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美感类话题作文题解及构思示范(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江苏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严维民 [小引] 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如果说,美是从客观方面对人的本质力量积极肯定的话,那么,美感就是从精神方面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丰收在望的田野,鳞次栉比的建筑物,赏心悦目的自然风景,动人心弦的艺术作品……都是由于我们能看到“人的本质力量”而引起美感的。奇妙的是,我们可能不知道美感是何物,也不一定意识到应该如何如何地去写出美感,但只要进入审美状态,我们就可以将美感表现和抒写得十分动人。对此,我们不必从理论上作出深入的探讨,但却可以从许多的实例上去深刻地感悟那些丰富的美感以及展现这些丰富美感的动人灵采。 [导写示例] 题目一: 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谢眺从层楼累榭了望自然风光,写下了“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说的是被自然美景陶醉,连酒都不想喝了;刘禹锡游九华山,有“奇峰一见惊魂魄”之句,盛赞它的“造化一尤物”;苏轼抬头望月,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足见自然美有着何等巨大的力量。人和自然息息相通:我们常常把感情投射给美的自然;反过来说,自然美又常常唤起我们的美感。 试以“美感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展示美感的文章。立意自定,体裁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导引: 对自然美和对自然美的感受要有辩证的理解:(1)自然美是千差万别的,但不同的自然美却可以获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感受。(2)自然美具有多面性,对自然美的感受也同样具有多面性,因而欣赏者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带着不同的心情对视,也就有可能获得不同的美感。(3)与自然美的多面性有着直接联系的是自然物的美丑二重性,是自然物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属性。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既可以用不同的自然美表达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美感;又可以就同一个自然美抒写不同的美感;还可以在同一篇文章里展示对同一自然物的美与丑的感受, 一般是以丑衬美或抑丑扬美。 例文一: 恋树情结 江苏南通市天星湖中学高二(4) 黄慧林 我坐在楼上看风景。 (一) 窗外好香。虽然我一直不喜欢桂花,但我却不能否认它的香。天一直很晴,我终不能以心的暗淡来描述天为死灰。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会随人的意志而转移,所以晴天还是晴天,只是在某些人眼里晴得可爱,在另一些人眼里晴得刺眼——境由心生啊! (二) 我从来都不否认自己是个懒惰的人 ,喜欢托腮望窗外是最好的表现形式,一看便知道是个闲人。当这一动作重复了n+1次后,我悄悄地恋上了窗外那棵并不是很挺拔的树。只是悄悄的,怕惊了它。它真的一点也不高,我从窗内看过去,只能看见它的一点顶端而已,且是稍稍昂起头才能看见,于是称之为“发育不良”。有时候,看似无意的目光飘出窗外,贪婪地注视着它,却不敢报以微笑,美其名曰“欣赏”,但还是没有达到令我大加赞赏的程度,于是便吝啬了自己的微笑。 (三) 这几天风很大。坐在窗边很冷,尽管玻璃滤去了一部分,但逃过来的风报复似的变得更尖厉,它们钻进了一些,又钻进了一些……我不禁颤抖几下。从楼上望过去,小树更柔弱了,在风的肆虐下,它不停的摇晃,似乎在做着极力的反抗,它是那样纤弱,却坚决不肯底下自己的头。于是我讨厌风,讨厌他的盛气凌人,残忍得对一个脆弱的生命都不肯放过。然而,过去我总固执地认为,小树只需要绵绵的春风抚摩,现在却突然悟出一个道理:其实,小树的成长不也需要狂风甚或暴雨的洗礼吗?也许只有在跟狂风暴雨的搏斗中才会使它的根须伸入大地的深处,历练得更加坚韧和刚强吧? (四) 恋上那棵数,虽然它是那样的不匀称,它的顶部长着浓密的树叶,而往下一点,则只剩下几个光秃秃的树丫叉着,也许这就是生物老师讲的顶端优势?总之,它是棵丑树,而我却欣赏它;没有它,心中那份情愫又该向谁倾诉?