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总结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2020-03-09 手机版


 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一、单元学习目标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

  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二、单元学习任务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课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阅读史传文,要关注文章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理解。阅读诸子的著作要把握他们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从中吸取思想养分。学习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先秦诸子文章,完成以下任务。

  1.孔子表示“吾与点也”,孟子提倡“保民而王”,庄子重视“依乎天理”。把握这样一些观点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深人理解相关文章,也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这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找出并分析文中的重要观点,进而深入理解全文。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与同学讨论。

  2.《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恒晋文之事》都展现了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阅读这两篇文章,结合文章写作时的社会现实,思考这些理想的意义,理解儒家治理国家的主张,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人思考。甚至对史书的记载提出质疑。

  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史传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鸿门宴》中是谁真正主导了事件的走向?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细读课文,探究上述问题(也可自己设计问题),写出自己的看法。

  4.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在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往往是多重的。有人认为“随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4.学习文言文,需要多诵读,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和语法知识,逐步形成文言语感。

  如文言中一些常见的实词,义项较多,可用卡片记录下来,总结梳理不同义项及相关例句。并根据学习情况随时增补新的内容。仿照示例,为本单元的一些义项较多的实词制作卡片。

三、单元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孔子与《论语》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2.孟子与《孟子》

1)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2)《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3)“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4)孟子名言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3. 庄周与《庄子》

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周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偏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其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4. 左丘明与《左传》

左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春秋三传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即“说明《春秋》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

5.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约公元前90),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年二十,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遍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了充足准备。二十几岁任郎中,三十六岁父谈死,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广泛阅读皇家藏书和档案,四十二岁主持改订历法,修“太初历”,同年开始写《史记》。五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因《史记》未完成而忍辱接受宫刑。

  (2)《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记载了历代帝王诸侯和人臣的言行事迹与时代兴亡礼法制度。

  《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这部作品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语言简练朴素,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这部书中的内容贯穿古今,使中华文化历经千年风霜,百川汇海,生生不息。它让一个个时代的英雄和他们所创造的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永存。

  2.背景资料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孙心做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在巨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进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3.相关知识

  (1)纪传体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史书。它的特点是:“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这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其缺点也很明显:“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以《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以上引文均见《史通二体》)虽然如此,但纪传体史书纪、传、志、表等分工清楚,故其书囊括内容广泛,且记述详明,是其他任何体裁的史书无法比拟的。所以我国的“正史”,均为纪传体史书。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是通史,其他均为断代史。

  (2)关于鸿门宴的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

  (3)楚汉之争

  继推翻秦朝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又进行了四年多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当时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故称楚汉之争。

  初时楚强汉弱,但战争却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夺取天下而告终。项羽失败,有两线作战,疲于奔命,刚愎自用,不能用人等种种原因。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他的政治理想只是作割据诸侯的霸主。这从亡秦后他分封诸侯王而自称霸王看得很清楚。但这种战国式的政治格局曾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非民心所向;且经秦的统治,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已经薄弱,不合历史发展潮流。加上他处事不公,制造和加剧了各诸侯间的权力纷争,他所架构的政治格局先天不稳。而刘邦与楚争权的过程,实际上是又一次吞并诸侯、统一天下的过程,他所建立的是与秦一样的一统的帝国。

(二)重点字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通假字

  1、鼓瑟希(稀)

  2、莫春者(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欤)

  二、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官职、大的官职)

  4、曾皙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三、古今异义(古/今)

  1、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军队编制单位之一)1

  2、且知方也(是非准则/方向、对方、方法等)

  3、如五六十(或者/如果,像)

  4、如其礼乐(至于/如果像)

  5、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

  四、一词多义

  (一)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那,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二)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

  2、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

  (三)言:

  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五、文言句式

  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3、尔何如?(宾语前置)

  4、何伤乎?(宾语前置)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状语后置)

  6、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7、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8、尔何如(宾语前置)

  9、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10、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1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12、浴乎沂(状语后置)

  13、风乎舞雩(状语后置)

  14、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2.《齐桓晋文之事》

一、重点字词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 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 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 ;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 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闻:使动,使……听到

  二、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 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明以(之)教我

  5、及(之)陷于罪

  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 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 何

  4、牛何之(牛之何) 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 之

  6、舆薪之不见 舆薪 见

  7、何以异  以何

  8、未之有也 之

  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独何与

  6、树之以桑

  三、文言文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四、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 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接着就

3. 《庖丁解牛》

一、字音

(1)砉然(huā)      (2)騞然(huō)

(3)謋然(huò)     (4)批大郤(xì)

(5)导大窾(kuǎn)   (6)肯綮(qìng)

(7)大 (gū)      (8)新发于硎(xíng) 

二、成语积累

写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所包含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3)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文中意为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4)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砉然向然 通“响”,声响

(2)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怎样

(3)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此指拭擦

2.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虽然是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3.一词多义

(1)然因其固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连词,但是沛公然其计:动词,认为……对

(2)乎技盖至此乎: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呢”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而况大乎:表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4.词类活用

