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素材:莫让手机APP沦为“指尖上的负担”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2019-09-11 手机版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让一键出行、一键订餐、一键娱乐成为可能,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各行业争夺互联网赛道的一个发力点。

然而,随着用户对“一键get”越发依赖的同时,app大有泛滥之势:不仅让用户在app的海洋里找不着北,还因广告、能耗、重复建设等问题,成为用户“指尖上的负担”。

膨胀的app成手机“不能承受之重”

“在银行开个户,多了10个app。”在外企工作的白领田原抱怨道。刚刚在银行开完卡的她,又在工作人员指引下下载app,并在app上做了一系列绑定操作。“app总闪退或没反应,浪费了不少时间。”

为验证已下载app的真伪,她在app store搜索开户行名称,居然出现了涵盖手机银行、理财、校园、购物、导航等不同业务的17个app。“同一家银行搞十来个app,每个app的功能设计和服务重点,我们根本搞不清楚。之后也不会再打开。”

与田原有类似感受的用户不在少数。不少受访者说,同一家电商,不仅有商城app,金融app,还有超市app;同一座城市,公交用1个app,地铁要装1个app,去医院挂号每家医院都要下载1个app,办理政务每办理1项需要1个app,超市发折扣券要想使用还要下载app……

“手机里不装上百个app,感觉生活‘难以为继’。”90后公务员小于有点无奈。他说,尽管不定期卸载清理,还是常常在满屏的app海洋里找不着北。

日前,工信部对市场上各类app进行统计和监测的结果显示,我国移动应用程序总量高达449万款。生活服务类、电子商务类等8类应用下载量超过千亿次。

大多数用户的手机上,少则数十个、多则上百款的app铺满几页手机屏,想找到想用的要来回翻几页。曾经app带来的“一部手机在手,吃穿用行都有”的便捷,逐渐迷失在满屏的应用海洋里,成为手机“不能承受之重”。

“指尖上的便捷”还是“指尖上的负担”?

一些用户反映,许多app的设计很“鸡肋”,功能不常用、不实用,但弃用后又偶尔有扫会员码、查询消费记录等需要,常常望满屏app而却步,使之成为“指尖上的负担”。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app不同程度地出现闲置、重复建设等问题,背后是app建设中常见的三个误区:

——功能分散、各自为政。一位为商业银行提供技术服务的工程师向记者介绍,一个银行app的发布流程是,某业务部门结合自身业务,向公司提起“开发app”的申请,审批之后即可进行开发制作。

“让用户下载app,主要是考核的驱使。因此常出现不同业务线‘各自为政’、各自打造app的现象。加之开发经验不足、对用户需求了解不透,导致了‘僵尸app’的产生。”该工程师说,冷门业务也要单设app,其实下载量和日活跃用户数都非常低。

——粗制滥造,用起来糟糕。手机app太多太杂,是个部门就想建设,是app质量无法保证的原因之一。

“进入app首页需等待1分钟,点击‘预约诊疗’‘生活缴费’等按钮,页面无法跳转;点击‘生活资讯’显示一片空白。用起来,体验很糟糕。”小于说,在app store上,很多政务app评分都低于3分。

App还成为广告泛滥的重灾区。记者下载并进入某城市的地铁app,除了进出闸机时用到的扫二维码功能外,九成内容是餐厅优惠券、信用卡广告、面膜广告等,成为用户诟病的一大因素。

——app泛滥成“能耗杀手”。记者调查发现,大量app不仅占用数据资源,占用手机内存,还耗能惊人。

“手机刚买不到一年,就被满屏的app拖累得跑不动了。”受访工程师透露,为了让通信通道时刻保持活跃,开发方通常会让自家软件互相唤醒,因此耗能很大。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焦海龙告诉记者,随着功能的增强,手机app会产生显示屏、网络连接、CPU、硬件模块等方面的耗能,上百个app能耗的累加,对手机性能、响应速度、温度、寿命等影响较大。

