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 > 作者 : 于庆平 > 语文课向来是我国中小学开设时间最长、所占课时最多的一门基础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仍然不能令人满意。谈起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端,清醒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能列出一长串,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让课。著名的特级教师、有“北魏南钱”之称的钱梦龙老师就批评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确实是这样,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双基”落实和学法指导有待提高,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尤需加强。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读,但指导不够。课堂上,学生累、教师也累;如果有人听课,那就更累。原因何在?。 > 笔者通过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出若干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不揣浅陋地提出一些对策。 > 目前 ,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是 : > 一、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仍沿袭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不太注意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来看,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得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 > 很多语文教师抱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每天又是翻阅参考书,又是从网上下载资料,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备好每一课。到了课堂上总是希望充分利用 45 分钟,多讲一些内容,于是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做一番感情充沛的演说,语文课成了老师的演讲课。开始学生还能勉强听一听,可是后来老师即使讲得唇干舌燥,学生也是天马行空,一言不发,或做其它事,甚至打瞌睡,整个课堂没有一丝的生气和乐趣。教师成了每堂语文课的“导演”同时又兼“主角”,而学生只是充当“配角”、或“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很少,到头来,老师所讲的也不过是瓢泼的大雨下到了水泥地面上,水势不小,但终归只湿了地表,渗不下去,流跑了。这样的教学 , 到了期终考试 , 成绩自然也是可想而知的了。所以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必须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不然怎么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呢 ? > 二、课堂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与社会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做为应付中考或高考的训练课。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就略讲甚至不讲。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辩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应试,轻应用;重读写,轻听说;重记叙文、议论文,轻说明文、应用文;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没有完全落实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结果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高分低能,不少学生还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不能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考试指挥棒”成了我与学生河流道上的唯一“航标”。 > 三、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比较呆板,陈旧单调,不够“活”。 > 多少年来 , 不少语文教师上课的教学步骤总是: 1 、生字生词教学; 2 、作者简介; 3 、段落划分、分析、归纳; 4 、概括中心思想; 5 、归纳写作特点。 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始终是一张老面孔。所有的课文都被强行纳入一整套不容置疑的“规则”中了。比如,运用了何种写作技巧、表达方式?选材、布局、语言有何特色?重点语段、重点词句有哪些?这些“规则”几乎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学问”。为了获得这种“学问”,语文老师们不得不把一篇篇课文当成阐释“规则”的“例子”。为了说明这些“规则”运用得何其高妙,甚至不惜把文章拆成散装的“零件”,供学生细细把玩。一篇流光溢彩的文章也会被肢解得惨不忍睹 , 最终使得学生也能操着这套“规则”去对付天下其他的文章。事实上,学生这样学完一篇文章之后,得到的是什么呢?他们会熟知诸如“小中见大”、“情景交融”等“写作术语”,或者用一种近乎思想品德课上的话语复述文章的主题意义,通过叙述什么事情或现象,反映了什么,赞扬了什么,揭露了什么,批判了什么等等,但对文章内容永远都是“夹生饭”。这种教学的弊端显而易见:理性知识多而滥,感性积累少而薄。结果是,学生得到了无用武之地的读写之“技”,丢弃的是影响终身的读写之“道”,得到的是漂亮的皮毛,失去的是质朴的本体。 > 四.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在我国 , 很多乡镇中学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传统“一支粉笔走天下”,而一张讲台、一块黑板仍是,目前唯一的教学设备。究其原因:其一是财政困难,无力支付购买现代化教学设备所需的资金,但更主要的是领导和部分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我所任教的学校就配有录音机、幻灯机、多媒体计算机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设备,但这些都有成了摆设,或者只是上级领导检查学校硬件设施的一部分,或者只有偶尔个别老师上优质公开课是才用,大多数老师都习惯于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对此我认为这种思想必须得到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具的作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 > 一、观念的落后才是真正的落后,观念转变的程度就是发展的速度。更新观念,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创新的前提条件,教师观念的陈旧老化,势必造成课堂教学的因循守旧、默守陈规。我们应当冲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语文教学的陈旧观念的束缚。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有机统一的教学观念。理解基础教育的本质,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毋庸讳言,树立牢固的素质教育观念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方向,亦是归宿。 > 明确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与实践的能力;在情感交流上,与学生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充分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大胆放手,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课文的内容到形式,从文章的字、词、句到谋篇、布局,独立思考,自己质疑,然后经过教师的启发、点评,求得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受用一辈子的自学能力。讲解与讨论的问题。有人认为,老师在讲台上就是要讲课,讲就是“我讲你听”,听明白了就行。这就形成了“讲——听”的模式,一成不变,语文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以致于许多人认为语文课上不上都无所谓,即使是专心听讲了,也只是接受了一家之言。这个观点我不能苟同,我认为:老师要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基础上,到课堂交流、讨论、争论中去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逻辑错误、能力不足,并加以适当的讲解,导之以理;对学生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根据及思考过程,导以思维;同时听取学生的评价,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导之以研究性学习;还有导之以创新,导之以兴趣,导之以意志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到一条学语文的路即:教是为了不教。讨论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前讨论只是课堂的一种辅助形式,而现在看来,远不能体现其价值。学生参加讨论、争论,哪怕是被动的,也能促进学生思考,因此,我们要让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 为此,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几个同学为一组或一个团队,进行互助性学习。