愉快心情的重要武器。 (2)追问表现,具体分析 对钝感力产生的背景了解了之后,还要从事例素材和理论素材两个维度追问其具体表现。在事例素材方面,有韩信、司马迁、苏轼、阿甘等例子作为典型论据,分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伤害时的具体表现,能总结出拥有钝感力的人大多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他们能迅速忘却困难,不因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波动,会为了既定目标继续从容前进。在理论素材方面,有重剑无锋、大智若愚、大敏若讷、呆若木鸡等材料作支撑,分析其内蕴,会发现貌似外在相反两极的钝感和敏感在一定情况下会接近转化,这正是道家特有的辩证思维。 追问表现,实际上是对抽象概念的具体化,通过对丰富理据的具体分析,对核心概念的表现进行梳理和归纳。 (3)追问本质,抽象提炼 通过对大量事例和理论素材的深入分析,需要再进一步追问核心概念的本质。这个过程既是由形象到抽象的提炼过程,也是对核心概念到底“是什么”的理性总结和精准回答。 追问钝感力的本质,可以提炼出它是钝于外而敏于内的一种潜在力量,它让人不受外界干扰,只关照于内心所需;它不是迟钝,而是排除外界干扰、积极向前的人生态度;它是一种内心修炼,教人学会在困难、伤害、挫折中勇敢前行。 (4)追问意义,升华智慧 认清本质后,还要追问核心概念的意义,将其上升到更高层面,或作为推崇的价值观、处世准则来褒扬,或表达对现状的忧虑,或传达对美好的呼唤等等。比如追问钝感力的意义,它就是一种修心的方式、处世的态度、生活的智慧。 通过上面对钝感力的来源、表现、本质和意义的追问,可以形成如下分析段落: 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拥有钝感力的人更易在竞争激烈、节奏飞快、关系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获得自身内心的平衡。(来源)面对他人的嫉妒、中伤和刁难,不能如临大敌,而要仔细思考对方那么说的原因,体察对方的心情,拥有心胸宽广的钝感力,不管多么痛苦的事情,都能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在亲密关系中,彼此缺点因距离而放大,矛盾和冲突也随之而来。彼此长久的相互容忍和体谅,是各自出色的钝感力在支持和守护。(表现)“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其实就是钝于外而敏于内,关照内心,不受外界影响。钝感力,其实就是修心,让内心慢下来,让自己在忙忙碌碌中找到一份安静和宁静,可以更坦然地去面对一切。(本质、意义) 二、理解概念常用的方法 1.阐释法 一般有“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通常用的是后者。2015年全国卷Ⅱ作文题核心概念是“风采”,请看一考生对此作出的阐释: 何谓风采?风采不能用才气、奉献、成败等实际的评价来衡量,风采展现的是一种独到的生活方式,它不仅仅在于争取和奋斗,也不仅仅在于意义和价值,更在于生活趣味与人生情怀。故风采之选,宜观情怀。 这里对“风采”的解释,全面而又重点突出,为自己的立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般而言,对概念内涵的阐释,固然需要词典义,但更需要结合文章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2.拆字法 有时候对概念阐释可以推形及义,即通过对字形的分解,提炼出概念的核心要素。如文章《“信”与“伪”》,作者就是这样分析的: “伪”字充分揭示了人性的卑劣,“人”“为”的行为即是“伪”,“伪”是专属于人类的行为,是“人”为钱、为权、为名、为利、为不可告人的私欲而刻意“为”之的行为。“伪”是诚信的敌人,更是人性的敌人。 这种类似说文解字的概念分解法,会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平实的概念生动化,往往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汉字中有大量的会意字、形声字,推形及义本来就是理解字义的方法。不过,字义不是议论文中的概念,照搬字典解释,往往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这里所说的阐释概念的“拆字法”,有时候还要对字形展开合理的联想,多角度地丰富字义,这样才会得到更多的灵感和启示。比如,在议论文《成为人生“赢”家》中,作者着力阐释“赢”这个概念: “赢”由“亡”“口”“月”“贝”“凡”这几个字构成。“亡”是有牺牲精神,“口”是学会沟通,“月”是日积月累,“贝”是善于利用资源,“凡”是有平常心。 作者别具匠心,对“赢”字巧妙分解,并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对如何“成为人生赢家”这个问题,通过对“赢”的概念的分解阐释,自然有了论证的五个角度:有牺牲精神,学会沟通,日积月累,善用资源,具有平常心。构思巧妙,内容充实。 3.拆词法 更多的时候,概念是一个词而不是一个字。而对于一个词而言,构词的方式就是我们分解概念时要仔细揣摩辨析的地方,是我们思维细化的一个方向。认真分析每一个语素,辨字析理,往往会让概念的阐释更有逻辑的说服力。譬如《论修养》一文: “修养”,顾名思义指人的行为和涵养,即内心和外在的完美优秀品质。它更注重外在行为上的。古人说:“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显而易见,“修”有“锻炼”“提高”“完善”之意,而“养”正是“修”所要达到的状态和结果,更可以说成是一种“大悟”和“境界”。而这种大境界也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只有经过“切、磋、琢、磨”才有望得到“涵养熏陶”,可见实现修养也并非易事。虽然如此,从古至今还是有很多人去努力、去尝试,“圣人”的大彻大悟的高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如果像孔孟和老庄这样的“大圣”“大贤”多如牛毛,恐怕“修养”二字的韵味会很暗淡,正因为圣贤人少,以“圣贤”为载体的修养的人格外化才更加让人仰慕,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人们才前赴后继、摩肩接踵向圣人学习,以便提高自身修养。出于对“修养”的仰慕和期待必然会产生“修养”的动力并获得相应的成果,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 此处通过分解辨析“修”“养”二字,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修”是“锻炼”“提高”“完善”,“养”正是“修”所要达到的状态和结果——概念瞬间明晰化。 4.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把两个相近或相反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较辨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使概念更为明晰,使论证走向深入。 实战演练,练就写作技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慎独”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君子慎其独也。”这是一种儒家的修养方法,意谓个人独处时也能按照“道”的要求行事。 (2)“慎独”就是不论有无人在,都自觉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不做有可能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并最终损害自己利益的事。 (3)“慎独”既是一种克己自律、自我修养的方法,更是一种高尚道德的体现。 (4)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林则徐在其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中堂,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晚清名臣曾国藩的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 请以“慎独”为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注意 立意自定,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写作指导 材料分析:这是一道以“慎独”为标题的作文题。材料对“慎独”做了详细的解读。材料(1)认为“慎独”是个人独处时也能按照“道”的要求行事。材料(2)说不管是不是“独”,也要“慎”。材料(3)指出“慎独”既是自我修养的方法,也是道德的体现。材料(4)以康熙、林则徐和曾国藩为例,表明他们对“慎独”的重视。考生可以结合什么是“慎独”,为什么要“慎独”,怎样做到“慎独”等进行写作。 立意提示:①慎独,人生的至境;②慎始与慎终;③独处,检验一个人修身养性的试金石;④慎独是人生的必修课;⑤千金难买是慎独。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