从需求和体验出发,提升用户的“数字获得感”

“不论是一家银行17个app,还是一座城市100个政务app,主要是由于app建设前缺少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不少政务app的负责人只清楚具体几个功能,而不是从全面解决用户痛点的维度去做规划设计。”宇信科技原副总裁孟东炜说。

“app的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都很高,适合较为高频的服务。偶尔办理的业务其实无需通过app进行。过多的app不论对开发单位还是消费者,都是负担。”数旗智酷创始人唐鹏建议,加强app开发前的审批制度,考量app建设的必要性,克服重复建设、app闲置等问题。

业内建议,在明确app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应对不同业务的app进行整合。“目前,部门间数据没有打通、业务壁垒尚未打破,给app的整合造成阻碍。”唐鹏说。

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总工程师穆勇认为,整合不只是统一界面、把所有业务系统简单集中在一起,而是在现实中做好业务协同,打破部门壁垒。同时还应建立数据共享制度,明确数据使用规则,避免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形。

科技的意义是让生活更便捷,而不是让指尖有负担,手机更费电。“一个品牌有多个app,一个城市100个政务app,是由于没有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考虑问题。”孟东炜建议,引入事后评价制度,从用户体验出发,才能提升用户的“数字获得感”,让便捷不“变味”。(记者 张漫子)

一家银行有17个APP?银行为啥成了APP泛滥的重灾区?

据8月14日财经网的报道,刚在银行开完卡的田原,在应用商店搜索开户行名称,居然出现了涵盖手机银行、理财、校园、购物等不同业务的17个app。不少受访者也说,同一家电商,不仅有商城app,金融app,还有超市app;同一座城市,公交用1个app,地铁要装1个app,去医院挂号每家医院都要下载1个app…

许多app的设计很“鸡肋”,功能不常用、不实用,但弃用后又偶尔有扫会员码、查询消费记录等需要,常常望满屏app而却步。“这主要是由于app建设前缺少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app的负责人只清楚具体几个功能,而不是从全面解决用户痛点的维度去做规划设计。”专家表示。业内建议,在明确app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应对不同业务的app进行整合。

其实商业银行的APP泛滥并不是今天一天的问题了,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过程有有着非常明确的业务发展的态度转变。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商业银行是中国应用金融科技最早的机构,比如说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到了90年代实现了金融电子化,从而构建起了一整套基于局域网的商业银行体系。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互联网有一种畏惧心理,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压根没有做互联网的准备,然而互联网化的大势可以说无可阻挡,让商业银行突然意识到不能排斥互联网,最终的结果就是跑不快上,不顾一切代价的互联网化。根据启信宝的数据,某知名国有大行所开发的软件达到了两百多个,当然其中并不是都是对C端的手机APP,但手机APP却也非常多。

那么,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商业银行的各个业务条线互不隶属,其实越是大型的商业银行其业务的独立程度也就越高,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代表着截然不同的利益,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看到例如如果你要申请信用卡,一般是由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中心负责,他们都会希望你去下载一个信用卡的APP;你要去商业银行信贷,一般是由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部或者零售银行部负责,他们就会希望你去下载一个个人银行的APP;如果你去其他场景,商业银行就会让你去下载一个场景的APP。其实,究其根源就是商业银行的APP开发是没有一个明确规划的,基本上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而且在开发过程中也没有考虑兼容别的部门的利益,最终的导致了银行APP到处泛滥。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真正有用户服务意识的商业银行都会开始有针对性地整合APP,中国人民银行也推出了银行业统一APP云闪付,但是距离真正推动商业银行APP整合统一,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手机app泛滥缺失“用户”便捷意识

更新:2019-08-19 10:07:09 来源: 四川新闻网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让一键出行、一键订餐、一键娱乐成为可能,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各行业争夺互联网赛道的一个发力点。然而,随着用户对“一键get”越发依赖的同时,app大有泛滥之势,成为用户“指尖上的负担”。(8月15日《北京青年报》)