这样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解决问题,每位同学都有责任,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的思维,其中隐藏着许多新异的思想,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既达到师生互动,又能增加学生之间互动,使他们能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使得“有疑者无疑,无疑者有疑”,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交流,使其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同步开发,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戏”少了,学生的“戏”多了,这样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一改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弊病,而且讲得少,讲得精,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也多了。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一定难度的问题下开展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取长补短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学生的角色有了改观。学生不在被动地去听,去看,而是主动地思考,于是也不会再打瞌睡或干其它事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比当初第一年提高不少。 > 二、由于“应试教育”是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活动,则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不改革创新语文教学就没有出路,这绝非危言耸听。虽然“应试教育”给各科教学都造成了严重危害,但相比较而言,语文教学所受的影响最大,伤害最甚。因为语文教学本以形象思维见长,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情商,培养学生完美健全的理想化人格为己任,然而一旦它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它便丧失了其固有的语言形象优势,变得僵硬死板,面目可憎。结果它既不能像数理化等科目,可以多少储存一些实用的知识和解题的技能,又不能使学生享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神思飞扬的乐趣。 > 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不能以考试内容为取舍,而因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发展健康个性等为指导思想。 > 三、打破语文课堂教学一成不变的程式化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法。对此我的意见是:课堂教学要教得活,不能死守一章一法,每节课的教学模式都是:介绍时代背景、分段并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指引者,师之功也”,在这种教学模式面前显得苍白。这套模式以教师对语言材料的全面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领悟,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因此,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以下的问题: 1 .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不是发现真理,忽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 2 .树立教师权威,坚持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权威主义、命令主义,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3 .只考虑教,不考虑学,不能发挥两个积极性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 我们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语文教师,锐意改革,创造了不少好的教学模式。如:辽宁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上海高润华的剥笋教学法,上海于漪的情感教学法,武汉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北京宁鸿彬的畅想教学法,江苏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浙江潘风湘的六步骤教学法,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的教学法,河北张孝纯的大语文教学法,上海陈钟梁的设疑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模式都是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提供了难得的借鉴,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尽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例如,笔者利用课前的 3 一 5 分钟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活动,总称为课前“三操”,即形体操、语言操、思维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创造了条件。①又如在课文讲解过程中,笔者穿插了学生“说读”活动,使课堂结构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主角。②再如一堂课的最后 5 分钟是不是一定要搞教师总结或学生练习,可否安排成学生讨论、点评、表演、精彩回放(在大脑中回映一节课的内容)等。总之,在 45 分钟内,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安排,使课堂结构产生创造性效应。 > 我认为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阅读课文,运用“读——思——积——用”的四步教学模式,自读课文的教学,运用“自读——拟题——讨论——解答——点拨——积累——运用”的七步教学模式。主要是进行多种形式的讨论(如分四人为一组的小组讨论,分八人为一组的中组讨论)还有的时候开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表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教读文言文:运用“读读——自译——讲讲——背背——写写”的五步教学模式。教读诗歌:运用“听读(配乐)——试读——会意——悟理——背写”五步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作文教学:运用“欣赏——评讲——思维训练——写作”的教学思路,并常常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把学生的文章推荐到校报上去发表,让学生获取成功感。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文的积极性。 > 另外,讲解课文,不能满足于讲文章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生字生词;应该对课文中一些起关键作用或带有深刻含义的词句,紧密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特点、上下文语境进行必要的分析讲解。举例来说,中学语文课本有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这一篇课文。开学初,听了我的一位同事讲解《祝福》。他讲得很认真,首先介绍了鲁迅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一位勇猛的斗士;接着他详细说明了鲁迅写《祝福》时的时代背景。之后,他先解释了课文中一些生字、生词,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而后他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边讲解、边提问、边讨论,详细分析说明了《祝福》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最后他给学生分析了几个多重复句。可以看出,他的备课是很认真、很充分的。我想,学生听了他的讲解后肯定是会有不少收获的。但是,从学生获得语文技能的角度说,我虽没有作调查,但估计收效甚微,获益甚小。事实上,课文中有些段落、有些词句是应该而且值得好好给学生分析讲解的,是我们教学的“突破口”。譬如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里“我”对他在街上所遇到的祥林嫂,有这样一段描写: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大家知道,小说《祝福》运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刻画主人公祥林嫂这个下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来解剖旧中国的农村社会,抨击黑暗的宗法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作者对祥林嫂的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特别注意语句的运用。老师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思考:第一,“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一句包含了三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第二,“(她)一 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一句包含两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在启发学生思考这两个“为什么?”时,老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主题、联系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来考虑,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祥林嫂的。