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20-02-19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 3.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案 知识积累 1.走近作者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2.背景资料 本文所叙内容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当时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文中提到的晋侯即晋文公重耳,秦伯即秦穆公任好,他们两人先后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中。当时晋国势力强于秦,秦与晋结为姻亲关系,双方为了暂时的共同利益,采取联合行动。楚国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郑国是晋、秦、楚三国必争之地,为了遏制楚势力向北扩展,秦晋联合出兵攻郑。 3.相关知识 春秋三传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 【自主预习】 一、识记字音 佚之狐( ) 氾南( ) 夜缒而出( ) 共其乏困( ) 阙秦以利晋( ) 宫阙( ) 君之薄( ) 日薄西山( ) 薄荷( ) 逢孙( ) 每逢( ) 答案:yì fán zhuì gōng quē què báo bó bò páng féng 二、识记字形(选字组词) 上(阕 阙) (佚 昳)丽 (瑕 暇)疵 戊(戌 戍)变法 对(簿 薄)公堂 答案:阕 昳 瑕 戌 簿 三、通假字 1.共其乏困 2.秦伯说,与郑人盟 3.失其所与,不知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答案:1.“共”通“供”,供给 2.“说”通“悦”,高兴 3.“知”通“智”,明智 4.“已”通“矣”,了 四、一词多义 1.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①没有 ②副词,暗暗地 ③副词,稍微,略微 ④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2.封 ①又欲肆其西封 ②既东封郑 ③自寄一封书 答案:①名词,疆界 ②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③量词 3.若 ①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仿佛若有光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⑤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 答案:①如果 ②好像 ③第二人称代词,你 ④比得上⑤好像 4.许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③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④杂然相许 ⑤问渠那得清如许 答案:①约数 ②答应 ③表处所 ④赞同 ⑤这样 5.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④不以臣卑鄙 答案:①边界地方 ②庸俗,鄙陋 ③以……为边境 ④见识短浅,粗陋 6.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答案:①因为,连词 ②拿,用,介词 ③来,表顺承,连词 ④表顺承,连词 ⑤把,介词 7.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且焉置土石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答案:①语气词,表陈述 ②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疑问副词,怎么 ④疑问代词,哪里 ⑤代词,指这篇文章 五、古今词义 1.敢以烦执事 古义: ; 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①东道主② ①古义: ; 今义:认为。 ②古义: ;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 今义:妻子。 5.共其乏困 古义: ; 今义:疲劳。 答案:1.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 2.①把……作为 ②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出使的人 4.那人 5.缺少的东西 六、词类活用 1.夜缒而出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晋军函陵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若不阙秦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越国以鄙远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3.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4.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5.动词使动用法,使……减损 6.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7.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 8.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9.动词作名词,恩惠 七、文言句式 1.夫晋,何厌之有? 2.以其无礼于晋。 3.佚之狐言于郑伯。 4.是寡人之过也。 5.邻之厚,君之薄也。 答案: 1.宾语前置句,即“夫晋,有何厌” 2.状语后置句,即“以其于晋无礼” 3.介宾短语后置 4.判断句、省略句,“是”为“这”,省略“是” 5.判断句,“也”表判断、省略句 八、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 历史著作。《左传》也称 、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 。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答案:编年体 《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传》 左丘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你能给下面的两个句子准确断句吗?(用/ 断开即可) (1)吾 不 能 早 用 子 今 急 而 求 之 是 寡 人 之 过 也 然 郑 亡 子 亦 有 不 利 焉 (2)微 夫 人 之 力 不 及 此 因 人 之 力 而 敝 之 不 仁 失 其 所 与 不 知以 乱 易 整 不 武 (3)请以下列加点词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且贰于也( ) 因人之力而弊之( ) 以乱易整,不武(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 夫晋,何厌之有( ) 是寡人之过也( ) 参考:(忠贞不贰)(因人成事)(胜之不武)(朝令夕改;同舟共济) (学而不厌)(闻过则喜) 二、探究文本,整体感知 思考1:标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明确: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思考2:如果在标题“退前”加上一个字?为什么? 明确:(围绕劝字,写了劝之背景、劝之过程、劝之结果) 三、诵读课文、品味语言、赏析人物 探究1: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烛之武?读出相应的句子,并说明。 明确:依据学生的回答可以切分为3个层面:胸怀第二段;智慧第三段;胆识细节描写 探究2:文中哪些词句最能表达烛之武高超的说理艺术?请找出来并加以点评。 明确: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单刀直入,先退步说话,“郑既知亡矣”,以解除其戒心;继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两者距离。可谓出言不凡。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再言亡郑对秦无益 (3)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三言亡郑利晋害秦。