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9-12-21 手机版 | ||||
《荷塘月色》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朴素、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描绘了优美的荷塘月色,进而展现了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学习这篇经典散文对帮助学生学习以后的散文,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 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培养学生敢于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的能力,并且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课前准备:《荷塘月色》朗读带和一些舒缓的音乐;并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制成ppt,做好课上展示的准备。 《荷塘月色》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二、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合作探究: (一)、教师播放课文配乐朗读 1.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2、检查预习《能力培养与测试》中字词练习的完成情况。 (二)整体把握,自主探究 ①、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的内容。 ②、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③、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请用箭头表示出来。 ④、作者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让学生依次交流以上问题。 (三)师生交流明确: ①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③作者的行踪:家门——小路——荷塘——四周——家门 ④感情发展脉络 “ 不宁静” →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观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脱不得。 (四)、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小组互相交流,也可把问题交给全体同学一起 ,教师加以点拨。 在学生互相交流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可以抛出下列的问题供大家探究: 1、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2、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3、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4、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5、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6、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认真讨论,能在课堂上回答的问题,我们当堂解决,还有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们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我们下节课再来互相交流解决。) (五)、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问题讨论交流 ,然后教师抽查,并加以点拨。 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明确: 1、作者、作品简介 关于朱自清,《荷塘月色》(引导学生参看教辅资料《能力培养与测试》)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教师点拨,并明确: 1、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2、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3、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4、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5、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6、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三、熟读精美语段。 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四、作业。 上网或者上图书馆查找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走近朱自清。 第二课时 一、简要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二、欣赏精美语言。 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归纳: 1.形象美——手法多样: 鲜明的比喻、明显的对比、强烈的衬托、生动的拟人、传神的通感 2.语言美——新颖而不失自然传神 通俗流畅 描述传神 节奏协调(量词、叠词) 3.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本文的语言美,主要是用了大量的修辞的手法:如 比喻句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小结:比喻具体形象 拟人句: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②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 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小结:拟人灵秀动人 通感句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结:通感迷离精妙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叠词节奏鲜明 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等 动词准确形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泻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浮”突出静态美,“笼”可与之对照。“漂”突出动态美,“笼”不能与之对照 三、总结课文,启迪思维,迁移运用。 本文描写的荷塘只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的秀美静谧,令人神往。为什么? 由于:作者对景物做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的功力很深,故有了美文《荷塘月色》。 四、课后作业 1、背诵第4、5、6段。 2、以《校园月色》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