(1)良庖岁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

(2)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月。

(3)以无厚入有间:形容词作名词,很薄的刀刃。

5.翻译句子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我所爱好的是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技术了。

(2)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既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译文: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用刀砍断骨头。

(4)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

译文: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尚且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

四、名言警句

 课文名句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4. 《烛之武退秦师 》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名作动,把……作为疆界)

③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边邑)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②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目的,来)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表目的,来)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⑥以乱易整(介词,拿,用)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承接,才)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啊)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怎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句末语气词)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⑦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

⑨因人之力而弊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2.省宾语

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六、重要实词

1. 辞曰:“臣之壮也,;……”(辞:推辞)

2. 犹不如人(犹:尚且)

3.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给予)

4.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5.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延伸)

6.不阙秦(阙:侵损)

7.惟君图之(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8.乃还(于是撤军)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

10.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敝,损害)

11.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12.亦去之(去:离开)

5. 《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具:通“俱”,都

3毋从俱死也

毋内诸侯 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使进入

4距关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

5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6沛公奉卮酒为寿 奉:通“捧”

7不敢倍德 倍:通“背”,忘恩 

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10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11不者    不:通“否”,不这样的话

1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接纳,使进入

14沛公不胜杯杓                杓:同“勺”,酒器

14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座位

二、古今异义

1范增说项羽曰  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   去:古义,离开,逃走;今义,离开某处前往某处

4秦时与臣游    游:古义,交往;今以,游玩

5约为婚姻 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古义,不同寻常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9将军战河北 河北:古义,黄河以北;

   今义,河北省

10臣战河南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

今义,河南省 

11若入前为寿        寿:古义,动词,敬酒时献祝颂之词

今义,长寿

12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仔细说来,详细地讲

13四人持剑盾步走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4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 名词作动词

2沛公欲王关中

秦地可尽王也           王:称王 名词作动词

3 此其志不在小     小:小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

4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形容词作动词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

6沛公今事有急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急:危急的事 紧急情况 形容词作名词 

7亡去不义       义:恪守道义 名词作动词

8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旧交情     形容词作名词

9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他活     形容词使动

10吾得兄事之 兄:像兄长一样 名词作状语

事:侍奉       名词作动词

11籍吏民  籍:造官吏名册和户籍册或登记 名词作动词

12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每日每夜 名词作状语

13于是项伯复夜去       夜:连夜名词作状语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 动词使动

15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东南北西:名词作状语,

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16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以目示意 名词作动词

17若入前为寿 前:上前 名词作动词

18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词作状语

19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停止 动词使动

樊哙侧其盾以撞 侧:使……侧过来 动词使动

20披帷西向立            西:向西 名词作状语

21头发上指             上:向上,名词作状语

22刑人如恐不胜         刑:施加刑法,名词作动词

2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之为王,名词使动

24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  形容词作动词

25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续者  动词作名词

26大行不顾细谨        细谨:细枝末节 形容词作名词

27四人持剑盾步走  步:用步行的方式 名词作状语

28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 名词作动词;间:抄小路 名词作状语

间至军中       间:抄小路 名词作状语

29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之破  形容词使动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用“……也”表示判断

①此天子气也。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用“……者,……也”表示判断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③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3)用“为”表示判断

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此亡秦之续耳。

Ⅱ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

②今日之事何如?:今日之事如何?

③客何为者?:客为何者?

④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⑤何辞为?:为何辞?

⑥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2)定语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我持一双白璧

玉斗一双:一双玉斗

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冒号后为正常语序)

1沛公军霸上:沛公(于)霸上军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

3沛公欲王关中:沛公欲(于)关中王

4贪于财货:于财货贪

5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以沛公言具报项王

6长于臣:于臣长

7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将军于河北战,臣于河南战

8得复见将军于此:得于此复见将军

9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

⑤因击沛公于坐



⑦⑧



3)主谓倒装

为之奈何:奈何为之

Ⅲ被动句

1)用“为所”、“为……所”“为”表示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2)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Ⅳ省略句

1沛公军(于)霸上。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为(吾)击破沛公军。

4具告(之)以事。

5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毋从(之)俱死也

6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7君为我呼(之)入

8沛公奉卮酒为(之)寿

9(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0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1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13卫士仆(于)地

14则与(之)斗卮酒

15则与(之)一生彘肩

16加彘肩(于盾)上

17还军(于)霸上。

18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

19竖子不足与(之)谋。

五、固定句式

1无所:没有什么(反义:有所)

2孰与:跟……比,……更……

3所以……者,……也:之所以……,是……

4军中无以为乐:没有(用来)……的

5项王未有以应:有(用来)……的

6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六、重点句子翻译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3、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4、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5、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7、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8、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9、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2、不然,籍何以至此?

1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

1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5、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7、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8、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9、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20、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2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3、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4、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25、沛公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2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27、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

28、沛公安在?

29、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30、竖子不足与谋!