而且它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独立的,而我却是个很善于寻找情感归宿的人。当我将自己所有的情感寄托在它身上时,我便永远地埋下了这棵恋树的情结。 后记 当我们理性的去看某一事物时,我们便不再肤浅地一味苟同别人的见解,不再单纯地认为某一具体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一律于人们的主题。而当我们将全部的情感投入某一事物时,生命便开始蜕变。在生命的空隙间,我们应当学会思考,学会欣赏。 点评: 本文借与一棵树的对话,展示了作者一个相对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 作者以“我坐在楼上看风景”领起全文,然后,将视线投向晴天下的一棵桂树,揭示外物的客观性和内心的主观感受,并抓住后者引出“境由心生”的道理。在第二部分,以“闲人”二字点明审美心态。正是这种没有一点“杂念”的心境,才使她“悄悄恋上”这棵“并不是很挺拔的树”。比之第一部分,感情是深了一些,然而由于它的“发育不良”,我还是“吝啬了自己的微笑”。第三部分,打破了先前的那种“闲人”的心境,让自己在寒冬里的“颤抖”中,审视和感受那个与寒风“奋力反抗”的“脆弱生命”,并获得生命“需要历练和洗礼”的审美感悟。第四部分,则回归平静,写将自己所有的情感投射到桂树上,并“永远地埋下了这棵恋树的情结”。而后记部分则用纯议论的方式,揭示了审美情感的重要功能和审美观念的辩证规律。 全文以桂树为聚焦点,移情于景,由浅而深,渐入佳境。其间多次抑扬互动,以丑衬美,对展开审美心态、推进审美情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气氛上看,(一)、(二)、(四)三个部分温馨平和,而第三部分阴冷狂暴。两种气氛相反相成,即在对立的运动中达到艺术画面的和谐统一。 这是一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很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很值得一读。 例文二: 欣赏 南通市一考生 有这样的一种昆虫,自从出生的那刻起,它似乎就明白了来到这个世上的使命。于是它等待着,积蓄着能量,直到一年后的一天,它破茧而出。但它来不及去享受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就去适应环境,寻找配偶,繁衍后代,然后便在黄昏中死去了。 我合上百科全书。蜉蝣,真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动物,这种幼小的生命似乎被大自然玩弄了,为了一天而付出一年的代价,值得吗?我摇摇头。 一天后的一天,我又打开了百科全书,又翻到了那一页,细细咀嚼文字。突然,蜉蝣在我脑海里的形象高大起来,甚至我有些……有些欣赏它。 我欣赏蜉蝣的务实。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它是多么脆弱的一个生命啊,甚至禁受不住一丁点的风吹雨打。但是,它在卵壳里整整呆了一年吸收养分却并不急于破茧而出,去享受自然。所以在蜉蝣的眼里,一年等于一天。 我欣赏蜉蝣的毅力。现在,我再也不会认为蜉蝣是被大自然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悲剧似的生物了,大自然只给了它一天的生命,却要用一年的时间来考验它。如果它耐不住这一年的寂寞,那么等它的将是更早降临的死亡。 我欣赏蜉蝣的奉献。一年换来的一天是何等的宝贵呀!但它深知自己背负着家族的使命。它毫不吝惜地把这一天给了一个一年,为的就是让这个种族在这个星球上生生不息。 或许有的人会笑我多情,会说蜉蝣的日程早就被大自然安排好了的,它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生命而已。我承认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我的想象,也许我没有必要去欣赏它,把它认作那么高尚。但你不觉得我们应从对蜉蝣的欣赏中汲取些什么吗?蜉蝣的务实,蜉蝣的毅力,蜉蝣的奉献……哪一点不值得我们学习? 或许,欣赏所获得的感觉只是无形的、虚幻的,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把这些无形的、虚幻的感觉化为自己有形的、实在的价值。就像对蜉蝣一样,从这些幼小的生命身上,通过挖掘,发现诸多的闪光点,从而化作自己的人生信条。这,才是欣赏最本质的含义。 点评: 蜉蝣,虽然是昙花一现的“小美”,但又何尝不是人生的象征?从蜉蝣极其短暂的一生里,作者却获得了关于人生意义的审美感悟。作者主要用议论和抒情的方式,层层深入地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感悟的具体内涵。“从这些幼小的生命身上,通过挖掘,发现诸多的闪光点,从而化作自己的人生信条。