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名师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20-02-29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会从生活中细微之处发现美的存在。 4.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预设】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 朱光潜 笔名 孟实 籍贯 安徽桐城人 评价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代表作 《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 三、字词积累 1、重点字 附丽(fù ) 意蕴 ( yùn) 寂寥(liáo) 谚语(yàn) 急促(cù) 顰( pín) 心旷神怡(yí) 易错警示 “拈”应读“nin”,不读“lian”;“颦”应读“pin”,不读“ping”。 2、多音字 (hùn)混杂 (ji)真假 混 难 (hún)搅混 (jià)假日 记忆方法 “混”用作动词时读“hùn",意思是混同。“假”用作名词时读“jiài”,用作形容词,与“真”相 ”反时读“ji” 3、形近字 笼(lòng)笼罩 峨(é)峨眉 笼(lóng)葱茏 峨(é)巍峨 记忆方法 用“竹”草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是“笼”,“草木”青翠茂盛是“茏”。 4、重点词 [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姑且]副词,表示暂时地。 [笼统]宽泛不具体;不明确,含混。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 四、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一: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教学预设】 本文读来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目标导学二: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五、重点句子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语言是有限的,以言达意,总是无法充分完整。文学创作者用语言来表现意旨,而人们却往往在语 言之外获得另外的一些信息。 六、课文图解 一(1——3) 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 (4——9段)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 二(4——12) (10段)音乐——无声胜有声 (11——12段)雕塑——含蓄不露 三(13段)归纳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 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 七、主题归纳 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告诉我们: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 八、技法点睛 理清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一般思路是“提出问题(引论)一分 析问题(本论)一 解决问题(结论)”,给议论文划分层次,大体可按照这个思路划分成三层。 要具体弄清议论文的脉络层次,可借助以下几种方法:1.段意合并法;2.词语标志法;3.关节点分析法 基础积累 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付丽 境遇 心绪 有声有色 B.蛾眉 现像 流露 信手粘来 C.塑像 擒住 惨戚 金钢怒目 D.纵使 挣扎 笼统 闲情逸致 解析:A项中“付”应为“附”,B项中“像”应为“象’粘”应为“拈”.C项中“钢”应为“刚”。 2.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A. 讲成绩夸大其词,讲问题轻描淡写,这是很不好的作风。 B.湛蓝的海,洁白的云,时而有几只海鸥掠过船舷,眼前的一切真是栩栩如生。 C.王老师讲课时,许多历史小故事信手拈来。 D.地震造成了无数栋房屋倒塌,有的房屋如沙丁鱼般推挤一团目不忍睹,有的如叠积木般,有的如推骨牌,有的塌倒在街道上。 [解析]B.“相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4.根据下面句子的意蕴,合理展开叙述。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 手法,不少于50个字。 夏天和冬天,各有各的情趣。 示例:夏有夏的草绿花红, 冬有冬的琼枝玉叶。厦天有百川灌海,漫天碧透,雨后泛舟,总能让人心明神怡,流连忘返:冬天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湖面述一样能使人逸兴道飞,易趣盎然 阅读理解 (一) 阅读《无言之美》第1~4段和第9段,完成问题。 5. 下面句子表达的有关道理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原理无关的一项是 (D)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与其尽能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要把肚子里的都说出来,不如留?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D.沉默是金。 [解析]D.沉默是金表达的是一种行为处事方式,而不是原理。 6. 根据原文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来的“言“之教开始,以费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作者认为第四段孔F的“逝者如斯夫”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前者稍有内涵。 C.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 意”的意思是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意旨。 [解析]原文为“不尽意”,意思是没能把意蕴全部表达出来,选项为“言不达意”,意思是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原文讲“值得玩味多了”,选项只说“稍有内涵”。 7. 结合你对本文主张的理解,试举有一“无言之美”表达效果的诗于(可以是例句)加以简要赏析。 示例:陶渊明“微风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身没有刻意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诗句,自觉其人于风中微醺,那闲情逸致,令诗人与读者同心旷神怡: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孤帆都看不见了,诗人还在遥望友人,可见友情之深,而将诗人的落寞之情放在天际之间,更突出了意境深远,让人无限遐想;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空望雪中足迹来表心中“不见君”的落寞怅惘,以写景补抒情之不足,见手法之妙。 8.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论述层次。 示例:首先,用孔 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其次,举例阐述文学作品追求言不尽意;最后,得出结论:文学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9..请结合全文,阐述“无言之美"的内涵。 示例:"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二)(2018﹒巴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国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全周不再“黄金”。 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许多家长常告诚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转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和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懂“科学”的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孩子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也该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2017年10月9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家庭教要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12.第段有何作用? 自然地引出文章的论题。 充当证明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 13.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要求、更有说服力。 (或:运用比喻沦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1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 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15..现实中,超前教育不再局限于中、高考竞争,已发展到从早教识字背诗,再到双语幼儿园、“小升初”选拔学生。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待的? 略。(言之成理即可) 【真题体验】 (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 李白 昔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征,为苍生而一起。常与支公游赏,贵而不移。大人君子,神冥契合,正可乃尔。仆与倩公一面,不忝古人。言归汉东,使我心痗。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梁为大贤。尔来寂寂,无一物可纪。有唐中兴,始生紫阳先生。先生六十而隐化,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蓄壮志而未就,期老成于他日。且能倾产重诺,好 贤攻文。即惠休上人与江、鲍往复,各一时也。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思亲遂行,流涕惜别。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征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冀相视而笑于新松之山耶?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 【注释】江夏:今武昌一带。倩公:随州名僧贞倩。汉东:今随州。此序中李白高度赞美古代圣贤谢安与名僧支循(支公)的交游,又极力称颂鲍照、江淹与名僧惠休的交往,以衬托自己与倩公交游的非同寻常。起:(谢安)应(桓公)征召出山。忝:辱没。痗:忧伤。紫阳先生:云游随州的道教大师紫阳道人。隐化:委婉语,指死。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B ) A.仆与倩公一面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B.季梁为大贤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C.始生紫阳先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D.以写别意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蓄壮志而未就,期老成于他日。 译文:(倩公)胸怀壮志却没有成功,期望有一天能成功(应得老练、成熟)。(落实“就”“期”的意义,大意正确即可)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