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0-02-21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掌握“贰、鄙、过、知、蔽、以、而”等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判断句和宾语前置。

2.分析梳理本文的论辩技巧。

【教学重点】

1.掌握“贰、鄙、过、知、蔽、以、而”等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判断句和宾语前置。

【教学难点】掌握论辩技巧

【教学设想】

1、以辩论的形式进行。

2、字词梳理,学生自主、合作、教师订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导入

二、自由朗读。

1.圈画不理解的词句。

2.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一些重要词语:行、军、辞、若、说、行李、东道主等,以及特殊句式。

三、默读,疏通文意。

四、精读课文,赏析人物

1.问题:分析烛之武形象特点

(1)家国情怀。

(2)智慧聪敏。

(3)有胆又识。

五、 结合第三段分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1.

⑴甘拜下风

⑵权衡利弊

⑶挑拨离间

⑷利欲熏心

2.称呼、语气、句式。

3.总结:

⑴换位思考。

⑵委婉得体。

⑶分析透辟。

六、角色练习

七、齐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郑

示弱臣服以退为进

亡郑利晋晓之以弊

舍郑利秦以利诱之

晋言无信制造隔阂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文本基础整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增加)            

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        

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6.秦伯说(说,通“悦”, 音yuè,高兴)               

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音zhì,明智)       

(二)古今异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

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

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

人)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                                       

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                                       

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三)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3.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国,指郑国)                           

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9.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伸,扩张)            

1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13.阙秦以利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14.与郑人盟  (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15.因人之力以敝之(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衰败)   

16.以乱易整,不武  (乱:形容词用作名词,散乱之师;整:形容词用作名

词,严整之师。武: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武德)        

(四)一词多义

1、实词: 

贰 

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二”的大写)          ——《左传隐公元年》

②其内任卿贰以上(副职)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贰则疑惑(不专一)                                 ——《荀子解蔽》

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离心,背叛)            ——《左传》

⑤不迁怒,不贰过(再,重复)                          ——《论语雍也》

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

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                              ——《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                    ——《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越国以鄙远(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  (粗俗)

许 

①许之。

许君焦、暇……(答应,听从)                      ——《烛之武退秦师》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听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杂然相许(赞同)                                    ——《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小石潭记》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约计的数量)                          ——《孔雀东南飞》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动词,似乎,好像)             ——《桃花源记》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如果)                    ——《烛之武退秦师》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                ——《捕蛇者说》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比得上)                       ——《愚公移山》

⑤噤若寒蝉(像……一样)

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                                ——《逍遥游》

⑦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秋水》

微 

①国势衰微(衰败)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卑贱)                    ——《史记曹相国世家》

③微言大义(幽微,精妙)

④人微言轻(形容词,轻微)

见微知著(隐蔽,不显露)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连词,如果没有)                  ——《岳阳楼记》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                ——《烛之武退秦师》

⑦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口技》

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          ——《卖油翁》

⑨则名微而众寡(细小)

⑩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形容词,含而不露)   ——《屈原列传》

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侯生摄敝衣冠(破旧)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谦词)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                    ——《烛之武退秦师》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烛之武退秦师》

②停数日,辞去(告别)                                ——《桃花源记》

③不辞劳苦(推脱)

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

⑤辞不赴命(辞谢)                                      ——《陈情表》

⑥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辞》



①役夫敢伸恨(反诘语气,怎么敢)                        ——《兵车行》

②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谦词,自言冒昧之词,也含有原、希望的意思)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客气的说法)                  ——《烛之武退秦师》

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荆轲刺秦王》

④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洁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略词)

——《孔雀东南飞》



①过秦论(指出……过失)                                 ——《过秦论》

②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超过)

③是寡人之过也(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错误,过失)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通过)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太甚)        ——《小石潭记》

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指出过失)

⑦一日,大母过余(访问,探望)                        ——《项脊轩志》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桃花源记》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捕蛇者说》

③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

④范增说项羽(shuì,劝说)                              ——《鸿门宴》



①君知其难也(知道,了解,懂得)                   ——《烛之武退秦师》

郑既知亡矣(知道)                               ——《烛之武退秦师》

②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

③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了解)

④官知止而神欲行(知觉,感觉)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识别,分辨)                  ——《马说》

⑥孰为汝多知乎(知识,见解)



①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封闭,封合)

②自寄一封书(量词)

③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④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                      ——《烛之武退秦师》

⑤既东封郑(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烛之武退秦师》

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分封)                   ——《鸿门宴》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说,禀告)                     ——《烛之武退秦师》

