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优质课教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9-09-18 手机版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能力目标:学习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素质目标:从本诗形象、意象、意境、哲学思考、结构、语言、节奏等方面着眼,分析本诗艺术特色,培养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要讲清楚基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诗歌内容;

突出重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解决难点:分析本诗艺术特色,培养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分析本诗艺术特色,培养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一、导入新课

唐初,诗坛仍受梁陈余风的影响,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被喻为“孤篇横绝全唐”。此诗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反映出来的就是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情画意,这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并为盛唐诗国高潮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本诗景物素朴、意象明净、时间久远、空间辽阔、情感淡雅、意境空灵、主题鲜明、语言精致、节奏舒缓、形式独特、风格素雅。

二、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三、课文分析

(一)重点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二)诗歌翻译及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从“春江潮水连海平”起至“汀上白沙看不见”,前8句。)

1.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

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

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2.小结

开首八句展现春江花月夜的自然景色,主要是描绘从海上月出到明月当空照亮整个江天的绚丽景观。

第二部分(从“江天一色无纤尘”起至“但见长江送流水”,共8句。)

1.译文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

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

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

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

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2.小结

接下来八句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主要是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诗人心中对人生的迷惘和感叹。

第三部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起至“鱼龙潜跃水成文”,共12句。)

1.译文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2.小结

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人间离情别绪,主要是渲染高楼思妇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

第四部分(从“昨夜闲潭梦落花”起至“落月摇情满江树”,共8句。)

1.译文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2.小结

由写思妇转向写游子,主要是抒发江湖游子辗转反侧的思归之情。

景物、人生、思妇、游子这四者就是四个部分的基本着眼点。

(三)诗歌中心思想

这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脍多人口的长篇抒情诗。诗作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宁静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缠绵绵悱侧的离情别绪,表现出诗人对人情难圆的感叹和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

(四)诗歌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描绘自然景观,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诗题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其作用在于从总体上为下文的人情抒写提供引人遐思的环境,制制造启动情怀的氛围。后面三部分都是合写景物和人情。二、三两部分,主要是用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离别,用月光遍酒引发思妇绵绵相相思。在这里,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是相反相成:通过景与情情的对比反衬,鲜明地体现出月圆人不圆的旨意。最后一部分,主要是用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游子的思归之情。但在这里,景物的色调与人情的色调完全一致,情景交融融的特点是同步相生:通过景与情情的相互烘染,离别相思之苦就显得更加浓重

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在抒写人情。“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惻,难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度;“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这首诗虽不免有美景常在而人生短暂的慨叹,但以其对人情难圆的无比关切,仍引起人们对人生的兴味和深沉思索。作品中那诗情画意的境界,情景交融的手法,清清丽鲜明的色彩,自然流转的语言,圆润悠扬的旋律,历来都深受人们称须。

(五)艺术特色

此诗的最大特点,是全篇借景抒情,处处情景交融,而且各部分的情景交融又有不

同的方式和作用。

1.景物素朴。全诗景物平常,无奇特华丽之物,春江潮水,缈远大海,春花皓月,春光夜色,空里流霜,汀上白沙,野外芳甸,江畔扁舟,是大自然的素朴之物,随处可见。全诗色调清淡,无缤纷之色,春江是清幽的,潮水是素淡的,大海是纯色的,明月是清淡的。自然朴素是本诗景物突出特点。

2.意象明净。春江,清爽碧透。潮水,奔涌晶莹。大海,波光粼粼。明月,皎洁纯净。夜色,寂静素淡。既使是春花,作者也只一笔带过,点到为止,没有展示其鲜艳夺目的光彩。滟滟随波,写出了水光的闪耀,但是透切晶莹的。江流宛转,其色是清明的,其形是宛转曲折的;绕芳甸,写出了清爽之感。空里流霜,朦胧素净。汀上白沙,在夜色中更显明净。江天一色,写月下江天连成一片,无纤尘杂离之感。皎皎空中,写高天纯净。孤月轮,写月光的清幽轮转。江畔明月,白云一片,江潭落月也是素朴明净的。由此可见,全诗的意象是清淡、素雅、明净的。

3.时间久远。作者描春江花月夜之景,但作者不局限于眼前,面对此景此情,思绪万千,由此及彼。"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千古之问,令人慨叹。这是一个哲学话题,人生何其奥妙,何人初见月?何年初照人?时间何其久远。"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生代代相传,经久不息,无穷无尽,本句通过人生体现时间的久远,从古至今,人生就是时间的沉淀和绵延。"江月年年只相似",斗转星移,时光年年流逝,但物是人非,时不我待。

4.空间辽阔。"春江潮水连海平",空间由大陆延伸到大海。"海上明月共潮生",空间由地上延伸到天空。"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其辽阔;"何处春江无月明"!将明月朗照的春江拓展到到处处。"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斜月覆盖几多景物,潇湘之路何其悠长,令人遐思。

