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名师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20-02-12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关注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学习重点】 1.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2.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难点】 1.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学会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一)辨析下列加黑加横线的词的含义: 以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 方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方形 ②毋吾以也 通“已”认为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土地纵横 ③则何以哉 用、做 ③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礼仪、礼 ④以俟君子 就,连词,表顺承 ④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 刚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假如 ①吾与点尔 赞同 如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者 与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语气助词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③遂与外人隔绝 和 ④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④往借,不与 给 (二)下列句子中加黑加横线的词有什么特殊用法(词类活用)? ① 端章甫 : ② 鼓瑟希 : ③ 风乎舞雩 : ④可使足民 : (三)下列句子与现代汉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①毋吾以也 ②不吾知也 ④ 何以哉 ⑤ ④求,尔何如? ⑥ 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⑦ ⑥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四)翻译下列语句: 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⑧ 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⑨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答案: (二)①端章甫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鼓瑟希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③风乎舞雩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可使足民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①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不吾知也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省略句 ③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④求,尔何如? 省略句 宾语前置 ⑤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介宾短语后置 ⑥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省略句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定语后置 (四)翻译句子 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的事情,就只好等待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去做了。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诸侯会盟、共同朝见天子的大典,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结束,放下瑟站起来。 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春天的夹衣都穿上了,约五六个成年(行过冠礼)人,六七个少年人,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学习小结】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1.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小结:“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认的科学的教育原则,在这方面儒家创始人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题部分: 1)读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 ①千乘之国 ②愿为小相焉 ③舍瑟而作 2)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居 ①坐 ②处于 ③ 住 ④住处 ⑤处在某种地位或某地方 ⑥占,占据 ⑦积蓄,储存 ⑧平日,平时 ⑨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相当于“过了……” A.居则曰,“不吾知也!”( ⑧ )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⑤ ) C.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③ ) D.居十日,扁鹊复见(⑨ ) E.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 ① ) F.囤积居奇(⑦ ) (2).异 ①不同 ②奇特,与众不同 ③奇怪,惊奇 a.异乎三子者之撰( ① ) b..渔人甚异之( ③ ) c.永州之野产异蛇( ② ) d.览物这情,得无异乎(① ) e.父异焉( ③ ) f.异曲同工 ( ①) (3).安 ①安稳,安定,安全 ②安逸,安乐,安全 ③安心 ④安抚 抚慰 ⑤安置,安放 ⑥什么,什么地方 ⑦怎么 a.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⑦ ) b.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 ) c.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⑤ )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⑦) (4).知 ①知道 ②知觉,感觉 ③见解,知识 ④了解 ⑤交好,交往 ⑥主持 ⑦zhì 通“智”。 a.居则曰:“不吾知也。”(④ ) b.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⑥ ) c.不知木兰是女郎( ① )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首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⑦ ) e.人不知而不愠( ④ ) f.孰为汝多知乎( ③)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却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1.给下列词语注音: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③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2.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奉 B.居则曰 闲居 C.如或知尔 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 成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B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翻译句子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 ②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 【学法指导】 注意探究总结方法规律。 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组长做好总结提升,形成小组意见,再在班内交流。 仍未解决的问题一定写下来,通过各种途径解决。 【学习小结】 写下自己的收获,在一点一滴中体会自己成功的快乐。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