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说起,谈论)      ——《扬州慢》

③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记载)         ——《石钟山记》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学说,主张)             ——《过秦论》

⑤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话,进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公从之(听从,答应)                            ——《烛之武退秦师》

②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随,跟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向……学习)                             ——《论语》

④一狠得骨止,一狠仍从(追赶,追随)                         ——《狼》

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                                ——《琵琶行》

⑥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堂房亲戚)

⑦旦日,客从外来(自,由)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从余问古事(向)                                         ——《师说》

⑨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读zòng,合纵)                     ——《过秦论》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灭亡,动词)                     ——《烛

郑既知亡矣(灭亡,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2、虚词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表因果,因为,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而,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目的,来,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⑥以乱易整(用,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

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烛之武退秦师》

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③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却,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⑤黑质而白章(表并列,连词)                          ——《捕蛇者说》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烛之武退秦师》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烛之武退秦师》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愚公移山》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捕蛇者说》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于是,在哪里)              ——《烛之武退秦师》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在这件事上)            ——《捕蛇者说》



①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

子犯请击之(代秦军,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土地,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

亦去之(代郑国,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②唯君图之(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④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结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

因人之力以敝之(的,结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⑥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隆中对》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                       ——《烛之武退秦师》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                         ——《烛之武退秦师》

②君知其难也(不定指示代词,那)                 ——《烛之武退秦师》

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近指,这)                 ——《捕蛇者说》

④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副词,还是)             ——《烛之武退秦师》

⑤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是……还是……)              ——《马说》

⑦于乱石间泽其一二者扣之(代词,其中的)              ——《石钟山记》

⑧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                      ——《游褒禅山记》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大概)      ——《师说》

⑩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希望)          ——《伶官传记》

⑾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代词,你(的))             ——《触龙说赵太后》



①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又,并且,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

②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                        ——《烛之武退秦师》

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                            ——《愚公移山》

③吾今且报府(暂且)                                ——《孔雀东南飞》

④年且九十(将近)                                    ——《愚公移山》

⑤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连词,表选择关系,还是,或者)

⑥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                              ——《鸿门宴》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父母且不顾(尚且)

⑦不出,火且尽(副词,将要,将近)                  ——《游褒禅山记》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副词)                    ——《鸿门宴》

⑧存者且偷生(副词,姑且)                              ——《石壕吏》

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而,反而,转折关系)         ——《滕王阁序》

⑩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用在句首,表示进一层,换个角度议论)——《过秦论》

⑾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桃花源记》

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如果)                     ——《烛之武退秦师》

⒀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捕蛇者说》

⒁曾不若孀妻弱子(赶得上,比得上)                    ——《愚公移山》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

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比得上)

⒂吾儿,久不见若影(你,你们)                        ——《项脊轩志》

若是其甚与?(你)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                          ——《烛之武退秦师》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烛之武退秦师》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          

——《烛之武退秦师》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应“于郑伯言”)               ——《烛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                 ——《烛之武退秦师》

(2)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3.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③(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退秦师》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               ——《烛之武退秦师》

⑤敢以(之)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

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⑦(秦伯)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

(六)固定结构

(1)“所“字结构 形式:所+动词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

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没有害处的)                ——《烛之武退秦师》

③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                          ——《烛之武退秦师》

【同步练习】

夯基达标】8194;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8194;8194;8194;)

A.8194;秦军汜(sì)南8194;夜缒(zhuì)而出8194;佚(yì)之狐8194;8194;8194;

B.8194;共(gòng)其乏困8194;若不阙(jué)秦8194;许君焦瑕(xiá)

C.8194;秦伯说(yuè)8194;杞(8194;qǐ8194;)子8194;杨孙戍(shù)之8194;8194;

D.8194;逢(féng)孙8194;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8194;失其所与,不知(zhì)8194;

2.819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8194;8194;8194;)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8194;8194;8194;贰:两个8194;8194;

B.晋军.函陵8194;8194;8194;军:驻军8194;8194;

C.焉用亡郑以陪.邻8194;8194;8194;陪:增加8194;

D.以乱易.整,不武8194;8194;8194;易:替代8194;8194;

3.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8194;8194;8194;)8194;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8194;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8194;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8194;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8194;

4.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8194;8194;8194;)

A.晋军函陵8194;,秦军汜南8194;8194;

B.越国以鄙远8194;8194;

C.既东封郑8194;8194;

D.郑既知亡矣8194;8194;