5.情感淡雅。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以淡雅的方式呈现。作者笔下的春江是清爽宜人的,潮水是灵动明净的,大海是平静舒缓的,明月是纯洁素净的。江流芳甸,花林似霰,展示了旷野的芬芳、纯净。空里流霜,汀上白沙,江天一色,皎皎孤月,江畔明月,一片白云,江潭落月,色彩素淡,质地纯净。诗中的离愁也是清淡、雅致的。通过"白云一片去悠悠",引出"青枫浦上不胜愁",用素淡之景,牵出恬淡之愁。用今夜扁舟,引出月楼相思。用素淡之月,映照相思两方。梦中游子,如春江流水、江潭落月,四处飘泊;春半离家,远走潇湘,令人怜惜。

6.意境空灵。意境是作者用意象创造的艺术境界,包含鲜明生动的形象,特殊的氛围,生命律动的境界。童庆炳教授对意境的阐释是: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也就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艺术画面,与作者的主观情致有机融合而形成的有丰富内涵和韵味的艺术境界。通过对意境涵义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把握到意境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情景交融;二是象外之境,在意象的基础上所感受到的一种境界;三是韵外之致、象外之味,即境界之外所获得的言外之意,由读者所体验到的关于人生的思索和领悟。本诗的形象是清新的,通过春江、江流展现,春意营造清新意境。明月皎洁,滟滟发光,流霜洁净,白沙茫茫,白云悠悠,构成纯净的意境。旷野芳甸,花林似霰,闲潭落花,落月江树,给人以芳香四溢之感,构成馨香的意境。青枫浦上愁,相思明月楼,春半不还家,不知几人归,渲染离愁别绪,创造了闲愁意境。对孤月、哲思、白云的描述,创造了孤寂的意境。明月,大海,江天,千万里滟波,无限潇湘路,创造了博大的意境。人生代代,江月年年,创造了久远的意境。春、江、花、月、夜,将五个形象依次叙写,时令与实景巧妙结合,形成春意盎然、明净幽雅的境界,优美如画,秀丽似山,澄清如川。全诗整体意蕴清新明净,孤寂清静,无缤纷色彩,无尘世喧闹,由此产生空灵的效果。

7.主题鲜明。通过对春江花月夜景物的描绘,表现了春江的清新澄澈,潮水的涌动,大海的平静,月光的皎洁,波光的辽阔。描绘了江流婉转,旷野芳甸、似霰花林的芬芳,展示了空里流霜、汀上白沙、江畔明月、白云一片的纯净素雅。通过叙写皎皎孤月、青枫浦愁、思妇游子的愁绪,表现人间离愁别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此三句将写景与人生牵连,第一二句写人生久远,第三句写生生不息,第四句写物是人非,第五六句睹物思人,暗含惆怅。全诗写景抒情哲思浑然一体。

8.结构清晰。诗歌围绕"春、江、花、月、夜"展开。第一二句着重写春,描绘春季潮水涌动、大海平静。第三四句着重写江,叙写江波浩淼、波光粼粼景象。第五六句着重写花,描绘旷野纷芳,花林似霰。第七至十句集中写月,先写月下之景,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再写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直接写月。从"谁家今夜扁舟子"开始集中写夜,写夜下扁舟,夜中楼台,夜下思妇,夜中离愁,夜中游子。全诗可分上下两部分,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为界,前半部分写春江花月的恬静美妙,对人生的思索、究探。后半部分写思妇离愁、游子漂泊。全诗有明暗两条线索。月为明线,全诗共36句,但10句有月字,没月字句,也与月关联,全诗写月下之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几乎处处有月。夜为暗线,夜字在诗中只出现两次,但月夜相联,月下之景思愁无不在夜色中展现。

9.语言精致。此诗离现在已一千多年,无佶屈聱牙之句,无晦涩难懂之词,语言通俗易懂,几乎接近口语,但形象生动,精致美妙。真正的好诗,几乎是通俗的。如李白的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171;春夜喜雨18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节奏舒缓。全诗先写景,从春江潮水,到海上明月;由滟滟随波,到春江月明;从江流芳甸,到月照花林;从空里流霜,到汀上白沙;从江天一色,到皎皎孤月。由近及远,由下而上,按景物呈现秩序,娓娓道来,无唐突兀立之感。写完景物,引出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过渡自然,无爷凿之痕。接着写夜色,愁情,浑然天成,丝丝入扣。全诗如行云流水,款款而来,缓缓而去,节奏舒缓。阅读此诗,正如诗中所写:白云一片去悠悠,有一种悠然舒缓之感。

11.形式独特。初唐,南朝齐梁宫体诗影响犹存,浮靡骄艳之风勿去,新的诗歌形式尚末盛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清新通俗的语言表现自然朴素的风景,表达对人的思索,对离情别绪的展示,无骄矜之态,无浮艳之语,并用七言入诗,讲究对仗押韵,内容形式焕然一新,为唐代七言诗创作开辟了道路,可谓开山之作。

12.风格素雅。本诗形象清新明净,春江、花林、明月、夜色,构成恬淡氛围,由春季写到月下景物、情思,气势舒缓,语言朴素明净,春潮涌动,大海平静,花林芬芳,明月皎洁,夜色阑珊,情思绵绵,韵味袅袅。素朴雅致构成了本诗风格。

四、【阅读思考】

1.说明诗作第一部分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比较说明诗作二、三两部分和第四部分借景抒情的不同特点与作用。

3.找出诗中有暗示意义的写景句,并说明其暗示意义。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作者:苏轼8194;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译文

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雌。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赏析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何晓阳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