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0-02-18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积累

作者链接

(一)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二)《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三)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四)《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二、文本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3.孟子是如何说服齐宣王的呢?请尝试梳理孟子的论辩思路。(提示:三大论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学习过程】

一、检查夯实

自我检测全文诵读及思路梳理。

二、学习孟子的论辩艺术。

1、第一部分中孟子用什么方法说服齐宣王可以行王道的?

2、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3、总结孟子论辩的特点

三、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第三课时课后巩固

一、知识积累

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胡龁(   )    无以,则王(    )乎    彼恶(   )知之   

褊(   )小   予忖度(    )之       便嬖(     )不足使令于前 

莅(   )中国  商贾(    )皆藏于市  吾惛(     )不能进于是矣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殆(      )有甚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A、吾不忍其觳觫

B、仰不足以事父母

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A、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B、盍亦反其本矣

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D、将以衅钟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

A、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然后从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A、莫之能御。

B、何以异?

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6、《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劝说_______放弃______________,采纳“_______________”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______________的写作特点。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A层必做】

李秉,字执中,曹县人。少孤力学,举正统元年进士,征入都察院理刑,寻改户部主事。宣府屯田为豪占,秉往视,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①,边人赖之。

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发琏侵牟状。即擢右金都御史代琏,兼参赞军务。宣府军民数遭寇,牛具悉被掠。朝廷遣官市牛万五千给屯卒,人予直,市谷种。琏尽以畀京军之出守者,一不及屯卒,更停其月饷,而征屯粮甚急。秉尽反琏政,厚恤之。军卒自城守外,悉得屯作。凡使者往来及宦官镇守供亿②科敛者,皆奏罢,以官钱给费。寻上边备六事,言:“军以有妻者为有家,月饷一石,无者减其四。即有父母兄弟而无妻,概以无家论,非义。当一体增给。”从之。时宣府亿万库颇充裕,秉益召商中盐纳粮,料饬戎装,市耕牛给军,军愈感悦。

三年冬,命兼理巡抚事。顷之,又命提督军务。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劾总兵官纪广等罪,广讦秉自解。帝召秉还,以言官交请,乃命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往勘,卒留秉。时边民多流移,秉广行招徕,复业者奏给月廪。军家为寇所杀掠无依者,官为养赡,或资遣还乡。厘诸弊政,所条奏百十章,多允行。

三年冬,吏部尚书王翱致仕,廷推代者,帝特擢秉任之。乘锐意澄仕路。监生需次八千余人,请分别考核。黜庸劣者数百人,于是怨谤纷起。会朝觐考察,秉斥退者众,又多大臣乡故,众怨交集。大理卿王概亦欲去秉代其位,乃与彭华谋,嗾同乡给事中萧彦庄劾秉十二罪,且言其阴结年深御史附己以揽权。帝怒,以秉徇私变法,负任使,落秉太子少保致仕。方秉之被劾也,势汹汹,且逮秉。秉谓人曰:“为我谢彭先生,秉罪惟上所命。第毋令入狱,入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因具疏引咎,略不自辩。

( 选自《明史李秉传》)

【注】①科索:赋税。②供亿:按需要供应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概以无家论,非义           义:合理。

B.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       恤:怜悯。

C.广讦秉自解                 讦:攻击。

D.厘诸弊政                   厘:改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军以有妻者为有家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方秉之被劾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因具疏引咎,略不自辩             因击沛公于坐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秉“尽心边计”的一项是(   )

①秉往视,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

②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发琏侵牟状

③朝廷遣官市牛万五千给屯卒,人予直,市谷种

④秉广行招徕,复业者奏给月廪

⑤军家为寇所杀掠无依者,官为养赡,或资遣还乡 

⑥第毋令入狱,入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李秉刚正不阿,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揭发侍郎刘琏侵害屯卒利益的罪状,虽因此而遭诬

陷,但仍继续弹劾总兵纪广。 

B.李秉少年时学习刻苦,中进士后受到皇帝重用,在担任户部主事时,他把被豪强侵占的

屯田归还给老百姓,赢得了边民的信赖。

C.李秉对屯垦戍边工作尽心尽力,他鼓励屯作,使府库充裕;整饬边备,革除弊政,所上 奏百余章建议,人多得到皇帝批准而施行。

D.李秉在担任吏部尚书时,锐意整顿吏治,罢汰庸劣,因而得罪众臣,遭到他们的怨恨诽谤,皇帝认为他有负使命,将他革职。

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1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保民而王

