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赤壁赋》《登泰山记》导读——旷达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2019-09-18 手机版


16 赤壁赋 登泰山记

话题链接——旷达

一、字之源

【字源演变】

“旷”,会意、形声字。“日”为形,表示光明,“广”为声,表示开阔。本意指光明、开阔,又指心情开朗。引申为空旷,特指心境宽广。又由空间的广大引申为时间的久远,还有空缺、耽搁、荒废的意思。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确实如此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说文解字》中,旷,明也。从日广声。

【成语链接】

平川旷野:广大空旷的平原田野。语出宋《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若平原旷野相逢,契丹抄掠我军粮,则我军不战而溃。”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语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记起一副对联的下联:崔颢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你能知道这里面提到的典故吗?

二、句之美

1.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品读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品读 “天狼”,喻指频频犯边的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3.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苏轼《东坡》

东坡一生的坎坷和烦恼是无处不在的,但他不为世俗的福祸苦乐所拘牵,不为命运的得失生死所忧烦,始终不渝地保持思想、襟怀、智慧和才华上的勃勃生机。

品读 “莫嫌荦确坡头路”写道路坎坷;“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了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三、诗之韵

浣溪沙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流逝。这里反用其意,足见东坡豪情。

赏读 苏轼这时谪居黄州,已是48岁的人了,旧时已是接近所谓“知天命”之年,羁旅之情,应当是沉郁的,但清明的山水给了他一个好感觉,忽见泉水西流,就激发起作者的不悲白发、虽失意而仍想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来。黄鸡催晓、白发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折射的哲理以及积极、高亢的情调,千百年来更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四、文之理

悲观是一个幽灵,能征服自己的悲观情绪便能征服世界上的一切困难之事。人生中悲观的情绪不可能没有,要紧的是击败它,征服它。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一种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倘若把不如意的事情看成是自己构想的一篇小说,或是一场戏剧,自己就是那部作品中的一个主角,心情就会变好许多。一味地沉入不如意的忧愁中,只能使不如意变得更不如意。“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既然悲观于事无补,那我们何不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守住乐观的心境呢?

——光蓝《让自己有一颗快乐的心》

典出 明代洪应明《菜根谭》:“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

《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大家不妨读读哦。

解读 大意是对于一切荣耀和屈辱都泰然处之,用平静的心情欣赏庭院中花开花落;对于所有升沉和得失都不在意,安然地观看天上浮云随风聚散。所谓心不惊,才有闲看的雅致;心无意,才有漫随的风情。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对名利应有的态度。

赤壁赋

一、知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①,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伴读] ①这两位文坛奇才因为在朝辅政意识形态及文学风格的迥然不同,导致个人是非恩怨不断。好在二人在晚年能握手言和啊。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而是黄州的赤鼻矶②。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伴读] ②这个曾叫“赤鼻”的地方因苏子而被誉为“文赤壁”,赤鼻之幸,黄州之幸!

二、拓知识

1.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一场有名的文字狱,苏轼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在思想上和王安石变法革新派发生分歧,于是求为外任,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疏弊,也“不敢默视”,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被言官何正臣等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送交御史台治罪,在狱中备受诟辱,几乎被置于死地,后来经多方(包括王安石)营救,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此牵连的有苏辙、司马光等多人。因御史台又称“乌台”③,所以此次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

[伴读] ③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令人不禁莞尔。

2.干支纪年法

“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天干(10个)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60年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

三、明文体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④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

[伴读] ④有时间可以读一读如下名赋:左思《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杜牧《阿房宫赋》。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①壬戌之秋(rén xū) ②举酒属客(zhǔ)

③少焉(shǎo)   ④斗牛之间(dǒu)

⑤冯虚御风(píng)   ⑥桂棹(zhào)

⑦嫠妇(lí)   ⑧愀然(qiǎo)

⑨山川相缪(liáo)   ⑩舳舻千里(zhú lú)

○11旌旗蔽空(jīng)   ○12酾酒临江(shī)

○13横槊赋诗(shuò)   ○14渔樵(qiáo)

○15江渚(zhǔ)   ○16麋鹿(mí)

○17匏樽(páo)   ○18蜉蝣(fú yóu)

○19无尽藏(zàng)   ○20枕藉(jiè)

2.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乘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同“缭”,盘绕、围绕