网络时代,手机app成为提供服务的“必需品”,的确,有了手机app,很多事情都通过手机app解决,但手机app过多过滥,则会给“用户”带来沉重的负担,这恰恰是“用户”便捷意识缺失的实证。

日前,工信部对市场上各类app进行统计和监测的结果显示,我国移动应用程序总量高达449万款。生活服务类、电子商务类等8类应用下载量超过千亿次。大多数用户的手机上,少则数十个、多则上百款的app铺满几页手机屏,想找到想用的要来回翻几页。之所以会形成如此的“困局”,是因为资源得不到整合,表现功能分散、各自为政。且质量差,这样给“用户”造成极坏的体验。大量app不仅占用数据资源,占用手机内存,还耗能惊人。对手机性能、响应速度、温度、寿命等影响较大。很是夸张的是,一家银行居然有17个app。可想而知,到银行办个业务需要下载这么多app,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以后可能全都闲置在哪儿。“用户”的手机上显然不只有银行的app。如果都如此,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灾难”。

手机app如何才能不成为“用户”的负担,这关键的一点是真正确立“用户”至上的理念,换言之,要让“用户”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手机app过多过滥并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而多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如何保障自身的利益。可能明知道自己开发出来的手机app质量不高,但为了自己利益,也要开发。毕竟有的单位对于手机app是考核的。

手机app泛滥成灾,“用户”自然烦恼不断,且更多地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危险,毕竟每一个手机app都会和个人信息绑定的。如何解决手机app泛滥?首先要确立“用户”至上理念。要让“用户”体验到最好的服务,这种理念其实就是“市场经济”理念,应该说,也是一种常识,在许多时候,都会说“用户”的要求要给予满足,但具体到手机app,似乎忘记了,相反,却是将“用户”当成了“支配对象”;其次,需要有统一的规定。比如一个单位只能开发一种手机app,这样就容易将各种资源整合,能够让“用户”使用起来方便,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体验。而一座城市中的手机app也需要整合,能够合并的合并的。这显然不能靠“自觉”,而需要相关部门出台统一的规定;再次,打破部门壁垒,建立数据共享制度,让数据流通,这是整合手机app的基础;最后,需要有惩罚措施。一言蔽之,唯有尊重“用户”体验,明确服务对象,才能抑制住手机app泛滥的态势。(王军荣)

APP泛滥成灾,一家银行17个APP,怎么破?

2019-08-16 09:28:15 蓝鲸财经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有消费者在银行开完卡,在应用商店搜索开户行名称,居然出现了涵盖手机银行、理财、校园、购物等不同业务的17个APP,“在银行开个户,多了10个APP”。

一家银行为什么会有17个APP?这主要是因为不少银行APP“建设前缺少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各种业务所属的部门不同,而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在APP开发过程中也没有考虑“兼容其他部门的利益”,最终导致了银行APP出现泛滥之势。

泛滥的又岂止是银行APP?工信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移动应用程序总量高达449万款。其中自然不乏“精品”,但也有用户使用体验非常糟糕的粗制滥造者。如此之多且“鱼龙混杂”的APP已经成了“指尖上的负担”。

APP泛滥成灾,会让手机面临“不能承受之重”,多个APP的能耗累加,会给手机寿命、性能、响应速度和温度带来显著影响;APP泛滥成灾,个人信息更有泄露之虞;

怎么办?整合是王道。各行业、各行政事业系统都应有APP建设的统一制度设计。建立健全APP开发审批制度,考量APP建设的必要性、实用性,避免重复建设、资源闲置,尤其要避免一个单位多个部门各自为政,打造多个功能分散的APP。整合APP,减轻“指尖负担”是便捷生活、科技向善之必须。

(来源:广州日报、北京青年报)

