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9-12-21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语言建构与运用: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培养学生敢于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的能力,并且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一、基础导学

1.文学常识

(1)朱自清(1899~1948年):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48年8月12日,因不食美国送来的面粉,于贫病交加中病逝。毛泽东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他的著作都收入《朱自清文集》中。

(2)“莲叶何田田”句出自《江南曲》,古乐府诗。

(3)“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出自南朝乐府诗《西洲曲》。

(4)《采莲赋》出自南朝梁代皇帝萧绎。

2.写作背景

“超然”之中的挣扎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你的散文感情真挚,有口皆碑。《背影》《悼亡妇》等,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尤其是在《背影》中,你对父亲的感情之深让读者为之感动泣泪。《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缜密的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悼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典范;又以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你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构建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你功不可没!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咏山泉》储山羲(唐)

3.相关知识

散文

(1)概说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揭示其社会意义。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2)散文的特点

①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②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③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3)散文的分类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二、自 主 预 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煤屑(  )        踱步(  )

弥望(  )  点缀(  )

霎时(  )  酣眠(  )

渺茫(  )  斑驳(  )(  )

倩影(  )  袅娜(  )

敛裾(  )  梵婀玲(  )

峭楞楞(  )  妖童媛女(  )

蓊蓊郁郁(  )

答案:xiè duó mí zhuì shà hān miǎo bān bó qiàn nuó jū fàn qiào yuàn wěng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脉(  )    (  )      纤(  )    (  )    

颤(  )    (  )      处(  )    (  )    

参(  )    (  )      曲(  )    (  )    

答案:脉①mài脉搏 ②mò脉脉 纤①xiān纤细 ②qiàn纤绳

颤①chàn颤动 ②zhàn颤栗 处①chǔ独处 ②chù妙处 参①cān参与 ②cēn参差 曲①qū曲折 ②qǔ歌曲

3.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僻    辟    癖      惦    掂    踮    

缀    辍    掇      裾    踞    倨    

采    彩      峭    诮    

袅    枭      乍    咋    

答案:僻(幽僻) 辟(开辟) 癖(癖好) 惦(惦念) 掂(掂量) 踮(踮脚) 缀(点缀) 辍(辍学) 掇(拾掇) 裾(裙裾) 踞(盘踞) 倨(倨傲) 采(没精打采) 彩(五彩缤纷)

峭(料峭) 诮(讥诮) 袅(袅娜) 枭(枭雄) 乍(乍看)

咋(咋舌)

4.辨析词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中横线上。

(1)幽僻幽静

A.这是一条    的山沟,白天都很少有人来,更别说是晚上了。

B.夕阳下,清风小桥流水去。余晖下的乌镇格外    。

解析:两词都有“静”的意思,但“幽僻”强调幽静偏僻。“幽静”强调幽雅清静。A句中的语境是“很少有人来”,所以要用“幽僻”;而B句强调的是小桥流水的安静幽雅,所以要用“幽静”。

答案:A.幽僻 B.幽静

(2)稀疏稀少

A.雅典奥运会为何会出现现场观众    的现象?雅典市长多拉4日晚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做演讲时做出了解释。

B.转过这座山,一片    的树林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解析:两词都有“少”的意思,但“稀疏”强调的是宽松,不稠密;“稀少”适用范围广,指的是很少出现或发生的,或者稀疏的,人员组成很少的。

答案:A.稀少 B.稀疏

(3)约略大概

A.    听得窗外有细细屑屑的雨点声,但也不一定是雨点,细听去却又没有了。

B.你的书    什么时候能出来?你的那些粉丝都等急了。

解析:两词都有“揣测”的意思,但是“约略”意思更加丰富,除了有“大致,大体上”的意思外,还有“仿佛,依稀”“大概,有很大可能性”“略微,轻微;不经意”等意思。A句就运用了“仿佛,依稀”的意思。“大概”指的是“大致内容或情况”“表示对时间、数量的不很精确的估计”。

答案:A.约略 B.大概

(4)没精打采垂头丧气

A.他今天        的,是不是生病了?