3.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所思慕的人。

今义:美貌的女子。

4.一词多义

(1)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

②歌曰“桂棹兮兰桨……”(歌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韵律)

④诗言志,歌永言(能唱的诗)

(2)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

③日夜望将军至(盼望)

④德高望重(名望,声望)

⑤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念头)

(3)如

①纵一苇之所如(往)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如同,好像)

③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表假设,如果)

④突如其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⑤自以为不如(及,比得上)

(4)属

①举酒属客(劝请)

②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③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辈)

⑥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属,亲属)

(5)于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②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

④强于百万之师(介词,比)

⑤告之于帝(介词,向)

5.词类活用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②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③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④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吟诵)

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⑦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⑧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⑨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⑩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6.文言句式

①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③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句

⑤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句

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7.积成语

[语境呈现]

①走进图书馆,我深深感到一个人的知识再多,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②人类的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最怕弃之不用,听任生锈。

③我们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听着隐隐约约如泣如诉的钢琴声。

④为什么这些人能够高标独具,遗世独立,而没有与时俯仰,同流合污呢?我们不能够忽视我国古代教育中的完善的人格培养部分。

⑤珍珠之歌随波荡漾,余音袅袅。

⑥叛乱的三十万大军破城而入,京都不绝如缕。

[释义]

①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

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

③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④遗世独立:超自然独自生活于现实社会之外。

⑤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⑥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附文白对译

⑤文人好像天生与酒有缘,这大概是因为文人骨子里的刚性与酒的烈性是相通的吧。

⑥“浩浩”“飘飘”两个叠词颇见功力,笔势流畅,如信手拈来,词句皆有出典却不着痕迹。

⑦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先河。美人,君恩,此先生眷眷不忘朝廷之心也。

⑧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⑨我想起了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了。

⑩此一段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读来铿锵似作金石声。

○11盛言曹公英雄,气吞宇内,楼船浮江;“固一世之雄”句的一总,“而今安在哉”的一跌,最见功力。

○12客的这种苦闷和迷惘,正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心理啊,《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不也是说“人生如梦”吗?

○13眼之所见,身之所在,心之所想,不得不“哀”啊。

○14其实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只能说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

○15李白曾言“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风月不死,先生不亡也。

○16“洗盏”亦有“饮酒”意,如“红镫照故人,洗盏复相劝”。聪明的你,认为该作何解呢?

登泰山记

一、识作者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17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伴读] ○17姚鼐曾身体不好,在一道士的指引下,常于写作之余,到自然松林中优雅清静之处,散步观景,尤以两手合抱树干来养生自疗。这就是“惜抱”的来由。

二、知背景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18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等8人破格当选。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朝廷任职的姚鼐来到山东,和友人相约登上了东岳泰山,后来就有了著名的《登泰山记》一文。

[伴读] ○18《四库全书》是在乾隆年间耗时十三年编成的。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三、拓知识

1.桐城派

桐城派○19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伴读] ○19曾国藩也是有功于桐城派,他让桐城派在行将衰落时得以改造和继承,再度辉煌于晚清文坛。

2.五岳独尊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泰山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20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伴读] ○20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①姚鼐(nài) ②汶水(wèn) ③南麓(lù)

④石磴(dèng) ⑤几不可登(jī)   ⑥徂徕(cú lái)

⑦晦(huì)   ⑧樗蒱(chū pú) ⑨绛皓(jiàng)

⑩若偻(lǚ) ○11岱祠(dài)   ○12少圜(yuán)

○13石罅(xià)

2.通假字

(1)须臾成五采 “采”同“彩”

(2)多平方,少圜 “圜”同“圆”

3.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

古义: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多平方

古义:平的方形的,指山石的形状。

今义:数学用语。

4.一词多义

(1)阴

①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

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天,没有阳光)

③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

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阴影,树荫)

⑤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寒冷)

⑥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光阴,时间)

(2)坐

①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同“座”,座位)

③王曰:“何坐?”曰:“坐盗。”(因……而获罪)

④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

(3)及

①及既上(等到)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

③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4)道

①循东谷入,道有天门(道路)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

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政策,方法)

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⑤万户侯岂足道哉(称道)

(5)以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介词,在)

②余始循以入(连词,表顺承关系)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助词,表方位)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

⑥以刀劈狼首(介词,拿、用)

⑦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用来)

⑧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以为)

5.词类活用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名词用作动词,照)