3.【答案】①可以行王道。②必须行王道,反面论证(不行王道的危害)。

③畅想行王道的美好蓝图。

第二课时

【答案】

(1)第一步,开头至“则王乎”。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1)避而不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2)第二步,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3)第三步,从“王说”到“王请度之”。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他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

2、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3、总结孟子论辩的特点

【答案】善用比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投其所好(站到对方利益角度思考引导);巧用对比;利益引导(构建美好未来,引诱对方)

第三课时练习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答案

1、略

2、A、恐惧发抖的样子B、赡养、奉养C、憎恨、痛恨D、等到;通“网”,活用为动词,:张开网罗捕捉,引申为“陷害”

3、A、途--道路B、盍--何不(为什么不),返--回到C、型--作出榜样D、衅--杀生取血涂物,用以祭祀

4、A、使动用法:使秦楚来朝见B、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王道统一天下C、名词活用为动词:施以刑罚D、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5、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B、介词的代词宾语前置C、介词结构后置D、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6、《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齐宣王、霸道、“保民而王”、论辩

二、文言文阅读

1.B(恤:顾虑) 

2.C(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而”,前为连词,表并列关系,而且;后为连词,表修饰关系。B“以”,前为介词,把;后为介词,用。D“因”,前为副词,于是,就;后为介词,趁,趁机。) 

3.D(②罢黜贪残,⑧朝廷的政策,⑥关心国家。) 

4.A(被诬陷是因弹劾纪广) 

参考译文: 

李秉,字执中,是曹县人。小时候成为孤儿,努力学习,考取正统元年的进士,被征召到都察院审理案件,不久又改任户部主事。宣府的屯田被豪强霸占,李秉前去视察,把屯田归还给百姓,并奏请取消赋税,边地的百姓都信赖他。

景泰二年(朝廷)命令他协助侍郎刘琏到宣府督促(上交)军饷,(李秉)揭发刘琏侵占贪污的罪状;于是就提升他为右佥都御史代替刘琏,兼参与协助军务。宣府的军民多次遭受寇贼的侵犯,耕牛农具全被抢走。朝廷派官员买了一万五千头牛送给屯田的士卒,每人给钱购买谷种。刘琏全都把它给予出守的京军,一点也不给屯田的士卒,另外还停发他们的月饷,可是征收屯粮十分急迫。李秉全部改变了刘琏的政策,宽厚地体恤屯田的士卒。军卒们除了守城以外,全部得以屯田耕作。凡是往来的使者和镇守的宦官的各种费用需要供给摊派的,都上奏取消,用官府的钱支付这些费用。不久又上书陈说边疆防备的六件事,说:“军中把有妻室的人算作有家,每月给饷一石;没有家室的减去四成。即使有父母兄弟而没有妻子的人,一概按没有家室看待,不合道理。应当全部增加供给。”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当时宣府很多仓库库存很充裕,李秉又招徕商人交粮换盐,添制军装,买耕牛送给军士,军士们更加感激喜悦。

(景泰)三年的冬天,朝廷命他兼管巡抚事务。不久又命令李秉统管军务。李秉为边疆的谋略尽心尽力,不顾仇怨。(他)弹劾总兵纪广等人的罪行,纪广攻击李秉来解脱自己的罪责。皇帝召李秉回到朝廷,因谏官们纷纷求情,就命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前往调查,最终留下李秉。当时边民大多流离迁移,李秉广泛招徕,恢复生产的人奏请每月给予粮食。军人家人因被寇贼残杀掠夺没有依靠的人,官府替他们赡养,或者出资让他们回乡。改正各种政事的弊端,分条陈述的奏章有百十份,大多被允许施行。

三年冬天,吏部尚书王翱辞职,朝廷推选代替的人,皇帝特地提拔李秉担任。李秉坚决地澄清进入官场的道路。监生需要依次任职的有八千多人,李秉请示分别考核。罢黜平庸低劣的几百人,于是怨恨诽谤声四起。正碰上外地官员进京拜见皇帝接受考核,李秉斥退的人很多,又大多是大臣同乡故旧,大家的怨恨汇集在一起。而大理卿王概也想使李秉离职以代替他的职位,就和彭华谋划,唆使同乡给事中萧彦庄弹劾李秉十二条罪状,并说他暗中勾结资深御史依附自己来独揽大权。皇帝很生气,以李秉徇私改变法律,辜负了所担任的使命,取消李秉太子少保,并让他退休。在李秉被弹劾的时候,气势汹汹,将要逮捕李秉。李秉对人说:“替我谢谢彭先生,定我的罪是皇上的命令。只是不要让我入狱,一旦入狱,则我必定不会出来,恐怕伤了国家的体面。”于是上疏承担过错,一点也不为自己辩解。 

惜缘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