B.韩全海见大势已去,        ,默不作声。

解析:两词都有“精神不振”的意思,但是“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不高兴,不振作。而“垂头丧气”形容低着头,精神不振。形容失望懊丧的样子,或形容没有生气。

答案:A.没精打采 B.垂头丧气

5.填空。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3)月光如流水一般,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        ,        。

(5)朱自清(1898年~1948年),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1923年发表长诗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    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

答案:(1)有袅娜地开着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2)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5)《毁灭》 《背影》 《荷塘月色》(或《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欧游杂记》

一、合作探究

1.作者在所描写的四幅画面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概括每幅画面的特征。

答: 

答案:

画面 画面意象 画面特征

月下小径 小煤屑路、许多树 幽僻、寂静

月下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幽静、淡雅

荷塘月色 月光、青雾、树影 朦胧、缥缈

荷塘四面 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 阴沉、模糊

2.文章第五段写月色、月影时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泻”“浮”“洗”“画”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①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②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③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④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如何理解朱自清先生的“心里颇不宁静”?

答: 

答案:朱自清写此文的时候,是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一片混乱。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作为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的逃避一法”,因为他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矛盾中,于是想找个避难所,保持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然而朱自清先生毕竟又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安心于这种“超然”。他“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边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先生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一句话,朱自清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种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的“不宁静”。

4.作者为什么继荷塘美景的描写之后,又专门安排了一段对江南采莲习俗的描绘?

答: 

答案:这部分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它的结构意义不可忽视。我们把对清华园荷塘的描画和对江南采莲的联想并列起来,不难看出,前者是实,后者是虚,前者是现实,后者是梦幻,前者是信目极赏,后者是驰骋想象。作者有意识地把荷塘景与江南景比较,在对比过程中展示情感态度。二者在结构上彼此呼应,互为双璧,使文章表现更丰厚,行文更有起伏,更具层次性,使结构避免了平淡和单一。

5.文章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观点: 

答案:观点一:“我”是一个“文人”。作者虽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但是作为“斗士”,他对政治的敏感远不及他对自然风光、人情掌故来得细致传神,常常辨不明政局的好坏、政党的是非,本文可以说是作者作为文人的寄情山水的咏怀之作。

观点二:“我”是一个中庸的“懦夫”。月下荷塘,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么调和、适中、安逸的境界,这正是作者从中和主义思想出发追求一种适度的生活情趣的流露。以此看来朱自清的思想是矛盾复杂的,他对现实不满但又不敢抗争,所以说他是那个时代的懦夫。

观点三:“我”是一个时代的“平民”。作者在课文中自塑的形象,是一位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他心地温厚,个性平和,处事谨慎,有所追求又“放不开”。散文中的情,既有作者个性、人格的印记,又有社会生活、时代风云留下的痕迹,既有独特性,又有时代性。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伫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三、技法学习

通感的艺术效果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荷塘月色》中的两例:第一例是用来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本是通过嗅觉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声”,而“歌声”是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将嗅觉和听觉有机地融为一体,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无限的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

第二例是用来描写月下的荷塘:“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句巧妙地将光和影、明与暗的组合比喻成和谐的音乐,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将月下荷塘的和谐之美表现得恰到好处,淡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优美生动的语言

语言特点:“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平白如话,毫无雕饰,又精心“择练”字句,总结有如下三点:

①遣词用字精确生动。例如,一“泻”一“浮”一“笼”,点活了月光素淡朦胧的个性;“一丝”“一带”“一道”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描摹出物态,生动可感。

②叠词的大量运用,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有音乐美的享受。

③巧用比喻和通感手法,使本文语言更富生动性、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一、语言应用(26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遭遇罕见干旱,洛杉矶市独树一帜,往水库里投放了近一个亿的塑料球,以期达到高效节水、阻止湖水蒸发的目的。

②新的课程改革鼓励中小学分层教学,这一举措将改变以往班级学生固定化的模式,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当前有教无类的教育问题。