(3)山多石,少土(形容词用作动词,多有;少有)

6.文言句式

(1)崖限当道者 定语后置句

(2)此东海也 判断句

附文白对译

○21作者胸有成竹,把山、水和长城置于广阔的天地之中。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

○22出发时气候十分恶劣,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他悄悄地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以便为描写登山的艰难、游览的豪兴而创造出有利条件。

○23登山过程虽轻描淡写,结合后文,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

○24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夕照图,真可谓尺幅千里,呼之欲出。

○25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千古绝唱,这里的意境和杜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26山顶奇观,乃众人向往,不可不细细描摹。名胜古迹,自有特色,作“记”自然不可忽略。足见作者匠心。

○27用凝练的语言把自己的游览所见归结为“三多”“三少”“三无”。结句照应冰雪,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赤壁赋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登泰山记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析散文写景

任务导引

古人把太阳形容为“金乌”,把月亮形容为“玉兔”。玉兔东升,金乌西坠。日出为明堂,月照为玉堂。两篇文章在描写“月出”和“日出”的景象时笔法各异,各有千秋,值得我们细细探究和鉴赏。

任务设计

1.两篇文章分别是如何描写“月出”和“日出”的美景的?

从写景顺序、写景角度、修辞运用、用词炼字等角度赏析。

答案 《赤壁赋》对“月出”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写月之前,先写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接着写月出后的夜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登泰山记》对“日出”的描写,分为“日出前”“日正上”“日出后”三个阶段。“日出前”是:“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霞光的背景为欲出的太阳蓄了势。“日正上”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量。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日出后”,作者回头西望,以山峰作映衬,更凸显日出带来的光明天地。

2.《登泰山记》在写景时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各具特点。请举例赏析。

赏析时,要抓住句子特点,从修辞入手寻找突破口。

答案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冰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面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3.(拓展延伸)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课外积累写月的诗句或者散文片段,并总结一下人们在写月时寄托了哪些情感。

答案 (示例)①寄托思人怀乡之情。如唐人李益《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②象征高洁的品质和独特的人生追求。如屈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涉江》)的诗句,表明了诗人坚守节操的信念如天地一样长久,高洁的品质如日月一般永远散发着光辉。③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④渲染凄清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触发了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等等。

任务探究二 掷地作金石之声——品读散文的语言美

任务导引

优美的语言能够给人带来美感,当你欣赏《赤壁赋》时,你读到的不是纯粹的散文,而是一首散文诗,饱含着浓浓的诗意;当你在欣赏《登泰山记》时,你感觉到的不仅是作者为你描写的山景,而且还有作者那简洁、流畅的语言,描摹生动,色彩鲜明。两篇散文读起来都是字字珠玑,声声铿锵,掷地作金石之声。

任务设计

1.《赤壁赋》呈现的美是多方面的,请你就语言方面来简单谈谈本文之美。

语言方面包括用词、句式、修辞等。

答案 (1)骈散相间形成句式参差之美。如《赤壁赋》第一段,句子有整句,有散句。整散之间,错落有致,体现了语言的参差美。

(2)比喻连缀形成情感流转之美。如作者予以全力刻画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五个比喻连缀而下,将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

(3)反问叠用形成文势起伏之美。“何为其然也?”主人的发问引起了客人的滔滔议论。该段议论中三个反问句蝉联叠用,结构上形成排比,文笔一气而下,纵横驰骋,全力以赴铺陈曹操英姿勃发、踌躇满志的形象。

(4)关联相扣形成音节铿锵之美。客的议论自然引发了主人的人生感慨。在这段本该枯燥的议论性文字中,作者巧妙运用了“而”“盖”“则”“且夫”“苟非”“虽”等关联词语,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气势。

(5)前后呼应形成文脉贯通之美。文末“客喜而笑”的“喜”和“笑”,与前文“饮酒乐甚”的“乐”,以及“怨”“慕”“泣”“诉”“愀然”“哀”“羡”等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是联属一气的。此乃全文情感发展的线索,直贯通篇。

2.《登泰山记》在桐城派古文中风格独具,这和姚鼐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是分不开的,请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答案 (1)善用传神的动词。如“乘风雪”的“乘”字,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自”“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

