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0-03-09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中的主要概念,理清文章的记叙思路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质以及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知识储备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28年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贺知章的名诗《咏柳》,是因为他的挖掘,才入选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

知识清单

一、正字音

灼灼()   亭皋()  征戍()涔()阳     万应锭() 

筌()      门闩 ()   桅()杆  窸() 迢()远

柳恽()庾信()

二、辩词义

1.传诵传唱

(1)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代表作《难忘今今宵》《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我和我的祖国》等整个中国。

(2)周恩来是 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他与一代伟大女性邓颖超的美满婚姻,一直是世人的佳话。

2.典型典范

(1)这个浪费的,从反面教育了我们,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增产节约的重要意义。

(2)当前,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在产业规模、工业体系、未来科技等方面已成为全球的。  

3.一言难尽不可言传

(1)我们对残疾人的关爱是只可意会,的。

(2)陈一冰感慨:“从一名业余选手,走进国家队,最终踏上奥运赛场并夺冠,其中的艰辛和苦楚,……”

四、积词语

1.陕西省文物部门透露,坐落于西安咸阳空港新城附近的唐代才女上官婉儿墓,墓葬盗掘严重,出土随葬品相去无几,没有人们期待中的精美壁画。(   )

2.任何事情都是开头难,但时间长了就会熟能生巧,由难变易,由拙变巧。  ( )

3.优秀的文学作品清新自然,不落于言筌,往往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实深的意境。( )

4.“不负众望”与“不负众望”表面上看相去无几,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要在语言表达上达到一定的境界,非下一番苦功不可。()

问题探究

问题1:作者在文中援引了大量关于“木叶”的诗句,试分析这对阐发道理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问题2:认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性语句,把握全文大意。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意味的不同。

问题3: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问题4:这文章实际上谈论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要用“说木叶”作为标题?

一、zhuó    gāo    shù      cén     dìng     

quán        shuān       wéi  

xīsū        tiáo      yùn      yǔ

二、1.(1)传唱(2)传诵

【辨析】传诵: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传唱:(歌曲等)流传歌唱。

2.(1)典型(2)典范

【辨析】“典型”指具有代表性的人成事物。是中性词,可用于好的方面,也可用于坏的方面。“典范”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是褒义词,只能用于好的方面。“典型”除作名词外,还可作形容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典范”只能作名词。

3.(1)不可言传(2)一言难尽

【辨析】两者都有“说不清楚”的意思,但使用的对象和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用一句话难以说清楚。“不可言传”指对某些事理也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三、1.ד相去无几”形容彼此之间相差不大。不合语境。

2.√“热能生巧”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使用正确。

3.√“不落于言筌”指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刻意修饰的痕述。使用正确。

4.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指开始相差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有一点儿差错。不合语境。

问题探究:

1.答案: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子,接引出谈论的话题;二是例证,使对道理的分析有理有据;三是增强文气,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林庚先生此文揭开了鉴赏诗歌创作的神秘面纱。作者在文中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中“木叶”意象的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附着并渗透于具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引导读者领悟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深蕴其中的道理。

2.(1)“树叶”与“木叶”:“树”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树”与“叶”的形象是一致的,“树叶”可简化为“叶”。“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的鲜明的形象,使人们容易想起树千,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2)“落叶”与“落木”:“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落叶”更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二,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4. 一是小中见大,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本叶”作为论题,以此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自然贴切;

二是以“木叶”作为例证,使文章富有形象感,阐释有凭有据。

在文中作者先排除了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究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的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道理,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