银行APP泛滥用户却使用率低 专家:该做减法了

来源:互联网|

2019-06-21

“你想买理财产品的话,请先下载注册我们银行的APP。”每当走进银行,这样的场景极为常见。近年来,为了增加获客,手机APP成了银行争夺流量入口的主战场。不过,银行业从“卡时代”走向“APP时代”之际,一个银行多个APP,功能交叉重叠,霸满用户整个手机屏幕的同时,也影响了用户体验。业内人士认为,银行APP应该在不影响主体业务体验的基础上,尽量做好减法,为用户带来实际收益。

一个手机装近20个银行APP

一年却用不了几次

“每买一个产品,就下载一个APP。”杭城的李女士告诉记者。最近,她又想买一款某银行的大额存单,想不到要下载该银行的两个APP才能买。

“先要下载它的银行APP,再下载它的直销银行APP,不然就没办法买产品。”李女士说,因为各家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不同,这两年当中,为了买点收益略高的理财产品,她手机里的银行APP已经装了11个了。

除了这些买理财下载的APP,她还有8个银行APP,其中仅一家国有银行她就下了3个APP,“其实这些APP也很鸡肋的,一年也用不了几次。”李女士抱怨说。

实际上,这不是李女士一个人的困扰,据第三方研究机构的评测,21家银行针对境内个人客户开发的APP数量高达80个,平均每家银行就有3.8个APP。

手机银行矩阵式发展

服务全覆盖 用户并不多停留

得用户者得天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PP已成银行发力金融科技转型的突破点。

近期不断有市民向记者表示,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APP数量实在繁多,甚至一些主流商业银行APP覆盖社区、支付、汽车金融等多个场景业务,堪称“全家桶”。以某上市银行为例,除了其官方APP外,还有针对购物、生活、信用卡的总计8个APP。

“好几个银行APP都在做电商,也都有接入社保等服务,实际上我们不会去用它。”90后杨小姐说,除了用于收取工资、还信用卡、投资理财,银行APP对她来说没什么特别作用。

据杭城一家本土银行信息技术部的主管介绍,目前国内银行APP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一是将部分传统银行业务转到移动端,包括转账汇款、借贷、投资理财、信用卡等业务,可以同时面向对公和对私客户群。另一部分是生活服务功能,主要是与生活消费场景相连接,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购物消费、生活缴费、社交以及社保、医保等,这部分业务主要针对零售客户。

上述主管称,有些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竞争、定位不清,也导致了银行APP冗杂现象。而整体来看,目前多家中小银行的手机APP活跃度并不高,从用户规模、粘性、用户活跃度来看,这些银行的竞争力偏弱。

银行APP应做减法

吸引细分人群主动下载

“其实在我看来,很多银行的功能用一个APP都能搞定,多弄几个APP没太大意义,还影响体验。”杭州滨江一家为银行提供IT外包服务的公司技术主管孙先生说,越来越多的概念和体验被塞进银行APP中,用户体验反而适得其反。

无独有偶,近期,中国电子银行网联合“CFCA兼容和性能测试平台”对65家城商行手机银行进行了兼容性和相关性能方面的测试。测评结论认为,银行APP应该在不影响主体业务体验的基础上尽量做好减法。

“很多中小银行如果是要争夺零售用户,那完全可以借助一些流量大的平台,像在微信小程序上面将自身的业务嵌入进去,没有必要都开发APP。”杭州一家农商行高管说。

也有专业理财师认为,银行在对APP减肥的同时,也要集中资源,开发其他平台没有的、专属的产品才能有效抓住用户。

第三方理财平台的分析师郭先生认为,有些银行针对细分人群开发专门的理财APP,或是为银行做加法的明智之举。比如中国银行针对中老年人群的理财APP“中银养老宝”,兴业银行财富管理APP“钱大掌柜”主打开放平台,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能为客户带来收益的APP,不但为银行增加竞争力,也会吸引客户主动下载,这是银行发力金融科技的好方向。”

