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课堂任务探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9-10-28 手机版


 【成语积累】

胸怀大志:胸有远大志向。语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志同道合:志向相同,道路一致。形容彼此理想、志趣相合。明朝归有光《题仕履重光册》:“大司寇箬(ruò)溪顾公、大司空南坦刘公,方与石翁为湖南社会,志同道合,其称许之固宜。”语出《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名句积累】

1.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墨子修身》

不智之志和无志之智同样都是要不得的。

意思是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坚定的意志在其中犹如统帅,意志强,才能充分地发挥智慧。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论语子罕》

“夺”是改变的意思。《吕氏春秋》中也有类似的名句:“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形容志向对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意为一个人处境越是艰难,就越是坚忍不拔,不丢失高远之志。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诗之韵】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里写到了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赏读 诗人那种积极入世的强烈渴望,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二句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诗人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宗悫(què),历史上的名将。史书云,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文之理】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典出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读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予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说的“淡泊”“宁静”不是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习近平同志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说明“勤学”对成长成才之重要,并以“一物不知,深以为耻”表达了对勤学的高度重视。

短歌行

一、识作者

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①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②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59461;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文人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①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大家要睁开慧眼,仔细甄别哦。

②他的诗歌散文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余秋雨评价说,诸葛亮的文章是君臣之情,曹操的诗歌是宇宙人生,格局不一样。确实如此。

二、知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设酒宴请诸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本诗表达了曹操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雄心壮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为明证。

三、明文体

歌行体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因其声调短促,故名。多为宴会上唱的乐曲。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思考: 你还能举出歌行体的诗作吗?

四、拓知识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⑤“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⑤魏晋风骨盛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两笔。

五、理基础

1.记字音

①譬如(pì)  ②子衿(jīn) ③呦呦(yōu)

④可掇(duō) ⑤度阡(qiān)   ⑥契阔(qì)

⑦谈59461;(yàn)   ⑧三匝(zā) ⑨吐哺(bǔ)

2.通假字

契阔谈59461;,心念旧恩

“59461;”同“宴”,宴饮

3.古今异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古义:多少。

今义:一门数学学科。

4.一词多义

(1)鼓

①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弹)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击鼓)

③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振动)

④钟鼓之音(一种乐器)

(2)绝

①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断绝)

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③真黄山绝胜处(极,最)

④夜久语声绝(停止)

5.文言句式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宾语前置

归园田居(其一)

一、识作者

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见《晋书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靖节二字具有平淡、清高、有气节的意思,符合先生品格。

二、知背景

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除诗歌外,还有辞赋《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评价极高: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拓知识

田园诗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①羁鸟(jī)    ②守拙(zhuō) ③荫后檐(yìn)

④暧暧(ài) ⑤墟里烟(xū)   ⑥狗吠(fèi)

⑦樊笼(fán)

2.古今异义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古义:隐约的样子。

今义:因留恋而不忍分离

3.一词多义

(1)归

①守拙归园田(回到)

②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归附,归依)

③不图子自归(回娘家)

④返璞归真(复归)

⑤男有分,女有归(女子出嫁)

(2)去

①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离开)

②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过去的)

③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

④大江东去(往,到……去)

⑤为汉家除残去秽(除掉)

课堂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出世与入世的碰撞——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任务导引

出世与入世,江湖与魏阙,历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问题。说到底,出世与入世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在东汉末年乱世中,曹操和陶渊明作为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他们都借助诗歌传达出了自己的心声。通过解读这两首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任务设计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忧”什么?真的是想借酒浇愁吗?“守拙归园田”,“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

明确: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一个政治家身处乱世渴望招募贤才、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慷慨之叹。表面上是要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实际上表现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政治家深感人生苦短、贤才难求的苦闷心理。“守拙归园田”,“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巧”相对,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

2.曹操想“掇明月”,陶渊明重“返自然”,各自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

“掇明月”,表现曹操思慕人才而不得的惆怅心理,“明明如月”流露出对人才的仰慕之情,在诗人心中,人才如悬空之月,明鉴宇内。明月可望不可即,即为人才难得,也反映诗人欲得人才的迫切之情。“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自然环境,又是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与开篇的“丘山”照应,是点题之语,表明诗人对田园的向往是源自“质性自然”的生活态度。

3.(拓展延伸)请替曹操或者陶渊明给对方写一封信,劝说对方改变原有出世或入世的观点。穿越时空,只是一种处世态度的碰撞,不存在孰是孰非,但想象要合情合理。

明确:

 (示例)陶兄:久仰你大名了,与您鸿雁往来,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曾为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孤高所震撼,拜读大作,更深深地羡慕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您的大作无不表现出您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田园生活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您是位隐士,如菊一般,遗世独立,高洁雅致,气韵超逸;但是这样与世何益?何不如菊一般,不畏严寒迎风斗霜,与那污浊的社会一搏呢?