这,才是欣赏最本质的含义。”这两句对启迪我们从“小美”中去发现和推崇“大美”具有重要的作用。 题目二: 生活领域是无比广阔的,生活中的美也是无比丰富的。无论在城市,在乡村,在工厂,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在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它们时时刻刻都在陶冶着人们的心灵,愉悦着人们的精神,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引领人们健康向上地发展。那么,你对生活中的美有怎样的发现和感受?罗丹说过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睁大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一定能从生活中获得丰富而又鲜活的美,体会到“人的本质力量”的美感。 请以“美感与生活”为话题写一篇展示美感的文章。立意自定,体裁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导引: 这里所说的生活美就是社会美,它包括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当我们看到钢花飞溅、铁水奔流的场面,或者挥镰收割、截流合龙的情景,当我们看到整洁美观、朴素大方的居室布置,或者简练明快、赏心悦目的服饰打扮,当我们看到谦虚谨慎、助人为乐,或者克己奉公、诚信待人的风尚和美德……总之,当我们置身这些丰富而鲜活的生活美的时候,谁不为之而感动和沉迷?这种感动和沉迷就是生活赐予我们的美感,请把这种美感择其一个或几个写出来吧…… 例文: 农耕时代的爱情 邢小燕 我喜爱古典而优美的农耕时代,喜欢农耕时代没有污染的植被、水质、饮食和风情,还有农耕时代纯洁如水的爱情——那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相爱了八年十年女孩子还是处女的爱情。 我的豆蔻年华的祖母就是这样的少女,在她的故乡皖南西递,在那些雕梁画柱的木质老房子里,我的梳一根麻花辫的祖母,种兰草、采野蕨、写诗词。就在正月十五灯会上,在那个黄梅戏清歌如露的夜晚,她爱上来徽州避战乱苦读书的祖父——那个瘦弱的穿一袭竹布长衫腋下总是夹一卷线装书的少年。爱情像兰花,在山石后面开不真切,但香气是幽幽袭人,相会的男女采兰为誓,把自己幻想成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与崔莺莺,你送我一方丝帕,我送你一把折扇,那些丝线和宣纸精心制成的定情物带着农耕时代的古典与唯美,伴随着少年人赴燕赵、下萧湘,去经商,去求功名。日子如后山的野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祖母就在皖南深山里,带着三四个孩子,她沉默守望着,一如箱笼中一副烟熏火燎的古画,或桌案上的一只古瓷器。 在徽州,在整个农耕时代,有多少我祖母这样的爱情,像那些雕梁画栋的的老房子或村头石牌坊一样成为经典。就不明白那些血肉丰满的女人怎么就心甘情愿无视肉体,只求心灵,心甘情愿将内心鲜活的竹子或兰草、画眉或蝴蝶榨干水分制成标本?惊心动魄的杀戮里,却也包容了惊心动魄的美。它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延续到我姐姐那一代女孩身上,七十年代的女孩是纯真美丽的女孩,用燃过的火柴枝描眉,凤仙花染指甲,穿绿格子一字领罩衫,长年累月的农活劳作却无法遮住乡村少女的清纯动人,那是令人忧伤的质朴的美。后来,她爱上从小一块长大的邻家憨厚的小伙子,念念不忘露天电影放映时,他拉住她的汗湿湿的手,这桩婚事家族里没有一个同意。那是一个实在穷困的家呵。可是我的美丽忧伤的姐姐,在一个野菊花幽幽吐香的午后,收拾了几件简单的衣服,转身轻轻说“妈,我走啦。”没有鞭炮,没有嫁妆,只有泪飞如雨的母亲伫立在秋阳下目送女儿。 这是农耕时代忧伤的爱情,二胡和柳笛里的爱情,秧歌与民谣中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像农耕时代的风物——鲥鱼、倒七戏、天井、彩虹一样的消失了。而今,“爱情”像青草一样也在工业时代遍地丛生,只是在发廊、包厢、酒吧里换了一种形式,在江河日下的世风里,纯真的爱情已如明日黄花。 我们怀念农耕时代的美丽的爱情,一如雨季怀念中秋夜晚璀璨的星光,一如寒冬怀念初夏雨后绚丽的彩虹。(选自《散文百家》2004年3月刊) 点评: 阅读此文,你对“农耕时代的爱情”可有一种田园诗似的感受?这种爱情是精致的也是古朴的,是内敛的也是外显的,是温柔的也是执着的,是忧伤的也是清丽的,是热烈的也是简单的……而所有这些感受都自然会引领我们去深入思考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古典与唯美”。 