(2)善用准确、凝练的语言。作者善于把握住泰山独特的自然景象,选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如文中写傍晚雪山的光亮是“明烛天南”,而写夕阳余辉则称“晚日照城郭”,一个“烛”字,一个“照”字,很细致地区分出两种不同光亮的强弱。

(3)善用修辞,巧于衬托、照应。文中所记多为静景,但作者往往能运用修辞来化静为动。如白雪覆盖着山峰,是一幅静谧的图景,作者却称之为“苍山负雪”,赋予了它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再如以夕阳晚照的幽静美来衬托日出的雄奇美,以旅途的艰辛、气候的恶劣来反衬游志之坚。

3.(拓展延伸)请从语言方面赏析下面一段写景的文字。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答案 (1)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来写,写出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嗦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2)妙用量词。“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

(3)叠用介词。“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似觉天、云、山、水一齐活动起来,意趣盎然,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任务探究三 一水一月皆世界——探究苏轼的情感变化

任务导引

《赤壁赋》中苏轼化身为一主一客,面对赤壁的山水风月、主客的扁舟渔唱等可入诗境的各种物象,着重描写了水、月两种优美的意象。水状茫茫无际而雍容舒展,月色浓华可人而与水相照。水若无际,月若无际。水月之间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

任务设计

1.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面上是主客问答,实际上是作者自己表达思想的方法,是作者借问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答案 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2.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答案 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4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3.怎样理解第4段中苏子回答客人的话?他的话是否全都正确?

解说时要联系苏轼彼时的人生经历、思想境遇,不能一味肯定或否定。

答案 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①“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还是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②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方面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另一方面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4.(拓展延伸)请课下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完成以下任务。

(1)请搜集苏轼一生主要走过的地方,画出苏东坡的“人生地图”。

[提示] 苏轼一生主要走过的地方:

眉山—开封—凤翔(今宝鸡附近)—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黄州—南京—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内)—常州

人生地图:略。

(2)为苏东坡纪念馆选址并陈述理由。

[提示] 黄州。苏轼的名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在黄州时创作。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提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把黄州当作自己平生功业的起点。

(3)为苏东坡纪念馆展厅撰写对联。

[提示1] 五年间谪宦栖迟,试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那得此清幽山水;

三苏中天才独绝,若尚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是我公游戏文章。

[提示2] 纸落云烟自有清才对风月;

墨翻衫袖不妨便腹贮诗书。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材料二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苏轼《方山子传(节选)》

材料三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注】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注】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B.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欢喜、高兴的样子。

D.其源殆可熟物    殆:大概,恐怕。

解析 C项,应该是惊讶的样子。

答案 C

2.下列各项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做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方山子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地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D.《游白水书付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材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

解析 C项,“方山子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原文应该是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答案 C

3.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答案 ①人生际遇: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

②排遣方式: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4.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请概括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材料一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材料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材料二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材料三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一百丈,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有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素材积累——聚焦:乐观旷达

一个乐观的人,才会摆脱困境迈向成功,泰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失意。旷达是对人生的感悟,是对世界的乐观,是对时代的热爱,是对生活的迷恋。就如苏轼尽管被贬居黄州,但一心寄意“翰墨”、纵情山水,在自己营造的自由精神空间里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

出尘绝俗,空明流光

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这正是《赤壁赋》的美之所在;人生在世,要学会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若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因为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写就《赤壁赋》,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①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满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伴读] ①前人说,其笔墨之飘洒,成趣之活泼,又似于仙,故世号坡仙。我感觉应该是东坡天仙化人,其心灵之仙投射于文章而已。

罗斯福②的豁达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家中被盗,丢失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

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伴读] ②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创造了8天拯救资本主义的奇迹,是他将美国从深重的经济危机中拯救了出来,并且奠定了美国在二战后迅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基础。

桑兰式微笑

桑兰出生于1981年,1993年进入国家体操队。1997年取得全国跳马冠军,1998年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上,练习跳马时,出现意外,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

跳马冠军瘫痪后,她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坦然地接受了事实。面对新的人生境遇,她艰难而又坚毅地开辟了新的人生道路,担任一档全新体育特别节目《桑兰2008》的主持人,她用这样的方式继续着自己的奥运之路。

桑兰凭借着顽强、乐观、坚强、勇敢的心态,以“桑兰式微笑”征服了无数世人,用自己的行动与事迹感染着整个世界。

素材运用

片段1 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是艰难种种,坎坷重重。苏轼的一生就是在无数风雨中前行,于是他也就练就“风雨任平生”的豁达心境。被贬杭州,他就用苏堤造福一方百姓;贬至天涯海角,他就用荔枝的甜美安慰失意的心灵,鼓励自己微笑着继续前行!③当然还有他的诗词,或许是因为一路上他见多识广,阅历得到丰富,他的诗词仿佛也像他本人一样越挫越勇,随遇而安,尽情抒发他潇洒的心情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不让孤寂封闭了自己,更不让风雨浇灭了他的希望和理想!