企望陶兄您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成为浊世中的一枝独秀的菊花。

不过人各有志,只要您认为自己所为没有违背自己的原则,也就此生无憾了。

曹操顿首。

任务探究二 志士与隐士的对话——赏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任务导引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而隐士思想,也历来占据传统文化精神最崇高、最重要的地位。另外,古往今来,很多人同时具备隐士情怀和志士节操,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可能没有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却能造就人格的丰碑。

任务设计

1.这两首诗歌分别塑造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短歌行》塑造了一位具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又求贤若渴的志士形象。《归园田居》塑造了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隐士形象。

2.鲁迅先生评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他评价陶渊明:“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你如何理解呢?请根据曹操和陶渊明的作品客观评价一下。

明确: 曹操名作有《蒿里行》《观沧海》和《龟虽寿》等,这些作品风格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在乱世中有顽强进取精神的人,称之为“英雄”也是实至名归。

而陶渊明因为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不适应仕途中繁文缛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尽管反复多次出仕,但是最终归隐田园。正是因为他并未完全脱离现实,却有这样的精神气节,“并非浑身静穆”,他才如此伟大。

3.(拓展延伸)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一世之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则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

假如他们穿越时空相遇,会对对方说些什么呢?

请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名为“志士与隐士”的剧本。

对话要得体,符合人物的身份和阅历。

明确: (示例)[傍晚,树林,一条古道蜿蜒伸展向树林深处。林边,陶渊明左手背在身后,手里握一把菊花,右手拈须,望着远方的山影]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曹操 (骑马从林间古道而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陶渊明 (作揖相让路边)此诗悲歌慷慨,气韵沉雄,乃曹公名作也。

曹操 (下马)哈哈,正是孤的陋作。

陶渊明 (暗暗吃惊,仍不卑不亢)偶遇曹公,实乃三生有幸。

曹操 孤也有幸得见先生。不知先生高姓大名?

陶渊明 在下姓陶,名潜,字渊明。

曹操 陶先生,刚刚听闻先生的吟作,也委实不世之材。现如今天下大乱,所谓“乱世之中出枭雄”,先生可否出山,助孤一臂之力?

陶渊明 于今乱世,曹公还能有何理想?

曹操 先生可以帮孤出谋划策,助孤立下赫赫威名,先生亦可功名在身,扬名天下。

陶渊明 功名利禄于我如浮云。吾身处乱世中,自当斩破红尘,既然不能提剑安天下,也应留清白之名于后世。

曹操 天下不幸,有才学之人理应奋起拯救万民于水火,知其不可而为之,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这才是一个志士的理想。

陶渊明 在下不这样认为,乱世之中,做一个隐士才能以平和的心情去独守自己的本分。(深深一揖)道不同,不相为谋,我还是回到我的桃花源去吧。(说完飘然离去)

曹操 (高声吟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扬鞭奋蹄而去)

任务探究三 言浅意深巧设喻——赏析诗歌的比喻手法

任务导引

诗歌最主要的特征是抒情言理,无论是情趣,还是理趣,都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而这些情趣和理趣,在诗歌中往往不会直接说出,而是借助比喻手法来加以表现。这样,不但使诗歌更具形象性,而且提高了诗歌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任务设计

1.这两首诗中出现了“明月”“乌鹊”“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意象,它们分别比喻什么?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从物象的象征意义角度思考。

明确:

 《短歌行》中,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绕树三匝”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

《归园田居》中,“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表示诗人已看透官场的污秽黑暗,对官场充满了厌恶。“羁鸟”“池鱼”是诗人自比,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自然的心志。

2.(拓展延伸)“鸟”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感情。无论曹操笔下的“乌鹊”还是陶渊明笔下的“羁鸟”,内涵是因人因时因地因情而变化着的。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下列诗句中相关“鸟”的内涵。

①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赵嘏《寒塘》)

②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③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④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⑤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明确:

 ①思乡怀亲 ②羁旅愁苦 ③爱情相思 ④忠贞不渝 ⑤离愁别绪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