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9-09-07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品析原诗,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作者的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3、通过对比阅读,归纳评论的写作特点,并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联系时代背景,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通过对比阅读,归纳评论的写作特点,并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感受。

教学时数:一课时

学生课前预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鲁藜(  )  门槛(  )  曙光(  )  乍(  )然  眺望(  )

旷野(  )  山峦(  )  笼(  )罩  弓弦(  )

2、了解作家作品及写此诗的相关背景。

3.了解两个概念(1)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2)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4.朗读课文,在不能理解的地方做标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人顾城的代表作《一代人》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诗歌只有短短的两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这首诗该如何理解呢?(明确:抓住“黑夜”、“黑色”以及“光明”,我们可以理解到这一代人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成,但他们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顽强在对比中得到了彰显。一代人被浓缩成一个不屈的形象,无尽话也被浓缩成短短的两行诗。

其实不仅是顾城,有很多的其他诗人作家身处黑暗,也在顽强的追寻光明,像古代的屈原、杜甫,现当代的鲁迅、鲁藜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鲁藜,去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

二、诵读品味《一个深夜的记忆》

1.音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意读 再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勾画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组织学生勾画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如月光、阳光、深夜、风、月亮、黎明、河岸、山影、流星以及抒情主人公作者。

学生说出自己描绘出的画面,教师再作示范:

门前清幽的月光,远处有黑色重墨的山影,山影之上是弯弯的月亮。寂静中,有风,吹动了月亮的弯弦,有星,划破天空,跌落旷野。天好大,地好大,一片沉静中,我如此清醒而寂寞。

3.情读

(1)思考诗人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感情,思考诗歌的意境。

方法:结合根据提供的资料,再把诗歌好好地读几遍,注意体会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诗歌的字里行间中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最后,让学生在原诗旁加批注,写下自己独到的感悟与发现。

资料:

鲁藜(1914-1999)福建省同安县人。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开始写诗。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鹅毛集》、《鲁藜诗选》等。本诗选自《醒来的时候》,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除了他身处的延安是解放区之外,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一片黑暗之中。

(2)教师为第一小节加批注,为学生作个示例。

如“月光流进门槛”一句可以这样加批注:

①月光点出这是深夜,渲染一种寂寞的心态;

②在普通人的世界里,月光总是寂静的东西,而这个“流”字却使其具有了动态感;

③流进的是“门槛”,在这里,诗人将月光引到自己的屋子里,它将在屋子里与诗人展开对话。

(3)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写批注,师生共同参与交流、评价,体味诗歌的意境。

(4)教给学生“设身处地→触景生情→情景再现”的方法,想象自己就是鲁藜,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在那个清冷的夜晚,长夜难眠而看到的情景,再深情地朗读诗歌。

三、研读评论:《诗人谈诗》

过渡:在《一个深夜的记忆》中,诗人鲁藜用他那颗敏感细腻的内心为我们记录了那一夜他突然醒来的所见所思,接下来我们去看看诗人曾卓是怎么评价这首诗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1.请自由阅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画出作者对诗歌的评论,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叙述交流,)

2.怎么来理解这个“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评价)

让我们再次浏览课文,曾卓所认为的“宁静”既指 “月光下的旷野”的静,又指“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对夜的沉静的反衬,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深沉”的意则是指:作者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

板书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静 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

宁静 境 深沉 意

以动衬静 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

四、PK名家

1. 请同学们再读原文,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地方拿来共同鉴赏。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交流、鉴赏)

2.教师参与讨论

原诗: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曾卓评议: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而老师认为:“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面对无边黑暗的寂寞大地,面对着月亮和星,作者感觉到了永恒的寂静,在这清冷的夜里,只有自己在思考。这里并不是作者的吹嘘和夸耀,而是对自己的期望。这使我想起了王富仁评价鲁迅的一个词“守夜人”,作者想扮演一个守夜人的角色。在所有的人都沉睡的时候,让自己保持清醒。这两行诗,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

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有见地,的确,由于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价值观不同,知识储备也有不同,鉴赏角度也有不同等等原因,造成了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会有不同的感悟和见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观赏圆月的人就有一千个月光下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读者在阅读文章,甚至观看电影、电视时一定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而且能自圆其说,切记不要人云亦云。

五、拓展训练:学写评论

1.学习曾卓的评论方法

表达“偏爱”

阐发意境,探索情感(要“画龙”更要“点睛”)

概括评价

2.借鉴《诗人谈诗》的写法,阅读下面鲁藜写的《泥土》,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简短评论。

注意:①带着诗歌的感觉认真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②评论抓住恰当的切入点,中心集中,有条理,不偏离话题。

附: 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

就时时怕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做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六、课后作业:

1.请就《断章》一诗写段欣赏性文字。

断章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有人说,诗是属于年轻人的,每个年轻人的骨子里就有诗。请你发挥自己的潜能,写一首小诗。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