作者将“纯洁如水”的美感或浸润在美丽的爱情生活图景之中,或倾吐在用民谣兰草、彩蝶星光编织的比喻之中,让人读来既感觉到清幽淡远,又感觉到绚烂多彩。 题目三: 艺术的门类很多,建筑、工艺、音乐、舞蹈、雕塑、绘画、书法、文学戏剧、电影等。看苏州园林我们会感受到隐逸超世、寄情山水的情趣;听裴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我们会感受到逆境拼搏、震撼心魄的力量;赏罗丹的《思想者》,我们会觉得它浑身的每一块凸起的肌肉都酝酿着智慧的情感;读《红楼梦》,我们则会有太多太多的喜怒哀乐从心海涌出,为古人,甚至为今人,包括自己也包括周围的人…… 请以“美感与艺术”为话题,写一篇展示美感的文章。立意自定,体裁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导引: 将引语和话题结合起来看,当然是写对某一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艺术美唤起欣赏者美好情感的过程,就是欣赏者的情感受到陶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尤其是相对抽象的艺术,如音乐、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多意性、模糊性或者说不确定性,正如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莱脱。”因此,我们在展示自己对某一篇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的时候,尽可以发挥想象和联想,只要合理;尽可以开掘得宽一点、深一点,只要自圆其说。 例文一: 我“怕”读书 江苏南通市天星湖中学高二(4) 黄慧林 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固守那一份纯真是多么困难;而面对着纷繁的诱惑,那一份坚定又是何等重要,因为“我们不是单靠吃饭活着的”。那么,是什么引领我们坚持下来?是什么引领我们的灵魂在精神世界的风浪里经历着无数次的摔打和搏击?是书!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然而,有时我又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悄悄袭来,似乎书中常常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搅动我精神深处的潜流,或者说我对书有一种莫名的“怕”的感觉——不是不想读,而是怕书中折射出来的光芒给我太多的震撼和颤栗。 《项链》中虚荣的玛蒂尔德不就是自己吗?不愿屈就粗茶淡饭,幻想着拥有公主般的华丽与奢侈,不甘平凡,幻想奏出别样的乐章,谱出人生的辉煌,到处是鲜花和写满颂词的红地毯,却不料它们沉重如同玛蒂尔德的债务一样压着我试图高飞的心。心的桎梏早将我未满的羽翼折断,使我欲飞不能。我竟不曾明白,生活可以是朴素的,理想却必须是高远的。面对手中的一杯清茶,心里荡漾着小资生活般的涟漪,有时却又凭空扬起野心家冲天狂飙。什么时候竟然忘记了自己来到这个世上应怀着一个不失永恒价值的人生目标?为了自己的虚荣和狂想,能将真实的自我抛弃吗?我怕读书,怕自己的虚荣和狂想被别人读透! 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唯美而动人的故事催我泪下,面对亲人的反对,坚守着爱情的一对恋人不得不以死抗争以求双宿双飞。却不料弄假成真,面对爱人的离去,怎能一个人偷生于世?感动!——之后不免会沉思,如果是我?我会为了所爱的人抛弃自己一切甚至生命吗?我会忠贞不渝地追他而去吗?我内心的回答是否定的。也许是不懂得真爱亦或不懂得生活的真谛,虚伪和假意浸透了整个生命,哪里还会使自己为了一个已失去了的,即使深爱着的人付出呢?我怕读书!怕自己在伟大面前的渺小…… 喝下一杯毒酒,却仍将利毅然刺入叔父的胸膛,哈姆雷特在自己濒临死亡之际仍不忘这一使命——为父报仇!难道莎翁只是想要表现出亲情吗?不然。我想,叔父杀死哥哥为了夺得本就不属于他的王位,不正是在向我们展示人性的阴暗面吗?为了欲望,不择手段,容不得有任何羁绊,难道这不是冷漠与残忍吗?世人又何尝不是,面对蝇头小利,勾心斗角,人前假意欢笑,背后恶意中伤,甚至大打出手,血刃相见。难道不是吗?为什么活着就要这样?然而,人们又如何能够解脱?这不正是人类的悲哀吗?我怕读书——怕读出世间的冷酷! 面对着怕又如何了呢?又妄想着凭者自己去改变了什么呢?读了却仍看不透,于是转圈,转圈,转圈…… 点评: 我们常常说,读好书尤其是读文学名著能“净化灵魂”。什么叫“净化灵魂”?如果让我们中的许多人作一个具体的展示,怕也不是十分容易的事。 本文好就好在,从接受心理的角度,以典型的实例将“净化灵魂”的美感作了具体的震撼人心的展示。先写读《项链》,由玛蒂尔德联想到自己,无情的剖析了类似小资的享乐主义和虚荣心;二写读《罗密欧与朱丽叶》以罗朱二人唯美感人的故事作为镜子,无私地照出自我精神世界的渺小;三写读《哈姆雷特》,透过邪恶的化身克劳斯的形象,洞察到世人的贪婪、冷漠和毒情。