莫让手机APP 沦为“指尖上的负担”

2019-08-16 10:41:06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王燕玲

“在银行开个户,多了10个APP。”在外企工作的白领田原抱怨道。刚刚在银行开完卡的她,又在工作人员指引下下载APP,并在APP上做了一系列绑定操作。为验证已下载APP的真伪,她在网上搜索开户行名称,居然出现了涵盖手机银行、理财、校园、购物、导航等不同业务的17个APP。(8月15日《北京青年报》)

其实,很多APP的作用单一或重复,完全可以精减。笔者就曾遇到过这样的事——为了方便缴燃气费,笔者不得不下载了某科技公司研发的网上营业厅APP。虽然它具备缴水、电、燃气费和机电维修等多项功能,但缴水费、电费也另有专门的APP,这些功能笔者并不能用到。

手机应用过于泛滥,给用户带来的不仅是高耗能、费流量、无用广告等烦恼,它们密集地“蜗居”在用户的手机屏上,排列不出美感,满屏APP反而让用户心烦意乱。再者,越发泛滥且功能重叠的手机APP,成为用户“指尖上的负担”,成为手机用户“不愿承受之重”。

诚然,用户对是否下载、使用手机APP有自由选择权,但是,商家企业(或政府机关)出于效率的考量,把商业或行政的功能搬到了APP上,满足客户的需求,公众都有趋利性,当然也会选择手机APP。可是,如今的APP已经泛滥,且呈现出功能重复分散、长期闲置、各自为政等诸多负效应,监管部门就有必要对那些鸡肋APP加以遏制,或者进行功能整合,乃至最终下架,切实为手机用户减负。

那么,该如何对手机APP精兵简政呢?首先,手机应用商店要承担起监管的责任,对新应用的申请认真审核,提高上架门槛。如果发现申请的手机应用功能单一或重复,可以驳回申请。其次,作为APP的运营方,商家或行政部门也要认真反思,自觉地对功能重叠的APP加以整合,而不应只顾一己之私,给用户添堵。第三,手机APP的监管部门也要主动出击,制定考核措施,清理“僵尸”APP,并且禁止APP之间的捆绑下载。

黄齐超

APP泛滥浪费资源,莫让“便民”利器成“扰民”工具

新京报

发布时间:08-2106:57新京报社官方帐号

据新京报8月20日刊发的《X15消费者权益保护特刊》报道称,新京报联合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对上百款APP代码进行了“全景扫描”,检测结果发现,有超8成的APP安装包中均含有超出其原本业务范围的权限代码;有过半数的APP含有索取用户通讯录的代码。这意味着,用户对“隐私协议”点下“我同意”的按钮时,也向APP敞开了隐私的大门。

不可否认,手机APP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出行、订餐、购物、娱乐、缴费、转账等等,人们无需再跑腿,坐在家里一键就可敲定。不过,APP泛滥也开始给大家带来很多困扰,手机内存变得越来越不够用,找一项应用会挑花眼,手机绑定的大多数APP成为“僵尸”,从装上的那天起就再也没被打开过。一些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盲目开发APP,完全不顾及客户的体验,APP这个“便民”利器开始成为“扰民”的工具。

更有甚者,泛滥的APP还存在信息泄露的隐忧。根据工信部数据,2018年,我国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净增42万款,总量达到449万款,下载量更是达到千亿人次。APP呈现爆发式增长,衍生一系列信息安全与用户隐私数据泄露的隐忧。8月13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2019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指出在目前下载量较大的千余款移动APP中,每款应用平均申请25项权限,其中申请与业务无关的拨打电话权限的APP数量占比超过30%。每款应用平均收集20项个人信息和设备信息等。此外,大量APP存在探测其他APP或读写用户设备文件等异常行为,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不过,APP专项治理工作组成员何延哲向新京报记者透露,今年最显著的变化是APP强制索取通讯录和地理位置权限的现象有所改善。过去不少APP都有强制索取通讯录权限的情况,例如主打社交、金融借贷类的APP。但现在几乎找不到主流APP有强制索取通讯录权限的现象。

