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20-02-12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词句。 2.诵读课文,研读文本,理解寓言的寓意,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 【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词句。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释义: 足之所履:lǚ(踩) 膝之所踦:yǐ(支撑,接触) 莫不中音:zhòng(合乎) 批大卻:xì(空隙) 导大窾:kuǎn(空) 族庖月更刀:gēng(换) 新发于硎:xíng(磨刀石) 怵然为戒:chù(害怕,恐惧) 肯綮:qìng(结合处) 2.作家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 “清静无为”。 3.出自本课的成语典故: (1)游刃有余:厨师把整个的牛分割成块,技术熟练,刀子在牛的骨头缝里自由移动着,没有一点阻碍。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2)目无全牛: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3)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4)深中肯綮(shēn zhòng kěn qìng):必要分析深刻,能击中要害,或能说到点子上。肯綮:书面语,名词,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事物的关键。 【文本研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题目是何意思? 庖,厨师。丁是他的名字。解牛,分割牛、宰牛的意思。 2.故事寓言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庖丁是个怎么样的厨师? 这里的庖丁绝不是一般的庖丁,他是众多庖丁中的佼佼者,他高超的技艺曾让梁惠王赞叹不已。 (二)再读课文,粗通大意 1.划出文中1.2段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庄子从那2个角度描写解牛的精彩表演? 动作、声音 2.庄子、梁惠王怎样评价庖丁解牛? 庄子评价:庖丁解牛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是那么的和谐,他的动作就象《桑林》的舞蹈一样优美,他的声音又和《经首》一样有节奏,看他表演真是一种享受啊。 梁惠王:善哉!技盖至此乎?——可见庖丁解牛技术高超啊! (三)三读课文,精通义旨 1.在文段的结尾以及视频的最后我们都看到,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 养生(一切顺其自然)人世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只有象庖丁解牛一样回避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养生。 2.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庖丁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读到那些人生道理呢?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问题探究】 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促使庖丁成为“名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1.解牛讲究方法:躲避矛盾,寻找合适的突破口,神遇,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要依照牛的生理规律,顺其自然。) 2.“求道”的远大目标,不畏艰难,目标高远: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苦练中……)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正是因为庖丁10几年艰苦的奋斗,才有了他如此高超的技艺,成为一代“名庖”。 【课时测评】 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①依乎天理(古义:形容词(属性词)+名词,生理上的天然结构。近义:名词,宋代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今义:名词,天然的道理。)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古义:副词+动词,没有尝试,不曾试过。今义:副词,未曾;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意思跟“不是”“不”“没”相同,但口气比较委婉。) ③因其固然(古义:形容词(属性词)+名词,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④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连词+代词,即使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⑤视为止,行为迟(古义:名词+连词,动作因此。今义:名词,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⑥所见无非牛者(古义:副词+副词,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3.通假字 ①砉然向然(向,通“响”) ②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怎样) ③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④技经肯綮之未尝(技,应是“枝”字,指支脉) 4.重点虚词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前一个是动词,解,下刀;后一个是介词,因。)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介词,因。)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介词,因。) (2)乎 ①技盖至此乎?(语气词,表疑问,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介词,到。)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介词,表凭借) ④而况大軱乎!(语气词,表感叹,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到。或说动词后缀) 5.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岁,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年,年年) 族庖月更刀(月,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每月,月月) 6.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 (2)如土委地(省略句,“委地”中间省略介词“于”) (3)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介词“为”的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 (4)技经肯綮之未尝(倒装句,动宾倒装,结构助词“之”帮助宾语前置) (5)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倒装句,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6)合于《桑林》之舞(倒装句,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7.翻译语段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8.达标检测 问题一:字音: 踦____(支撑,接触) 騞____(象声词) 卻____(同隙,空隙) 窾____(空) 綮____(结合处) 軱____(大骨) 硎____(磨刀石) 怵____(害怕,恐惧) 謋____(象声词) 问题二:分析文本 解题:庖, 。丁, 。解, 。 问题三: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问题四:庖丁高超技艺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技艺怎样?说说你的体会。 始解之时—— (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 (认识规律) 方今之时—— (运用规律) 问题五:庖丁技艺高超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六:没有掌握解牛规律的厨师又是什么情况呢? 问题七: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八:庄子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作这样的一则寓言故事,仅仅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这么一个技艺高超的杀牛师傅吗? 问题九:这个寓言给了你什么启示?(这则故事除了养生之道外,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问题一答案: yǐ huā xì kuǎn qìnɡ ɡū xínɡchù huò 问题二答案:略 问题三答案:一个解牛技艺娴熟高超的庖丁形象。 问题四答案:目见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问题五答案: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掌握了解牛的规律 问题六答案:遵循“道”和不遵循“道”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通过对比,强调了遵循“道” 问题七答案:其一,探寻“道”。“臣之所好者道也 其二,遵循“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尊重事物的规律 其三,谨慎的态度。“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问题八答案: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相似之处。庄子想借这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养生之道。 问题九答案: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步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