5.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8194;8194;8194;)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8194;8194;

B.何厌之有8194;8194;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8194;8194;

D.以其无礼于晋8194;8194;

6.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一项是…………………………………………(8194;8194;8194;)8194;8194;

A.邻之厚,君之薄也8194;8194;

B.行李之往来8194;

C.君之所知也8194;8194;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8194;

阅读下面《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文段,完成7—11题。8194;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8194;8194;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8194;8194;8194;8194;)8194;

A.8194;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8194;8194;

B.越国以鄙.(偏僻)远8194;8194;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8194;8194;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8194;8194;

7.8194;“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8194;8194;8194;)8194;8194;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8194;8194;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8194;8194;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8194;8194;

D.以为得之矣8194;8194;

8.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8194;(8194;8194;8194;8194;)8194;8194;

例:君知其难也8194;

A.共其乏困8194;8194;

B.又欲肆其西封8194;8194;

C.吾其还也8194;8194;

D.失其所与8194;8194;

9.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8194;8194;8194;8194;)8194;8194;8194;

A8194;.8194;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8194;8194;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8194;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8194;

10.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8194;8194;8194;8194;)8194;8194;

A8194;.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8194;8194;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8194;8194;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8194;8194;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8194;8194;8194;

11.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8194;8194;8194;8194;)8194;8194;

A8194;.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8194;8194;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8194;8194;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8194;8194;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8194;8194;

【高考对接】

读短文完成12—15题。8194;

介之推不言禄8194;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8194;8194;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8194;8194;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8194;8194;

12.8194;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8194;8194;8194;8194;)8194;8194;

A.外内弃之8194;弃:厌弃8194;8194;

B.不亦诬乎8194;诬:荒谬8194;

C.焉用文乎8194;文:文饰,动词8194;

D.以绵上为之田8194;田:田地8194;8194;

13.8194;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8194;8194;8194;8194;)8194;

①禄亦弗及8194;②罪又甚焉8194;③盍亦求之8194;④焉用文之8194;8194;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8194;8194;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8194;8194;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8194;8194;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8194;

14.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8194;8194;8194;8194;)8194;8194;

A.8194;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8194;8194;

B.8194;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8194;8194;

C.8194;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8194;8194;

D.8194;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8194;8194;

1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194;8194;

①8194;下义其罪,上赏其奸。8194;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94;

8194;②8194;尤而效之,罪又甚焉。8194;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94;

③8194;以志吾过,且旌善人。8194;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94;

【参考译文】8194;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8194;【语言运用】8194;参考答案8194;

【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8194;8194;8194;)

★解析:A项“汜”读“fàn”,B项“共”读“gōng”,D项“逢”读“páng”。8194;

答案:C8194;

2.819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8194;8194;8194;)

★解析:8194;贰:对…有二心8194;答案:A8194;8194;

3.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8194;8194;8194;)8194;

★解析:A、B、D项均为古今异义词。8194;答案:C8194;

4.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8194;8194;8194;)

★解析:A项“军”名词作动词;B项“鄙”形容词作名词;C项“东”方位名词作状语。8194;答案:D8194;

5.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8194;8194;8194;)

★解析: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8194;答案:B8194;8194;

6.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一项是…………………………………………(8194;8194;8194;)8194;8194;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8194;8194;8194;8194;)8194;

★解析:鄙:边远的地方。8194;答案:B8194;8194;

8.8194;“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8194;8194;8194;)8194;8194;

★解析:A项为“把…当作”,其他三项均为“认为”。8194;答案:A8194;8194;

9.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8194;(8194;8194;8194;8194;)8194;8194;

★解析:C项是表示商量语气的助词,其他均为代词。8194;答案:C8194;8194;

10.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8194;8194;8194;8194;)8194;8194;8194;

★解析:“国”指的是晋国,“君”是对国君的尊称。8194;答案:B8194;8194;

11.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8194;8194;8194;8194;)8194;8194;

8194;8194;答案:B

【高考对接】

12.8194;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8194;8194;8194;8194;)8194;8194;

★解析:“田”指祭田。8194;答案:D8194;8194;8194;

13.8194;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8194;8194;8194;8194;)8194;

★解析:两个“亦”,均为“也”;两个“焉”,前者为语气词“了”,后者为疑问词“怎么”。8194;答案:A8194;

14.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8194;8194;8194;8194;)8194;8194;

答案:C8194;

1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194;8194;

★8194;参考答案:①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

②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严重了。

③用这块祭田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爱惜名节的人。8194;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