究其原因,利益驱动是盲目开发APP的主要驱动力。一些商家开发、应用APP的目的,就是为了对自身业务进行推广,或借此增加广告收益。但很多APP忽略了用户体验,时间一长,自然会被用户弃之如敝履。那些真正以“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生活便利”为宗旨的APP应用,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获得可持续发展。

盲目开发APP,是战略定位模糊的表现。面对激烈的互联网竞争,在一些成熟的APP应用面前,企业的战略决策者感觉茫然无助,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才能杀出一条血路出来,就只好漫天撒网。有报道称,一家银行甚至绑定十几个APP,不求网网有收获,但求不空手而归就心满意足。

支付宝和微信虽然自始至终只是个APP终端,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却被不断注入新的功能,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从密码支付到扫码支付、再到刷脸支付,人们上街购物不再需要携带钱包,甚至不需要携带手机,只需一张脸就够了,这样的生活体验谁不喜欢?谁又能离得开?

盲目开发APP,是在浪费资源。开发APP需要钱,甚至需要很多钱。一家银行能够开发出十多个APP,自然是资金实力的体现,但大量真金白银投入后,如果APP产生不了利润,甚至变成人们“指尖上的负担”,这样的开发和投入又有什么意义?

对银行来说,与其漫天撒网,不如回归主业,专一做好便民信贷APP,将信贷业务做精做强才是银行发展的根本,尤其是在大额信贷资金有效需求不足、银行业务回归小额信贷之时。至于那些非主业、边缘性、鸡肋式的APP,银行应该毫不留情地关闭,将节省下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全部投放到消费者最需要的服务上面。

另外,监管部门也应对APP泛滥的现象高度重视,对企业上线APP的行为加以合理的限制与引导,莫让“便民”APP成为“扰民”工具,莫让企业“漫天撒网”式投资最终换来“漏洞百出”的结果。

□莫开伟(财经评论人)编辑 汪世军 校对 付春愔

过度占用数据资源,个人信息更有泄露之虞!APP泛滥谁来减负?

北晚新视觉网

发布时间:08-1614:31北京晚报官网官方帐号

如今,手机APP大有泛滥之势。不仅用户在APP的海洋里找不着北,还因广告、能耗、重复建设等问题,成为“指尖上的负担”。据新华社报道,有人在银行开个户,手机上就多了十多个APP,有的银行更夸张,开发了手机银行、理财、购物、导航等不同业务的17个APP;同一家电商不仅有商城APP、金融APP,还有超市APP;同一座城市,公交用1个APP,地铁要装1个APP;去医院挂号,每家医院都要下载1个APP;办理政务,每办理1项需要1个APP……

APP泛滥,会过度占用数据资源,导致手机卡顿,影响使用寿命。另外,个人信息更有泄露之虞。如今,很多APP在注册使用时都需用户绑定手机号码,还要允许读取通讯录、短信记录、相册、位置等,否则就不能使用,让人非常头痛。

面对APP泛滥,许多手机用户不得不定期卸载清理,对那些用过几次就不再使用的APP,卸载清理当然痛快。然而,对那些虽不常用却也会用到的APP就不会那么坚决,尤其是学校、单位强制或变相强制下载使用的APP,只能让它们继续“霸屏”。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在整治清理一些APP,但离老百姓减轻“指尖上的负担”、提升“数字获得感”的诉求还有很大距离。

因此,各行业、各行政事业系统都应有APP建设的统一制度设计。建立健全APP开发审批制度,考量APP建设的必要性、实用性,避免重复建设、资源闲置,尤其要避免一个单位多个部门各自为政,打造多个功能分散的APP;应建立数据共享,打破业务壁垒,对不同业务APP予以整合。科技发达的意义是让生活更便捷,而非让指尖有负担,让手机更短命。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何勇海