③优秀的诗文作品应该清新自然,不落言筌,它往往会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意味。

④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该严格执法,加大惩处力度。

⑤近几天我们已经走访了四所学校,但这也只是管中窥豹,还不能说明我们已经全面掌握了全市各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

⑥郁达夫的《沉沦》《银灰色的死》等文章,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事实上,旅游服务品质有没有保障、市场是否规范、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否牢固,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瓶颈。

B.《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称,为了实现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中国本着“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为基本原则参与北极事务。

C.马杜罗在视频中承认委内瑞拉面临着“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的大量问题,并表示委内瑞拉人可以在没有任何外部干预的情况下“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D.在《荷塘月色》第6段的最后,朱自清终于发出了“我什么也没有”的恍然若失,这就和开头写的“颇不宁静”的心绪照应起来。

3.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

A.我恨自己只有八斗之才,恐难以胜任,敬请宽恕。

B.王先生将自己的书画作品赠送给朋友时,说:“聊供补壁。”

C.这位高级技师深情地说:“师傅对我垂爱有加,我感激不尽。”

D.小刘给编辑回信说:“拙作仅为一孔之见,希望得到您的批评指正。”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文化自信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支撑。实现国家富强,①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打心底感到自豪,才能真正的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③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为建设我们共同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5.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6分)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是某杂志社一则征文启事的初稿部分,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6分)

  今年的8月15号是《××日报》社成立7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日报》开办70周年,本社特决定举办以“我与××日报的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此次征稿面对海内外的作者、读者。务请广大作者、读者提供自己与《××日报》之间发生的真实、生动、难忘的故事,我们期待您的大作,以便共襄《××日报》70年的成长历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于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好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ɡanɡ(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ɡ,德国人叫作Spazierɡanɡ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真切描绘了江南冬景的特殊情调,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作者善于捕捉江南冬天典型的景物,表现了江南独特的冬景。

B.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冬景、闽粤的冬景对比着写,表达了作者独爱江南冬景的情怀。

C.江南的冬天,也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蓬勃的生气,所以作者说“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D.文中在描绘江南冬雨图时,远近结合,以动衬静,黑白的画面上点缀红黄的亮色,给人以既古朴又优雅的感受。

8.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冬景有着怎样的情调?作者描绘了哪些画面来表现江南冬景的这一情调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第⑧段中,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描写江南的雪景,这些引用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①句中独树一帜:指自成一家。此处应为“独辟蹊径”,据此排除A、B两项。②句中有教无类: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强调教育的平等,此处望文生义,据此排除C项。③句中不落言筌:指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④句中铤而走险:指无路可走时采取冒险行为。⑤句中管中窥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⑥句中满目疮痍:比喻遭受战乱或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

2.【解析】选C。A项,“有没有”“是否”与后面的“是……瓶颈”构成两面对一面。B项,“以……为原则”和“本着……的原则”句式杂糅。D.成分残缺,应在“恍然若失”后加“的慨叹”。

3.【解析】选A。A项,八斗之才:用于称颂别人很有文学才华,不能形容自己。B项,补壁,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作书绘画的人,把作品赠人的时候的谦辞。符合语境。C项,垂爱:指上对下的赏识爱护,也用作敬辞,指别人对自己赏识爱护。符合语境。D项,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用于自谦之辞,符合语境。

4.答案(示例):①民族振兴 ②我们只有拥有文化自信 ③才能齐心协力共奋进

5.答案(示例):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出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

6.答案(示例):“15号”改为“15日”;“开办”改为“创刊”;“面对”改成“面向”;“务请”改为“诚邀”;“共襄”改为“分享”。

7.【解析】选B。B项作者没有说独爱江南冬景。

8.参考答案:情调:明朗。画面:曝背谈天图、多彩植物图(植物生机图)、暖冬散步图、微雨闲聚图、美丽雪景图。

9.参考答案: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整体意境之美。②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触发了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增强了文章的情趣。③这些诗句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语意相近即可)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