3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32、吾属皆且为所虏。

七、重点实词

1) 旦日飨士卒 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2) 妇女无所幸 幸: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

3) 急击勿失 失:指失去时机

4) 鲰生说我曰 鲰:浅陋、卑微

5)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力:合力

6) 披帷西向立 披帷:揭开帷幕

7) 瞋目视项王 瞋目:瞪眼

8) 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戒的姿势

9) 则与斗卮酒 斗卮:大酒杯

10) 拔剑切而啖之 啖:吃

11) 大礼不辞小让 小让:细小事情上的礼节

12) 如今人方为刀俎 刀俎:切肉用的刀和砧板

13) 大王来何操 操:拿,这里是携带

14) 旦日飨士卒 旦日:第二天早上

15) 为之奈何 奈何:如何、怎样

16) 鲰生说我曰 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

17) 秋毫不敢有所近 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

18) 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的原因

19) 军中无以为乐 无以:没有能够用来……的

20) 项王未有以应 有以:有可以用来……的

21) 孰与君少长 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相比…哪一个…

22)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唯恐

23) 沛公起如厕 往,到……去 

24)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意愿

25)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料想

26)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

27) 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

28) 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

29)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

30) 哙拜谢 感谢

31) 乃令张良留谢 兼道歉和告辞义

32) 沛公军霸上 驻军

33) 从此道至吾军 军营

34) 为击破沛公军 军队

35)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说,动词

36)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话,名词

37) 妇女无所幸 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

38) 故幸来告良 幸亏,副词

39) 亡去不义 离开

40) 相去四十里 距离

41) 当是时 正当……时候,介词

42)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敌、抵挡

八、虚词

(一)、为:

1) 使子婴为相 担任

2) 为击破沛公军 替

3)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是

4) 臣为韩王送沛公                      替

5) 为之奈何 对付

6)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7) 君为我呼入 (前者)替;(后者)制定

8)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前者)给;(后者)成为

9) 君王为人不忍

10) 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

11) 军中无以为乐 作为

12) 客何为者 做,干

13) 窃为大王不取也 认为

14) 我为鱼肉 是

15) 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16) 公为我献之

17) 吾属今为之虏矣

(二)、因:

1) 因言曰 趁此

2) 不如因善遇之 趁机,趁着

3)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于是,就

4) 因击沛公于坐 趁此

5) 因招樊哙出

(三)以:

1) 具告以事 介词,把

2) 籍何以至此   介词,凭

3)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4) 还军霸上,以待项王 表目的连词,来

5) 所以遣将守关者

6)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7)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8) 请以剑舞

9) 常以身翼蔽沛公

10) 樊哙侧其盾以撞

11) 项王未有以应

(四)、且:

1)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副词,尚且

2) 若属皆且为所虏 副词,将

3) 且为之奈何 副词,况且

(五)、然:

1) 然不自意 然而,连词

2) 不然 这样,代词

3) 项王默然不应 ……的样子

(六)、之:

1) 故听之 代鲰生

2) 为之奈何 代这件事

3) 臣活之 代项伯

4)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 今日之事何如 助词,的

6) 立而饮之 代酒

7) 拔剑切而啖之 代彘肩

8) 公为我献之 代白璧和玉斗

9) 吾属今为之虏矣 代沛公

10) 珍宝尽有之

1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2) 项伯杀人,臣活之

13) 吾得兄事之

14)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5) 今者有小人之言

16)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17)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8)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9) 此亡秦之续耳

20)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七)、而

1)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 项王按剑而跽曰

5) 立而饮之

6) 拔剑切而啖之

7) 劳苦而功高如此

8)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9) 拔剑撞而破之

九、特殊句式

判断句

5)用“……也”表示判断

①此天子气也。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用“……者,……也”表示判断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③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7)用“为”表示判断

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8)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Ⅱ倒装句

4)宾语前置

①今日之事何如?

②大王来何操?

③沛公安在?

④客何为者?

⑤籍何以至此

⑥何辞为?

5)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贪于财货

③具告以事

④长于臣

⑤因击沛公于坐

⑥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⑦得复见将军于此

⑧沛公欲王于关中

⑨沛公军霸上

Ⅲ被动句

3)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4)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Ⅳ省略句

①沛公军(于)霸上。

②沛公欲王(于)关中。

③为(吾)击破沛公军。

④具告(之)以事。

⑤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⑧还军(于)霸上。

⑨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

⑩竖子不足与(之)谋。

(三)课文中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2. 《齐桓晋文之事》: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3.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全文以庖丁解牛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对待客观事物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要“以无厚入有间”,就能“游刃有余”,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本文的字里行间,表面上看,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表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追求。

4. 《烛之武退秦师》:本文所叙内容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当时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文中提到的晋侯即晋文公重耳,秦伯即秦穆公任好,他们两人先后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中。当时晋国势力强于秦,秦与晋结为姻亲关系,双方为了暂时的共同利益,采取联合行动。楚国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郑国是晋、秦、楚三国必争之地,为了遏制楚势力向北扩展,秦晋联合出兵攻郑。

5. 《鸿门宴》:《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远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