APP泛滥 谁来减轻“指尖上的负担”

网信河北

发布时间:08-1809:57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让一键出行、一键订餐、一键娱乐成为可能,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各行业争夺互联网赛道的一个发力点。然而,随着用户对“一键get”越发依赖的同时,APP大有泛滥之势:不仅让用户在APP的海洋里找不着北,还因广告、能耗、重复建设等问题,成为用户“指尖上的负担”。

APP泛滥到什么程度?从上述报道来看,有人在某银行开个户,手机上就多了10多个APP,有的银行更夸张,开发了手机银行、理财、购物、导航等不同业务的17个APP;同一家电商不仅有商城APP、金融APP,还有超市APP;同一座城市,公交用1个APP,地铁要装1个APP,去医院挂号,每家医院都要下载1个APP,办理政务,每办理1项需要1个APP,超市发折扣券要想使用还要下载APP……大多数人手机上,少则数十个、多则上百款APP铺满几页手机屏。

APP泛滥成灾,会让手机面临“不能承受之重”。APP过度占用数据资源,即便手机运行内存越来越大,芯片运行速度越来越快,仍会导致手机响应速度变卡变慢,影响用户使用体验。而且,APP越装越多,数十上百个APP能耗累加,会对手机性能、温度、寿命等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某个APP开发商可能会有一套APP,或开发商之间有合作,这个APP启动,就会唤醒另外的APP,不停互相唤醒,让手机难以承受,除非所有APP都关掉不用,然而可能吗?

APP泛滥成灾,个人信息更有泄露之虞。如今几乎所有APP注册使用时都需用户绑定手机号码,还要允许读取通讯录、短信记录、相册、位置等,否则不能使用,让人非常头痛。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日前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指出,我国移动APP违法违规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十分突出,大量APP存在探测其他APP或读写用户设备文件等异常行为,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造成潜在安全威胁。当APP泛滥成灾,此种商业陷阱势必更多。

面对APP泛滥,一方面,许多手机用户不得不定期卸载清理,对那些用过几次可不再使用的APP,卸载清理当然痛快,然而,对那些虽不常用却也会用到的APP就不会那么坚决,尤其是学校、单位强制或变相强制下载使用的APP,只能让它们继续“霸屏”。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在整治清理一些APP,但往往只限于涉黄、涉毒、恶意程序、违规游戏、不良学习类APP,离老百姓减轻“指尖上的负担”、提升“数字获得感”的诉求还有很大距离,让人遗憾。

如今,减轻“指尖负担”也是民生问题!各行业、各行政事业系统都应有APP建设的统一制度设计。建立健全APP开发审批制度,考量APP建设的必要性、实用性,避免重复建设、资源闲置,尤其要避免一个单位多个部门各自为政,打造多个功能分散的APP;应建立数据共享,打破业务壁垒,对不同业务APP予以整合;还应实行APP使用评价制度,适时清理下载量极少、用户评价很低的APP。科技发达的意义是让生活更便捷,而非让指尖有负担,让手机更短命。

(来源:北京青年报)

减轻“指尖上的负担”不容忽视

■ 何勇海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随着用户对“一键get”越发依赖的同时,app大有泛滥之势,成为用户“指尖上的负担”。(8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

app泛滥到什么程度?有人在银行开个户,手机上就多了10多个app;同一座城市,公交用1个app,地铁要装1个app,去医院挂号,每家医院都要下载1个app,办理政务,每办理1项需要1个app,超市发折扣券要想使用还要下载app……大多数人手机上,少则数十个、多则上百款app铺满几页手机屏。

app泛滥成灾,会让手机面临“不能承受之重”。app过度占用数据资源,即便手机运行内存越来越大,芯片运行速度越来越快,仍会导致手机响应速度变卡变慢,影响用户使用体验。而且,app越装越多,数十上百个app能耗累加,会对手机性能、温度、寿命等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某个app开发商可能会有一套app,或开发商之间有合作,这个app启动,就会唤醒另外的app,不停互相唤醒,让手机难以承受,除非所有app都关掉不用,然而这可能吗?

