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9-12-18 手机版


 课题(作者):《劝学》(荀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已、輮、绝、假”和文言虚词“于、而、焉”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本文的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掌握状语后置和省略句两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前两段的论证思路,认识并体会学习的意义,激发产生努力学习的动机。

教学事件(环节)的任务及目标 活动

学生的活动方式及内容 教师的支持及帮助

一、新课导入

1.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学习的想法。

2.激发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荀子。

导入:同学们,“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词语了,我们每天都坐在教室里捧着书本学习。可是大家想过没有,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学习呢?是不是有的同学还会时不时地产生一种厌学的情绪呢?你是不是觉得学习是为了别人而学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一起走进孙卿的《劝学》,看一看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他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解答?

2.说到孙卿,大家是不是很惊讶?他是谁?(荀子)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人物?对于荀子,还有哪些补充?(明确: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当时人们都很尊重他,称他为荀卿。汉人因避宣帝讳(汉宣帝刘询),称他为孙卿。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人性问题上,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经过学习和教化可以去恶从善。在认识论方面,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关于荀子的情况,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吧!

二、整体感知

3.鼓励学生读,师生为学生正音,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改正。

4.解释“久假不归”“狐假虎威”的意思

5.联系成语“矫揉造作”“一曝十寒”

6.解释“砥砺”“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7.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8.积累“绝”的用法:群响毕绝;

以为妙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类弥勒。

9.解决文段不懂的内容。 1.纠字音:首先我们找三位同学分别来朗读一下文章的这三段内容,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他们的字音读得是否正确,看看他们对句子的停顿处理得是否恰当。

2.有哪位同学可以自告奋勇先来读一下或者背一下第一段?(明确:说出下面这些字的正确读音,并说明它们的特殊用法:中,曲,有,参,省,知。指导诵读的方法:“/”表示停顿,“·”表示短暂停顿。)

3.第二段谁来读?(明确:跂,假,生。)

4.谁读第三段?(明确:蛟,跬步,骐骥,锲,折。)

5.下面老师来给大家范读一遍,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文章独特而别样的音韵之美。

6.听了老师的朗读,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

7.引导学生梳理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8.请同学们说一说题目中的“劝”是什么意思?

9.大家认为第一段中有哪些文言实词或文言虚词是需要我们掌握的?或者对有哪些实词和虚词还有困惑?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第一小组派一个代表来概括一下你们认为第一段中比较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吧!其他小组有要补充的吗?(明确:第一段需要理解的文言实词:已,輮,暴,砺,参,省,知;文言虚词:于,而,者,也,乎,矣)第一段有没有什么特殊句式?(明确:状语后置:取之于蓝;省略句:輮以为轮)通假字有哪些?(明确:輮,有,暴,知)有没有词类活用现象?(明确:輮,曲,日)

10.我们再来请第二小组派一个代表来归纳一下第二段的文言知识。实词:跂,疾,彰,绝。虚词:而。词类活用:水。通假字:生。

11.第三小组的同学,概括一下第三段的文言知识:实词:跬步,锲,镂,跪,螯,寄托,用。虚词:焉,而。文言句式: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词类活用:上,下,一。

12.解决了文章的字词之后,接下来大家就来说一说对各个语段还有哪些疑惑,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主要解决翻译和理解上的困惑)

三、深入研读 10.明确每个段落论述的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11.阐释学和思的关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你学习书本知识或者实践技能,光机械地吸收、积累,而不下功夫思考,那么你就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你对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就会变得很肤浅、零乱,不能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也不能学以致用,无法灵活运用。如果你整天冥思苦想,甚至异想天开,而不脚踏实地地学习功夫,就会影响你获取“间接经验”,你的想就像“空中楼阁”,没有思想基础;你对知识、事理的判断也会缺乏“参照条件”。)

12.积累描写登高望远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我们知道,第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大家说,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①全文的文眼;②开门见山,统摄全篇,引起下文论述。)

2.在第一段中,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大家小组内讨论,找一找本段论述了哪些事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明确:比如:蓼蓝经过提取加工可以得到靛青这种染料,而且这种染料的颜色会比蓼蓝的颜色更蓝更深;水经过凝结冷冻会变成冰,冰的温度比水的温度更寒冷;用輮的工艺可以把直木做成车轮;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就会变得笔直;用金属作的刀类在磨刀石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

3.这些运用当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与“学习”不同类的事物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的论证手法叫什么?(明确:比喻论证)

4.这五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效果。)

5.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道理的关系是平行的,还是依次递进的?请分析说明。(明确:递进关系。人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博学,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各种各样的能力,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6.我们现在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大家认为学习重要吗?(明确:不学习我们就会被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所淘汰。现在各行各业无不在选择最优秀的人才,而且要求我们是全方面、多领域地发展。就像我,作为大家的老师,如果一日不学,我就觉得我不能应付现在的教学工作,就不能对大家负责。我知道,有的同学现在的学识可能已经大大超过了老师,但是,正因为有这种危机感,我会每天反省自己,要求自己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我相信我会和大家一起取得更大的进步。)

7.下面请同学们找出第二段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的?(明确:从“登高而招”到“而绝江河”共四个方面。)

9.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的不足。正所谓“人非生而知之者”,人并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都是靠后天的学习不断习得的,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善恶美丑,什么是真假是非。)

10.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在古代,这只能是一种幻想,而在现在人们却利用飞船真得登上了月球。大家能否再举出一些人们借助外力而实现的别样效果或伟大壮举?

11.再来看前两句阐述了什么道理?(明确:正面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12.如何理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一句中学和思的关系?联系孔子的主张。(明确:正面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书本知识,也不做练习题,光想着自己能考上一个好大学,你就能考上吗?所以,借鉴别人的经验、靠自己实践也是很关键的。有一句话说得好,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连著名的物理学家都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何况是我们呢?所以努力学习很重要。就像光提起脚跟望远处,没有登上高处望得远的道理一样。

13.说一说描写登高望远的诗词名句有哪些?列举你熟悉的。也可以联系你的生活经验说明这一道理。下节课我们再来分析第三段的内容,大家先预习一下。 

张婧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