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第一课时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0-03-09 手机版


 一、导入:

出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明确其出处,引出孟子及《孟子》:然后梳理文化常识: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滕文公》、《公孙丑》、《万 章》、《告子》、《离娄》、《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 、《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44岁的时候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历宋、滕、魏、齐、梁诸国。在齐国的稷 下学宫任教期间,被尊为卿,得享相当于上大夫的俸禄,作为著名大师,孟子有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往来于诸侯之间,其车乘之多,随从之众,已大大超过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规模。虽然孟子得到各国君主礼遇,但其主张终不为当权者所用。始终未被重用。62岁结束周游生活。

孟子见过7位诸侯,分别是梁惠王、齐宣王、宋偃王、滕文公、邹穆公、薛文公、鲁平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那么这次对话发生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介绍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 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 ,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二.学习目标:

1.梳理文言知识点,在翻译的基础上读懂文本。(重点)

2.疏通文意,领略孟子循循善诱的说话艺术。(难点)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解题:

“齐桓”即春秋时 期齐国国君“齐桓公”

“晋文”即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文公”

这二者都是春秋五霸中的代表人物。

“事”指的是争霸之事。

(二)听录音,标注难读的字词注音。

(三)梳理知识点:

1.闻、徒、道、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王;

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谈论“王道”。

2.何如、王、保民而王、御、若、之、衅、觳觫、若、就、然则、与、易、识、诸、爱、固、诚、褊小、爱。

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肯定齐宣王能够做到。

插入知识提问——考考你:

焉:

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且焉置土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徒劳无功。

3.徒手擒贼、家徒四壁、徒步前往。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4)天涯若比邻 、安之若素、置若罔闻

(5)天若有情天亦老

(6)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之   

(1)牛何之

(2)古之学者必有师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 顷之,烟炎张天 /填然鼓之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8)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异、恶、若、隐、择、宜乎,乃、仁术、庖厨、说、忖度、乃、反而 求之,不得吾心、戚戚、复、钧、明、察、秋毫之末、舆薪、许、形。

剖析齐宣王未成王道的原因,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4.超、语、诚、折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寡妻、御、举、推恩、无以、妻子、所以、大过人、权、度、度。

为齐宣王指明努力的方向。

插入知识提问——考考你: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家祭无忘告乃翁

(3)此乃大丈夫也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1)帝感其诚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四、快速回看课文,思考:孟子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

1.“臣未之闻也”巧妙岔开话题;

2.抓住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其 具有“保民”的基本条件,拉近与齐宣王的距离。增强故事性,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3.“一羽之不举”“舆薪 之不见”的一组比喻和“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的一组对比性的比喻反复说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使得说理形象准确,浅显易懂。

五、作业布置:翻译下列句子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2.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5.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附:《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 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 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 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