app泛滥成灾,个人信息更有泄露之虞。如今几乎所有app注册使用时都需用户绑定手机号码,还要允许读取通讯录、短信记录、相册、位置等,否则不能使用,让人非常头痛。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日前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指出,我国移动app违法违规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十分突出,大量app存在探测其他app或读写用户设备文件等异常行为,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造成潜在安全威胁。

面对app泛滥,许多手机用户不得不定期卸载清理,对那些用过几次可不再使用的app,卸载清理当然痛快。然而,对那些虽不常用却也会用到的app就不会那么坚决,尤其是学校、单位强制或变相强制下载使用的app,只能让它们继续“霸屏”。

如今,减轻“指尖负担”也是民生问题。各行业、各行政事业系统都应有app建设的统一制度设计,建立健全app开发审批制度,考量app建设的必要性、实用性,避免重复建设、资源闲置;同时还应建立数据共享,打破业务壁垒,对不同业务app予以整合;建立app使用评价制度,适时清理下载量极少、用户评价很低的app等等。总之,科技发达的意义是让生活更便捷,清理“指尖上的负担”,为用户提供实用、优质服务,势在必行。

APP泛滥的烦恼只会是暂时的

红网

发布时间:08-1622:32湖南红网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各行业争夺互联网赛道的一个发力点。然而,app大有泛滥之势,成为用户“指尖上的负担”。日前,工信部对市场上各类app进行统计和监测的结果显示,我国移动应用程序总量高达449万款。曾经app带来的“一部手机在手,吃穿用行都有”的便捷,逐渐迷失在应用海洋里,成为手机“不能承受之重”。(据《扬子晚报》)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曾经涌现出一大批的门户网站,现在呢?大部分都死掉了,幸存的能称得上门户网站的也就那么几个。至于各个市场主体自己的网站,比如银行的、企业的、商场的等等,基本上都是在为特定的客户群提供服务,走了专业化服务的路子。

现在的这些APP,大有当年门户网站泛滥之势,甚至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大不小的负担。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这种现象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这说明市场的目前活力仍很旺盛,各个市场主体创新的热情仍然很高,这当然不是坏事;二是目前这个阶段,仍然处于APP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混乱和泛滥是初期阶段的必然现象,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APP用户目前的烦恼肯定只是暂时的,未来,APP市场一定会经历一个整合和降温的过程。

原因并不复杂。现在的这些APP,无论是银行的,还是企业的,只要它们的客户群是特定的,跟淘宝、当当、拼多多这样平台性的APP存在很大区别,不管它们现在怎么争取客户,怎么追求下载量、安装率,将来都只能像现在的企业网站一样,成为一个不温不火的存在。

无论是企业、商家还是银行,赢得用户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打造优质的客户体验。而提供好的客户体验最简单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方便。需要安装几个或十几个APP才能享受的服务,一定不是最好的,这样的客户体验一定是差的。

所以,如果一家企业或者一家银行有不止一个APP,不管它们承担的功能彼此之间做了多么严格的划分,由于数量过多导致客户体验变差,最后,要么部分被用户抛弃,要么全部被用户抛弃,要么就是企业或银行主动对它们进行整合。从市场的逻辑来讲,这一趋势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了,这是市场自己的事情,直接交给市场去做就行了,不需要行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的干预,市场自身自然而然地就会完成这个整合的过程。只是,对于推出这些APP的银行、企业、商家来说,越早主动动手整合越好,毕竟,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不是多少人安装了你的多少APP,而是让用户体验不断得到提升。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