——节选自《品读苏轼》

[伴读] ③苏轼站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高标!感谢黄州,它让苏轼远离官场是非,用心审视自我,和自然对话,让人格升华。

片段2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节选自《文赤壁》④

[伴读] ④朱增泉先生的这篇《文赤壁》曾被选入山东高考试卷,值得读一下全篇。

原题呈现: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东坡的选择

江苏考生

我①曾在这秋水之畔永日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瘦削的身影。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上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是的,我拥有了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不灭才情。但我年轻的心灵里仿佛总在下着蒙蒙的细雨。当夕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更便于走进苏子心灵。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这赭黄色的浑流。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②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它一丝一缕的痕迹。而我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而空灵。

②再次提到赤壁之夜,意境悠远。

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微风吹过,两岸的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天外之手拨动,微微地震颤出一连串的轻音。三十多年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映现:五岁时开始苦读,老父苏洵严厉的教导,与弟弟子由快乐地嬉戏。十九岁上京赶考,文章震动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不吝美的赞誉……但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灾难忽然降临,乌台诗案牵连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黄州……远离亲人,独居僻野,为何命运要如此作弄人?③

③赤壁月下,迷茫空灵的心灵如何选择?

凉风阵阵,我从无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江水,明月,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耳边交错出现。冥冥间,远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于是,刹那间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顶,我终于超脱了。

——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在功名与自然之间,我选择自然。④在官场与赤壁之间,我选择赤壁。

④通达和自然才是苏子的最终选择。

于是,我的选择成就了我。我将拥抱东方之既白……

[伴读] 本文借苏东坡《赤壁赋》与《赤壁怀古》的意境,进入到他的心灵深处探幽历险,既摄取了原作的神韵,又出之以新的情调。这是只有走进东坡心灵世界的人,才能把他的一生的遭际都聚焦于一个感伤而又旷达的赤壁之夜的。,

《赤壁赋》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得分:_____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27分)

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知不可乎骤得   D.相与枕藉乎舟中

解析 “冯”同“凭”。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凌万顷之茫然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解析 A项,古义为“旷远的样子”;B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D项,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歌月徘徊倚歌而和之   B.吾尝跂而望矣七月既望

C.日初出大如车盖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举酒属客

解析 C项,均为好像;A项,分别为唱歌/歌曲的韵律;B项,分别为往远处看/农历每月十五;D项,分别为类、辈/劝请。

答案 C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 ③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劳力者制于人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④介词,表被动;②介词,在;③介词,比。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解析 A项,名词作状语;其余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 A

6.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何陋之有?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解析 D项,属于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之一,另外二苏是其父苏辙和其弟苏洵。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解析 C项,另外二苏是其父苏洵和其弟苏辙。

答案 C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江水为喻,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2)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二、能力素养提升(43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阅读课文1~4段,完成9~12题。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击空明兮溯流光   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B.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C.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一瞬间,片刻。

D.托遗响于悲风     悲风:悲凉的箫声。

解析 D项,悲风:悲凉的秋风。

答案 D

10.对文段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我国古代一月内有些日期有特定的称呼,“既望”是农历十五,“朔”是农历初一。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周郎,即周瑜,称周瑜为“周郎”,在这里既是因为周瑜年轻,也有对周瑜的赞美之意。

解析 B项,“既望”是农历十六。

答案 B

1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

解析 这篇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文中的“客人”和作者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故而D项“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错误。

答案 D

1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3分)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分)

答案 (1)我(或苏轼)不禁容色改变,整理了衣裳端坐着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2)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地方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二)课外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C.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解析 “今者薄暮”表时间,故此选A或C。“状如”不能断开,选A。

答案 A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赤壁赋: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本文是其中之一。

B.望:农历每月十五。苏轼两次游览赤壁都是选择了“望”这一天。

C.冯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D.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解析 B项,《前赤壁赋》是“既望”(农历十六日)。