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另起话头,提出舍郑有益于秦 (5)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反观历史,历数晋国言而无信 (6)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展望未来,指出晋国扩展侵害秦国野心 (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水到渠成,启发秦伯做出决断,可谓含而不露。 总结:在这段文字中,烛之武用了4招:甘拜下风、权衡利弊、挑拨离间、利益熏心招。 探究3.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精彩的对话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1)、烛之武: (2)、郑伯: (3)、秦伯: (4)、晋文公: 明确:人物形象归纳: (1)、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探究4: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正侧面结合:烛之武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四、课堂小结 综合全文,在空格处填写一个最恰当的字予以评价。 秦晋征讨郑国,其理可谓( )矣;强敌大军压境,其势可谓( )矣;烛之武见危受命,其情可谓( )矣;一番说辞力挽狂澜,其言可谓( )矣;秦伯背盟结盟,其行可谓( )矣;晋文果断撤军,其人可谓( )矣。翻云覆雨敌我互换,,其因皆为( )矣。 参考答案:谬,危,义,妙,滑,智,利(意思对即可) 【课后巩固练习】 1、填空。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 《左传》 ,这是一部 (体例)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 所作,它与《公羊传 》 《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三者被称为“ ”。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等五等爵位,因侯爵位高于秦伯。 ( ) (2)寡人,寡德之人,以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 (3)执事,指的是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敢以烦执事”意思是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 (4)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古人对晚辈或平辈要称字。 ( ) 3.下列各句中,不完全含有词类活用情况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 ②夜缒而出 ③许君焦、瑕 ④越国以鄙远 ⑤共其乏困 ⑥阙秦以利晋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无能为也已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D.失其所与,不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其无礼于晋 B.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下列各句中,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7、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要强。 D.晋君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未履行诺言。 8、翻译下列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吾其还也。亦去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既还,郑遂安 还:撤军。 B.厚赏以利郑也 利:利益。 C.武往说师,老母系之 系:挂念。 D.君恩四海,天下惠之 惠:得到恩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武以口舌还军秦晋 厚赏以利郑也 C.乃烛之武之兄文也 使杞子……戍之,乃还 D.郑伯愕然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5分)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5分) 练习答案: 1.编年体 左丘明 “ 春秋三传 ” 2.(4)错【解析】古人尊对卑、上级对下级,称名;对平辈或长辈要称字) 3.A(①军,名词作动词; ②夜,名词作状语;③无; ④鄙,名词作动词;⑤乏、困,形容词作名词;⑥阙,动词使动。) 4、B(A“已”通“矣” C“共”同“供” D“知”通“智”) 5、C(都是连词,表假设。A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原因,因为。B代词,那样;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6、D(宾语前置句。A定语后置句;B省略句;C判断句) 7、C(文中并没有“晋国实力比秦国强”这样的分析,只是说“邻之厚,君之薄也”,属无中生有。) 8、翻译下列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既然(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能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又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使秦国的土地减少来增加晋国的土地,希望您(能)考虑这件事。 (3)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也离开了郑国。 9.B【解析】 利:对……有利。 10. A【解析】 A于:介词,相当于“对”。B以:介词,相当于“凭借”/连词,同“而”。C乃:副词,相当于“原来是”/副词,相当于“才”。D然: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连词,相当于“然而”。 11. B“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无中生有。 12. (1) 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2)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退秦军的! 【解析】(1)“举”“见”“何功之有”各1分,文意2分。(2)“况”“说”“数”各1分,文意2分。 【参考译文】 佚之狐,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才识很多。担任幕僚,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 晋侯、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联军撤回之后,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的一类,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 第二天,有位村夫到朝堂参拜,郑伯迎接了他。问他何人,原来这人是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烛之文说:“皇上的恩惠遍及四海,天下的人都得到恩泽,这是全国百姓的荣幸。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军撤回,即使是三军也敌不过他,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然而,家里有老母亲,已经83岁了,每天必须有人侍奉。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母亲天天记挂在心,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眼睛都不眨一下,也应该受到奖赏。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郑伯奖赏了这位村夫。 没过多久,郑伯身边的人和众大臣上书请求得到奖赏的人络绎不绝,郑国国内一片喧哗。晋君听说这件事,趁机来攻打郑国,郑国又陷入危险的境地。 编者说:“郑国从危局到安定,是皇上圣明与臣属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危局,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 惜缘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