我想,语文老师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讲清楚了,语文教学的收效肯定会比较大;学生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领悟到了,他的语文水平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 四、教师应当努力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这其中包括: > (1)智的启迪。主要体现在: A 、体会作者(即创作主体)的真实动因; B 、再现课文(即作品本体)的真实情景; C 、抒发师生(即鉴赏主体)的真实感受。使得学生不仅学会了语文基础文化知识,还学会思考。“反对死记硬背”这个口号,对其他学科,特别是数理学科来说,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死记硬背”一大堆公式、定理,却并不理解,也不会应用,可以说毫无意义。然而,就语文学习而言,需要的恰恰是“死记硬背”。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一篇文章,背熟以后,它的语汇、句式就可以化为读者自己的语言储备,一旦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自然地倾泻于笔端,成章于口头。不少青年看见老一辈随口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常常感到惊奇羡慕,说破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在记忆力旺盛的时候,下过一番熟读和背诵的功夫。我们的学生笔下生涩,词汇贫乏,文理不通,原因主要在于读得太少,背得太少,头脑里没有储备下足够的文章。事实证明,不背会数百篇典范的文章,要想在说话和写作时做到辞顺义畅、左右逢源、吞吐自如是不可能的。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在“反对死记硬背”口号的影响下,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上,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十分有限,更谈不到熟读、背诵了。长此下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岂非一句空话?也许有人会说:你把“反对死记硬背”这个口号的含义理解错了,我们反对的是在学生根本不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不是一概反对背诵。因而,不管教师如何去灌输或启发,只要学生在感性上述缺乏足够的认识,有关的知识和能力就不可能成为学生自身的血肉。我们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方面,针对不同的感级,提出不同的要求。大体上说,获得感觉只须-般的泛读,获得感知就要求精读,而获得感悟就不仅要求读得精,而且要求读得熟,对于那些十分重要的内容,更必须熟读成诵,历久不忘。在写作方面,也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模仿,在感知的基础上借鉴,在感悟的基础上创造。而以上各种教学万法,都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摸式。我们相信语文美感教学的可行性和生命,因为它牢固地立足于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须知: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看了多少书,看了什么书和怎样看书,取决于他们写了多少文章、写了什么文章和怎样写文章;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帮助学生去完成这些工作。 > (2)情的感染。 语文既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换句话说,它还具有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美。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知其香”,如果所接触的都是言语和文章的精华,那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语文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提高。因此,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获取语感的过程,更是一个获取美的语感的过程。”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大体经过三个过程:首先,导其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融合,这里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不能领略作者: "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的情怀。教师可以借助诗意或是描摹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去感知美,发现美。其次,激其情感。文学作品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多以情感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容,无论是优美还是壮美,必将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作家在写作时灌注了浓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饱含深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中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教师也只有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和内容方面的情感因素,潜心体味,并用精心锤炼的优美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最后,领其评价。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表现是多方面的。就课文本身而言,如杜甫的《春望》、陶渊明的《饮酒》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美;朱自清的《绿》、茅盾的《风景谈》有“美在典型”的典型美;曹禺的《雷雨》、鲁迅的《祝福》,有忧愤深广的悲剧美;巴金的《灯》、杨朔的《荔枝蜜》有寓情于景的融合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柳永的《雨霖铃》有千古传诵的语言美……把这些美开掘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美。 > 要达到以上的课堂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素质。人们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强调的就是教师应当博学,而且这一桶水还应经常更换,使其成为“活水”,或“常流水”,教师不仅要给学生现成的水,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找到“水源”。 > 五、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主要表现在:1、利用广播、录音,强化听说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广播、录音是借助电声、音响来传输教学信息的方式。在语文教学的朗读能力训练中,利用它们,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一方面,朗读录音是朗读大师们给予我们的优作,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乃至其蕴含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另一方面,录音教材,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录音教材来进行听说,朗读训练,效果颇较。2、利用幻灯投影教学直观形象,辅助突破教学难点。为了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直观教学情境,利用投影媒体有独特的功效。投影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放映字词,帮助正音、正字、辨析词义;也可以放映给画、照片,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材理解课文。 > 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利用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教学内容更具直观形象性。它不仅能延伸学生们的眼,还延伸学生们的耳,甚至能延伸学生们的脑,是优化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好手段。 > 以上所述的只是课堂教学。提高中学语文教学,不应忘记教室外面还有一片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当组织学生开展以读写为主的课外语文活动。“多读多写是从欧阳修到鲁迅都曾肯定过的学习经验”(刘国正语),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看,小课堂必须抓好,大课堂也不能掉以轻心。总之,语文教学的探索是无穷的,语文教改,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求索。 > (指导教师:曹德和) > 参考文献: >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 2、张运辅《语文教学节奏艺术浅探》,徐大兰 涂木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年 11 月版。 > 3、吕达;《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人民教育》 2001 年第 6 期 > 4、叶圣陶 .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A]. 全国中语会 .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 [C]. 北京 : 开明出版社 ,1995,6. > 5、高文 . 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 [C]. 山东 :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380. > 6、《语文教学的人本探索》 杨邦俊 《语文学习》 > 7、《教师的知识观要改变》李永生《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