答案 B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苏轼是一个旷达乐观的人,但他还是在此赋中流露出了他悲伤的心情。

B.这篇赋以记游为主,描绘了冬夜赤壁凄凉可怕的景象,从而衬托出了作者无限伤感的心绪。

C.苏轼的前赋和后赋一比较,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后赋具有更浓厚的虚无色彩。

D.此赋末尾写了一个梦境,流露出了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

解析 “流露出了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错误。

答案 D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5分)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5分)

答案 (1)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2)于是我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是松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江边登上船,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拉长声音嘹亮地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三)语言表达(9分)

17.请根据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4分)

解析 一要紧扣名句,特别是“白”“横”“江”“接”“天”等词;二要把场景描绘成一幅画面。

答案 白茫茫的水汽像轻纱一样笼罩在江面上,月光映照着宽阔的江面,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

18.李商隐的一联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请根据诗意,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文字展现这联诗的意境。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20个字。(5分)

解析 抓住关键字“秋”“阴”,点明了季节和天气,抓住眼前的景物“荷”而且是“残荷”,抓住人物的活动“听雨”,展开丰富的想象,构造一幅萧瑟的秋季阴雨天赏荷听雨的图景,要突出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心绪。注意“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20个字”的要求。

答案 (示例)连日阴霾,天上结着一层厚厚的云,如一片巨大的铁幕压人心头,又如心中浓浓愁思挥之不去。如此,想必寒霜也会下来得晚吧,才留下了这一池残荷供人欣赏。秋风萧瑟,曾经碧绿满眼的水面只剩下一枝枝枯黄黯然神伤地耷拉着,不正似寂寞憔悴的我么?一阵阵秋雨袭来,时而“沙沙”,时而“吧嗒”,敲打着人的耳朵,思绪就在这或轻或重的天籁中如水墨弥漫,直至天外。

《登泰山记》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得分:_____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2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山麓(lù)    雕砌(qiè)    山巅(diān)

B.悬崖(yá)   石磴(dènɡ)   须臾(yú)

C.戊申(wù)   岱祠(cí)   姚鼐(lài)

D.膝盖(qī)   石罅(xià)   佝偻(lóu)

解析 A项,“雕砌”的“砌”读“qì”。C项,“姚鼐”的“鼐”读“nài”。D项,“膝盖”的“膝”读“xī”。

答案 B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京师乘风雪     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极天云一线异色      极天:天边。

B.道皆砌石为磴      蹬:石阶。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C.世皆谓之天门云     云:云气。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负:背。

多松,生石罅       石罅:石缝。

解析 C项,云:助词,无实义。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例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A.余始循以入

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解析 D项与例句中的“以”相同,表示“在”某个时间;A项的“以”相当于连词“而”,表顺承;B项的“以”表示原因;C项的“以”表修饰。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 A项,“采”同“彩”。B项,“圜”同“圆”。D项,“受”同“授”。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C.回视日观以西峰

D.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解析 A项,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照。D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约束。

答案 C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阳谷皆入汶   B.至于泰安

C.多平方   D.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解析 A项,阳,古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今义: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B项,至于,古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其义是到,到达;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C项,平方,古义:平的方形的,形容词;今义:数学名词。

答案 D

7.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解析 D项,“桐城”为籍贯。

答案 D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1)《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

(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答案 (1)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2)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

二、能力素养提升(45分)

(一)课内阅读(17分)

阅读课文,完成9~12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B.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C.越长城之限        限:界限。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解析 D项,漫:磨灭。

答案 D

10.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

B.阴,山北水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解析 A项,应为“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答案 A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风雪、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解析 A项,“朱孝纯之子朱颍”错,应该是:朱孝纯,字子颍。

答案 A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4分)

(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4分)

答案 (1)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子颍(或朱孝纯)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2)这一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石刻)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二)课外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游千山记

程启充①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

【注】 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②瓯脱:泛指边界。③浮白:满饮。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B.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C.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D.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解析 原文停顿为“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答案 B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B.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通常称“胡笳”,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游牧民族中,善于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富有悠远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边远游牧民族英勇剽悍的个性及牧马吹奏的特色。

C.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国,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古代分中国为九州,中州为其中之一。其他八州是冀、兖、青、徐、扬、荆、豫、益。