三个段落,三个侧面,均以酣畅的激情,作淋漓尽致的抒发,充分展示了文学形象给人的巨大震撼与颤栗,从而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到审美情感产生并转化为道德情感的真实过程。 从思想意义上看,本文的缺点是结尾过于消沉。作为一个思想尚未成熟的中学生,产生这些消极情绪当是一种迷惘心态的反应,在所难免,需要我们正确地诱导。 例文二: 无间道 江苏南通市天星湖中学高二(6) 吴玲芬 有两个走在无间道上的人——王菲和周杰伦。 杰伦不是王菲,王菲亦不是杰伦,但我却固执地认为,他们的深处有着某种莫名的相似。 王菲说过,你可以不喜欢我,但请你喜欢我的歌。而我不喜欢周杰伦,但我更喜欢他的歌,他的词,他的曲调。 周杰伦唱的,不是爱情的歌却可以更让人为之动容。在这个爱情泛滥得近乎空白的城市,杰伦的歌,用碎碎念的语调,营造一种空灵的意念,像一支穿透时空的利箭,直刺人们积尘的心底,让他们在纸醉金迷中陡然一惊。 从《双截棍》到《半岛铁盒》,从《龙拳》到《最后的战役》,无不在用平仄却近乎狂乱的语调,“念”出被抑制的思想。迷离、淡化,渐渐化开美丽的糖衣,接近社会酸涩的本质。有的时候,乐声会突然中断,让人以为一曲终了,但又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出激越的钢琴或者贝斯或者其他的呼啸,令人产生奇异的错觉。 我幼稚地执著认定,杰伦的歌,是无间道中的抑郁的某种暴动。 王菲则是寂寞的光明使者。在城市的灯红酒绿里,用特殊的方式,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寂寞。 她很奇异的服饰,化着很古怪的妆,眼神里透着别人无法理解的淡漠,像一个匆匆的过客,在都市人醉生梦死的时候,轻轻地挥挥手,让自己涩涩的声音和空气中不安的躁动颗粒一起飘在这个浮华的城市上空。像一个泥德兰的纺织工人,将寂寞和空虚一丝一缕的扯痛,像一个生物实验者,将人们伪装的脆弱一点一点的解剖,直至人们带着现实的痛觉清醒,随着乐声沉沦…… 当手心长出纠缠的曲线,束缚像是一个愈是挣扎愈是绕紧的意大利水手的结,王菲像一只海底的阳燧足,挣断痛的触角,轻轻地逃了。不理会世俗低卑的流言蜚语,用洞穿一切的锐利却又柔和的目光,以涩涩的语调唱出《流年》,哼出《笑望书》,穿射寂寞,穿行在无间道中,让人在入夜之后,聆听远出的喧嚣。 王菲的歌,没有明丽的色彩,甚至有些暗淡的颓废,但从她的歌中,却读不出一丝哀怨,有的只是寂寞的苍凉。 在蜕变的季节里,同在都市中,杰伦在无间道中用抑郁的暴动宣泄,如烟火爆出,而王菲则在无间道里,用苍凉的寂寞演绎,如烟花散落。 我不是他们狂热的崇拜者,甚至我不会唱完整的杰伦的歌,哼一支王菲残缺的的曲子,但我却莫名的理解着。 每天在书的人海中,关注着分数、名次这些不重要又很重要的东西,掩盖梦想,如同在无间道上行走。只在中午或晚上去食堂就餐的时候,从学校里或广播中听一些被压抑着的音乐,然后将它们压在心的最底层,感受一些最奇怪的见解,然后笑笑,走过…… 点评: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它的律动对一些人来说,可能只会带来或多或少、或弱或强的快感,而这种快感基本上是生理层面上的。然而,本文作者在感受王周二人的歌曲时却进入了一个强烈而深刻的审美境界。她在审美的天地间展开两路奇特的联想和想象,并使之在宏观兼微观的映衬、对比中绽放出奇谲的光彩。 一个青春少年对音乐情有独钟并不奇怪,但将对音乐的感觉和理解诉诸文字的并不多见。而这篇文章几乎是用一种狂放的笔姿,展示自己对两位歌手歌曲形象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带着原始的野性与现代文明的激情,给读者灵魂一阵阵的撞击和震撼。 压抑与释放是辩证的统一。也许高考的压力、学习的紧张、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是中学生产生压抑情绪的根由,所以他们需要释放,甚至欲求一种“抑郁的暴动”。但是,如果没有对音乐的敏感、对音乐形象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没有青春少年充满“狂想”的才情,是断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的。 [强化训练] 从“我读x名著或x名篇” 、“xx(自然物),我的最爱” 、“美(社会美),就在我身边”三个话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展示美感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作者邮箱: yanweimin561219@126.com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