D.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

解析 九州不包括中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对于九州的具体分布说法不一,比较常见的九州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益、雍九州。《尚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尔雅释地》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周礼夏官职方》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

答案 C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中草木繁盛,作者携下属徐、刘二人取道辽阳上山。

B.位于龙泉寺的万佛阁,从半山腾空而出,气势磅礴,游人凭栏远望,顿觉寒风四起。

C.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游览千山的全过程,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特点。

D.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

解析 A项,徐、刘二人非作者“下属”。B项,万佛阁在“祖越寺”而不是“龙泉寺”。D项,本文抒发的并非豪情壮志。

答案 C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5分)

(2)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5分)

答案 (1)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

(2)(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

【参考译文】

千山位于辽阳城南面六十里,秀丽的山峰重重叠叠,延绵数百里。东边与边界接壤,南边环绕辽阳城,草木茂盛并且常常有好景致。我在丙申年间被贬盖州,取道辽阳,于是和志趣相投的徐、刘二人游览千山。

从南边迂回上山,走了几里,抵达祖越寺。路途颇为险峻,在寺庙的禅堂稍作休息,然后登上万佛阁。该阁处于半山,沿着悬崖顺势而建,穿过悬空的横梁而入。靠着栏杆放眼四周,寒风阵阵,于是在祖越寺过夜。当天是戊子日,我们顺着东山远望螺峰,沿着太极石攀登,走进岩石中的山涧。(从山涧)俯看万佛阁,已经在下方。从一览亭走弯弯曲曲的路由西向北而行,到达龙泉寺。晡时,前往香岩寺,一路上溪水曲折向东流,岩穴沟壑幽美深邃。

第二天早上,寺庙的僧人设斋宴,(我们用过斋宴)然后起行,(路上)在一棵大树下面休息。此处空旷寂静自由自在,(不禁)产生远离尘世的想法。东峰山势高险,徐、刘二人满饮后再斟满,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从龙泉到这,一共二十多里,山崖、深池到处都有,悬崖、怪石接连出现,靠着突出的山石,俯瞰幽深的沟壑,奇花异草,如绣锦一般到处都是。

第二天清晨,天刚放晴,(我们)登上中峰,回头看京城,远望荒凉的边界,山海浩瀚无边。多次休息后,到达仙人台,到处是陡峭险峻的石壁山崖,(在山崖)北边的角落用木梯登顶眺望,两腿战栗。强壮的人都要匍匐地爬上去,看到石头做的棋盘,(相传)九仙在这里围观,下棋。从仙人台往中会寺方向出发,绕过溪涧,穿过乱石,荆棘塞满去路,不能容下拐杖,路仅容双脚。一人(在前面)用布绑住前胸,让人从后面拉着,攀附着藤枝,侧着身子,在路上缓慢前行,非常危险。刘子先走,徐子和我相距几步,摘下山花赠诗给我,我也按照音律应和他。(我们)坐在石头上,一位老人请我们吃麦饼。刚好肚子饿了,我们吃得心满意足,问老人的姓名,他笑而不答,然后我们就到达中会寺。(到这)走了大约二十里路,因为疲惫,坐在僧人房间休息。过了很久,才从中会寺返回祖越寺。

回望各座山峰,(它们)都像在天上一样。这座千山的美景,温润秀丽,磅礴曲折,不可说尽。(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世间万物的规律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又是怎样的呢?以前柳州的山水因为柳宗元而显扬,而我地位低下、学识浅陋,不能使千山的胜景留传,姑且像这样粗略叙述它的概貌。

(三)语言表达(9分)

17.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苏轼游赤壁抒发了人生感悟,姚鼐登泰山赞美了大好河山。请仿照示例,另写两个句子。(4分)

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临黄山,徐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步西湖,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登临黄山,徐霞客)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雄奇的由衷赞叹

(漫步西湖,苏轼)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现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18.下面是我校生物社团学生负责人王哲给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尊敬的屠奶奶:

您好!

作为当今国际中医界霸主,您能够应允忝列本社顾问,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本社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我们十分感激。本社广大中医学佼佼者恳请您不吝赐教。敬祝编安。

生物社团王哲

2019年4月10日

答案 ①“霸主”改为“大家”;②“忝列”改为“屈就”;③“绵薄之力”改为“指导帮助”;④“佼佼者”改为“爱好者”;⑤“编安”改为“安康”。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